<h3>亲爱的家人们,见信好!<br><br>本周想和大家聊一聊我们的数学成长。在近两周时间的数学学习中,孩子们围绕“年、月、日”这一单元展开了深入探究。为了让您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本周与您分享孩子的学习进展和能力成长,并和您聊一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巩固所学知识。<br> <br>在“年、月、日”大单元备课的前提下,我们采用了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单元开启时,便让孩子们<br>借助网络去了解:阴历,阳历,农历,公历。这些知识我们课本上原本是没有的,但我们却愿意耗费时间去探究获取,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对于知识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有更好的了解。从而明确我们当下国际通用的公历是我们本单元研究的重点范围。<br><br>课堂上,我们借助生活中的日历、年历(王一,安丁赫,朱星彤暖心提供,),让孩子们直观认识年、月、日及其关系;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孩子发现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规律。同时,我们结合特定节日、生日等贴近孩子生活的情景,帮助他们理解时间概念,在时间安排这一块,借助教室里的时间安排表,强化孩子们的时间观念。<br> <br>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孩子们都能熟练区分大月和小月,准确说出一年中各月的天数;掌握了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能通过计算判断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还学会了计算经过时间,在解决与时间相关的实际问题时,思路更加清晰。<br> <br>不过,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孩子也出现了一些易错点。比如,在计算经过时间时,在跨天、跨月的复杂问题上,常常混淆 24 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导致计算错误。另外,根据时间确认钟面上指针的位置时,孩子们容易出错在时针的位置上。<br> <br>针对这些问题,在课堂上,我们利用时间轴、线段图等直观工具,帮助孩子梳理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区分不同计时法的应用场景,强调时间的计算,必须统一形式才可以进行计算。在教室里加强孩子们看钟表上指针位置的引导。对基础薄弱的孩子进行一对一辅导,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掌握知识要点。<br> <br>如今,“年、月、日”这一单元的学习已告一段落,孩子们也获得了不少重要的能力。他们不仅能准确认识时间单位,还具备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合理规划假期日程、计算活动时长等。<br> <br>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场景可以帮助孩子巩固和应用“年、月、日”的知识。比如,在制定家庭旅行计划时,让孩子参与查询出发和返回日期,计算旅行天数;在超市购物时,引导孩子关注食品保质期,计算剩余可食用天数;在生日、节日来临时,和孩子一起制作日历,标记重要日期,计算距离节日的天数。这些实践活动既能让孩子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又能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适当的给孩子创设情境,是一件很有益处的事情哦。<br><br>【重难点】:<br>求同一天内的经过时间。一般用结束时刻-开始的时刻。<br><br>求不在同一天内经过的时间,一般分段计算,分别求出每天经过的时间再把几天的时间加起来。<br> <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