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细数我的前半生,我最大的成就便是学会对自己说:"人生原本是一场体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这句话总时时抚慰我:无论是困顿还是欢愉,皆是生命必经的注脚。体验痛苦让我更敬畏命运的无常,也让我对未知的前路怀抱期待——或许下一程山海中,藏着更丰沛的感知与觉醒。</p><p class="ql-block">值得庆幸的是,我的人生不再困囿于既定轨道,而是如溪流般蜿蜒出万千可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那时的我,尚未遇见《悉达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直到翻开黑塞的文字,我才真正目睹一个灵魂叩问生命本质的史诗。书中主角悉达多穷尽一生追寻的,正是每个人终将面对的命题:"何谓自我?"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尊贵的婆罗门之子,悉达多自幼享有财富与地位,却始终感觉被虚无吞噬。他如同叛逆的少年,在某个夜晚决然出走。面对父亲悲怆的挽留,他以沉默的脊背作答:"您能庇佑我免于迷途,却无法替我饮下自己的生命之泉。"父亲终究没能阻挡他的行程,此刻的悉达多满是憧憬,而目送他背影的那双眼睛,或有一滴眼泪,不经意间滑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与挚友乔文达踏上苦修之路,褪去身着的华服成为沙门。他们在烈日下斋戒,在暴雨中冥想,跟随沙门,一路追寻佛陀乔达摩的身影,去探寻真理。悉达多看到佛陀“隐约带着平静、安逸的笑容,像个健康的孩童一般”,气定神闲的仪态中“没有欲望,没有模仿,没有烦扰,只有广明和平静”。悉达多却对佛陀说:“没有人能够通过讲经而获得救赎。尊敬的佛陀,您无法用言语或教化告诉别人,在您大彻大悟之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他顿悟:他人的智慧如同借来的烛火,唯有投身于命运的长河,才能打捞属于自己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是他洗澡、理发、刮掉胡子,纵身跃入红尘。他再次身着华服,在名妓伽摩罗的臂弯里,他品尝情欲的炽烈;在商贾的博弈场上,他敛聚财富又挥霍一空;直到某日,他在铜臭与奢靡中开始厌恶自己,开始厌倦这中行尸走肉、虚掷时光的生活,宛如李叔同掷笔出家的那个清晨——"这虚妄的欢宴,不过是给灵魂套上更华丽的枷锁。"然而,不曾有过看山不是山的迷失,又如何顿悟看山是山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再次褪去华服,遁入山林,成为河畔摆渡人。日复一日,他聆听河水密语:"河水教会我等待,教会我俯身倾听。它说,每一道波纹都是此刻的永恒。"一念永恒,当我们学会了与万物对话,浮躁的心灵便从此有了归宿,弘一法师所说:“一念执着,万般皆苦;一念放下,便是重生。”亦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谓修心,亦是在缘起缘落的一念之间。身为父亲的悉达多,同其他父母一样,也有着自己的期待与给与。当儿子如幼兽般撕咬他的宽容时,当儿子逃离他的生活奔向俗世时,瓦稣迪瓦告诫他:"你无法将任何人渡至彼岸,就像无法摘下星辰赠予孩童。"这一刻,他真正理解了所有父母必经的劫难:我们终要目睹雏鹰离巢,学会在爱与放手中与自己和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似乎总能看见,悉达多静坐于婆罗树下,风掠过他霜白的鬓角,带来远处恒河的絮语:“知识可以传授,但智慧不能。人们可以寻见智慧,在生命中体现出智慧。”原来探寻自我的尽头,是与万物合一的圆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正所谓:“慈悲在心,随处皆可作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