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乙己酒家”里品茴香豆

毛毛雨

<p class="ql-block">  暮色如墨,染透了绍兴古城老街的青石板路。漫步在青砖铺就的街道上,就像走进了一条写满历史的时光隧道,一砖一瓦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抬头望去,斑驳的粉墙黛瓦间,透露出江南水乡独有的温婉与古朴,也见证了时代的沧桑巨变。不经意间街头的灯骤然亮起,亮起的灯笼为这片古老的建筑增添了一份朦胧的诗意和质朴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  我手持着相机边走边拍,突然,“孔乙己酒家” 赫然跃进我的镜头里,这几个大字像一股电流,刹那间唤醒了因时间久远而有些麻木的神经末梢。这家酒店的前身莫不是鲁迅先生笔下的“咸亨酒店”吧?“多乎哉?不多也”!孔乙己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瞬间清晰可见,却不知如今茴香豆的味道还是否一如从前?于是,脚步在心灵的牵引下迈进了酒店。只见昏黄的灯光下,八仙桌泛着岁月的包浆,空气中浮动着黄酒的醇香与茴香豆的清香,恍惚间,似见长衫与短打的身影在光影中交错穿行。</p> <p class="ql-block">  要了一碟茴香豆,豆粒裹着琥珀色的糖霜,外壳微皱,恰似被岁月揉皱的故事。轻轻一咬,酥软清鲜、五香馥郁,豆肉熟而不腐、软而不烂,细嚼慢品豆香旋即在唇齿间散开,咸甜交织的滋味竟与记忆里的文字重叠。当年孔乙己就是在这里掏出九文大钱,用长指甲夹起茴香豆,教孩子们写“茴”字的四种写法吧?那些被酒气熏黄的岁月,那种在冷眼中倔强的清高,都化作了豆香里的沧桑。耳边酒客们的谈笑声此起彼伏,有人讨论股票涨跌,有人抱怨教育不公,有人吐槽就业困难,有人牢骚工作辛劳,与百年前的喧嚣并无二致。忽然觉得,茴香豆嚼在口中的咸涩恰似人生况味。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追求功名利禄,却忽视了知识对个人素养和实际能力的提升,终因思想守旧不愿接受新事物导致被时代淘汰。我想,他的悲剧或许从来都不是个例——在时代的洪流里,有人至今坚守着不合时宜的执念,有人在现实与理想间徘徊挣扎,有人终日好高骛远、见异思迁却始终不肯反躬自省、扪心自问:自己是否能少一点幻想多一点实干,去脚踏实地做一份有益社会且能级配位的工作?现代的孔乙己啊,又何时能脱下长衫?!</p> <p class="ql-block">  写到这里,我又不免有些举棋不定自我怀疑:自己之所以有此疑虑是否属于思想老化认知狭隘?脱离社会跟不上时代?思忖再三,我倒真的希望是自己的认知被时代的浪花卷到了航道外。</p><p class="ql-block"> 从酒店出来,品味着仍在舌尖萦绕着的茴香豆的些许余香,忽然觉得,这小小一碟茴香豆,承载的何止是绍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饮食风味,更是穿越百年的人间烟火,是被时光熬煮的关于生存与尊严的永恒命题。</p><p class="ql-block"> 继续沿着青石板路前行,远处乌篷船码头的轮廓在灯笼的照耀下逐渐清晰,但见一艘乌篷船正开足马力、沿着既定航道拨浪前行…… </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2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