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鲜花盛开的五月,有幸参加了全市2025年初中阶段教师技能大赛暨观摩研讨活动,聆听了由各县市地理精英奉献的一场优秀课盛宴。各位参赛选手以扎实的专业功底与创新巧思,构建出精彩纷呈的地理课堂生态。近十年,我先后参加过五次省市级,初、高中地理教学技能大赛,从参赛选手、指导教师、评委、领队,各类角色几乎都扮演过,一路走来且行且思,收获颇丰。</p><p class="ql-block"> 理性的思考几年来赛制的变化,能够明显的感觉到技能大赛在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以赛促学的功能发挥上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10年前是1.0版赛课制,规定几节授课内容,提前准备,最后抽签决定授课内容。8年前赛课进入2.0版,不明确给定授课内容,仅给一个大致的范围,赛课前2天抽签决定授课内容,难度有所增加,任务量也加重了一些。5年前赛课进入3.0版,除了课堂展示环节,又增加了说课答辩、观课评课、大单元教学设计等环节,全方位考查选手的综合素质。现在是4.0版,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创新题的命制环节,而且每个环节全部要渗透“三新”理念,在这种赛制下,选手单枪匹马、单打独斗已经不可能完成全部的赛课环节,更重要的是对学校及赛课团队的考验,可以说每一次技能大赛就是一次全市各兄弟学校教研水平的大亮相。赛制的不断变化,绝不是主办方胡乱提出的,也不是有意要增加选手的负担,作为上级部门,赛制的变化是要给各个学校,各参赛团队指明今后努力的方向。这种规则在相互竞争的同时也为全市各兄弟学校同学科教师搭建了一个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打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因此,从教师专业技能提升的角度看,对于选手和团队我认为过程应该比结果更重要,在不断地磨课、备课的过程中团队成员的专业知识、理论功底、课堂驾驭能力、心理素质等都会得到一个全方位的提升。</p> <p class="ql-block"> 具体谈谈对本次技能大赛感受吧!</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关于课堂教学展示环节。</span>毫无疑问课堂展示环节是每次技能大赛最受关注的焦点,也是最能展示给选手业务综合素质的一个平台。在本次地理教学技能大赛中,9位老师对日本、俄罗斯、法国的教学设计,在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不相同,各有亮点,精彩纷争,充分展现了不同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解读方式,也展示了选手们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李**老师以“东亚岛国探合掌造之谜”为主题,创设沉浸式真实情境,课程设计精巧,逻辑主线明晰,引领学生抽丝剥茧探寻地理智慧;李*老师巧妙运用海量地理图表,通过横向对比的教学策略精准突破知识难点,充分彰显地理学科特色,让我们享受了一趟地理味很浓的课堂。许*老师别出心裁,精心制作富士山模型与日本地形沙盘,将抽象地理概念转化为直观视觉体验,其匠心独运的教具设计令人赞叹;张**老师展现出深厚的专业素养,凭借缜密的地理思维,融合时政热点与人工智能技术,打造出极具时代气息的智慧课堂。孟*老师以可爱的“列巴宝宝”为主线,配合感染力十足的教学视频,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张*老师、李**老师立足本土,巧妙运用酒泉气候资料、阿克塞毡房开展教学,让地理知识贴近生活,更将课堂探究延伸至生活实践,深化地理思维训练。冯**老师和彭**老师采用跨区域对比教学法,将法国发展经验迁移至河西走廊,将本土资源与异域案例有机结合,使学生在熟悉情境中产生强烈代入感,有效激发了地理探究兴趣。王**老师创设的茶文化、葡萄酒文化就如她人一样清新自然。。。。。选手们立足新课标理念,或深耕情境创设,或创新技术融合,或挖掘本土资源,均以独特的教学策略践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教学目标,为地理课堂创新实践提供了多元且优质的范例。</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关于提问环节。</span>这个环节既考验选手又考验评委。对评委来讲,必须要依据最新的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及选手课堂教学设计提出高水平的问题,这要考验评委的理论水平,还要真正能够对选手的课堂及教学设计准确把脉。对选手来讲,难度在于问题是什么、哪个评委提问完全不知情,难度还在于问题提出后必须马上回答,没有任何思考时间。提问环节的巧妙之处在于倒逼选手加强课标,核心素养等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专家型转变。和以往技能大赛一样,这一环节各位选手的表现差强人意,准备和应对都不是很充分。对于评委们提出的问题,几乎都“偷梁换柱”式地“打擦边球”,含含糊糊地抹过去了,有些回答还存在明显的知识性错误。这反映出选手们的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两张皮。近几年,虽然从上到下,各个学校均在轰轰烈烈组织学课标学核心素养,但真正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在教学中的教师却少之又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关于命题环节。</span>这是去年开始新增加的一个环节,要求参赛选手在60分钟内,命制一道创新题。如,“请结合五一旅游热点出两道选择题,主要考察学生地理实践力与思维品质,要求符合初中学生认知特点”。看起来只有一句话,但真达到要求还是不容易的。首先得创设真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得问题情境,这需要教师平时要关注地理热点、时政材料等,要善于积累丰富的素材资源。其次,创设的题干及选项设置必须要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及地理实践力等学科核心素养。这绝对不是参赛教师能够即兴发挥出来的,而是更注重教师平时的教研功底。从本次九位选手命制的试题来看,显然对创新题理解把握不准确、对课程标准不熟悉、对核心素养理解不深刻,虽然每个选手都设置了不同的情境,但选项的设置上还是以知识性描述的选项为主,有点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个别选手试题命制不严谨,出现漏洞、甚至知识性错误。2024年中考试题已经有明显的变化,试题越来越向高考试题命制接轨,更侧重考查学生核心素养,而非知识的记忆。我国基础教育历来就是以考定向,考试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如果老师自己都命制不出高质量的试题,怎么可能教会学生应对高质量的试题呢?所以,能否适应未来的中高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新课标和核心素养的理解和执行力,在应对新中考、新高考的道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关于大单元设计。</span>这是几个环节中相对工作量比较大的一个环节,一是因为文字量有些多,二是大家对大单元教学还是比较陌生(尽管已经推了好几年),还要做思维导图,知识体系结构,理清单元章节内容之间的关系等。大单元教学是基于深度学习理论而提出的,它是基于课程标准为依据,通过教师反复的研读教材,然后根据知识模块、教情、学情重新整合教材内容,确定单元主题,然后围绕主题按照一定的线索或脉络分课时完成模块内容,单元主题内容可大、可小,甚至可以跨知识模块、跨学科整合教材。记得前几年带领团队参赛大家对大单元教学设计真是一无所知,网络上可供借鉴的内容又很少,大部分需要团队集体原创完成,难度非常大。时隔5年再次从评审者的角度审视选手们交上来的设计,已经进步了不少,有几份甚至做的堪称完美。这是本次技能大赛让我最欣慰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尽管九位老师都是各个县市层层选拔推荐出来的教学精英,但在本次技能大赛中,也还不同程度出现了问题,也有些问题是共性的,的确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关于情境创设。</span>如何创设真实的情境?如何让情境成为课堂真正的载体?如何在创设的情境下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的驱动型问题? 本次课赛,各位选手在大单元设计和课时设计中基本都创设了不同的情景,如奥运、合掌造、葡萄酒文化、茶文化、列巴等,有些看起来还非常高大上,但在课堂展示环节几乎所有选手都犯了一个共性的错误,就是穿新鞋走老路,情境与课堂学习任务几乎是两张皮,缺乏有效的融合。所谓的情境仅仅是PPT新颖的标题而已。22版课标明确要求,“创设的情境要契合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与地理问题、任务有较强的关联性”,在考试说明中也明确提出无情境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大赛中"情境与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本质上是选手对新课标“情境化教学”理念的误解。真正有效的地理情境应当是知识生长的土壤,是问题萌发的温床。例如,以日本“合掌造”民居为情境,可将建筑形态与当地冬季暴雪、木材资源、地震,传统农业模式建立联系,让学生在解释“人地协调”原理的过程中,构建起区域认知的思维框架。另外,在驱动型问题设计中,情境与问题的关联性需遵循“情境孕育问题,问题反哺情境”的逻辑。以葡萄酒文化为例,可设计“某酒庄计划在法国选址建厂,如何依据法国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制定方案?”将气候、土壤、交通、市场等地理要素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条件,促使学生在真实情境的矛盾冲突中,主动调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决策。这种问题设计不仅让情境贯穿教学始终,更通过问题链的层层递进,推动学生从浅层认知走向深度探究。其实,真要把情境与问题融合起来了,情境就成为地理问题的真实背景,问题亦成为情境解读的思维工具,也唯有将情境与问题深度融合,才能让课堂从知识的单向传递,转变为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地理思维解决复杂问题的素养培育场域。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2.关于核心素养落地。</span>如何让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尤其是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方面我们还需要深入的研究。新的课标要求下,课堂绝对是重体验,而非认知接受;重策略,而非提供答案;重生成,而非按兵不动。本次课堂教学展示和教学设计环节,评委们更看重的是课堂的内涵,设计思路和对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激发。但九位选手的课堂大多数都是提前预设多,课堂生成少;传授知识多,创设体验少;提供答案多,提示策略少。课堂中创设的问题很多,但很少有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诸如,法国地中海沿岸葡萄酒品质优的原因?日本合掌造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如何体现人地协调观,请从白川乡的地形、气候、资源等方面分析?阿克塞毡房的特征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诸如这样的问题几乎没有,有的仅仅是问题都没读完,学生就可以举起手回答的超简单的纯知识性问题。另外,从地理实践力角度看,日本的地形沙盘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们在课堂中当堂制作?应对地震的策略为什么不选几位同学现场模拟室内环境而演示一下?一句话,问题不在多,在于精!</p><p class="ql-block"> 所以,不论是公开课,优质课,观摩课,还是常态课,教师备课的全部心思应该放在如何组织学生研读教材,如何组织学生展开交流,如何渗透学科核心素养,而不是绞尽脑汁地设计多么“ 别开生面”的开头,多么“震撼心灵”的高潮,多么“耐人寻味”的结尾。一堂课成功的标志是学生是否有收获,有提高,而不是让评委觉得“耳目一新”。</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3.关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span>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模块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要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体现出对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的提升过程”,“授人以渔”的关键在于将方法指导融入具体区域的探究过程。以日本、俄罗斯、法国的自然环境特征教学为例,教师完全可摒弃传统的“特征罗列式”讲授,转而构建"方法引领—区域验证—迁移应用"的学习路径。在日本自然环境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运用“要素关联法”:从岛国的海陆位置出发,推理出季风受海洋调节形成湿润气候,进而分析地形对降水分布的影响,以及多山地形与森林资源、地质灾害的关系。此外,还可通过“问题链驱动法”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同样,在学习法国时,可以以“法国葡萄酒产区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联”等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运用所学方法开展探究,真正实现从“学会知识”到“学会学习”的跨越。</p> <p class="ql-block"> 技能大赛已经圆满落幕,相信参赛的每个选手及团队成员,无论是成功化解教学难点时的默契协作,还是面对突发状况时的思维碰撞,都成为团队成员磨砺专业素养的基石。那些精心打磨的教学设计、反复推敲的课堂环节,早已超越了竞赛本身,化作宝贵的教学实践经验,悄然融入每个人的专业成长轨迹。成绩定格的只是阶段性的刻度,而教育探索的征程却永无止境。对于收获特等奖、一等奖的团队,这既是认可更是鞭策,唯有放下“成绩单”的包袱,以归零心态深耕课堂,才能让创新教学的火种持续发光;暂时留有遗憾的团队成员,更应将反思沉淀为前行的动力——从情境创设的深度、问题设计的梯度、素养培育的效度等维度复盘改进,在总结中重塑教学认知,在反思中校准专业航向。</p><p class="ql-block"> 教育的真谛在于永不停歇的自我超越。未来,愿我们每一位参赛教师能以此次大赛为新的起点,把赛场中迸发的灵感转化为日常教学的创新实践,无论是大单元设计的系统性建构,还是情境教学的深度融合,都可以成为我们持续攻坚的课题。相信只要永葆探索的热忱,秉持精益求精的匠心,在地理教学这片沃土上深耕不辍,终能培育出素养落地、能力生长的累累硕果,书写属于教育者的精彩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