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邯郸都

尹捷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次旅游的最后一站是河北省邯郸,从河南省开封清明上河园出发,路过安阳参观了“中国语言文字博物馆”,赶在傍晚抵达邯郸城住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邯郸的历史文化底蕴非常厚重,一任世事变迁,三千年不改初名,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很少见的,这份定力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就令人敬佩不已,因此我们对这次旅游充满期待。</b></p> 一座邯郸城,半部华夏史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邯郸历史悠久,有几千年的文明史, 3100年的建城史,它始于殷商,盛于战国。战国时期,邯郸作为赵国都城达158年之久,是古代五大名都之一,在历史上占据着辉煌的一页,而今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据统计出自邯郸或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典故达1584条,被誉为“中国成语典故之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邯郸的成语典故,集中原与边塞之风韵、蕴文化与哲理之内涵,在华夏历史文化长廊中独树一帜,堪称国之瑰宝。在邯郸市区内与成语典故有关的遗址景观主要有学步桥、回车巷和丛台公园。安排好住宿后,我们就去观赏邯郸的夜景,目标直抵“学步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学步桥”因“邯郸学步”典故而得名。学步桥横跨沁河,贯通古城南北,原为木结构桥,早已不存。明万历四十五年改建为七孔石拱桥,两侧望柱顶端雕刻蹲狮,石栏板上雕刻有邯郸历史典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学步桥”现在已不再通车,以石桥为中心修建了一个休闲娱乐广场,南北两侧摆满各种小吃摊,烟火气溢满整个夜市。学步的故事已被刻成雕塑教育后代,广场还刻立了许多碑文,讲述着邯郸的历史,雕塑上面刻了与邯郸有关的成语条目,寓教于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桥边有一个“邯郸学步”的牌匾,介绍了典故的出处,演绎了一个成语故事,体现的是文化传承的见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唐代诗人李白曾用“邯郸学步”这个典故,写出了“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的名句。有现代学者对“邯郸学步”进行了专门研究,认为寿陵青年到邯郸学的不是走路的步法,而是学习古都邯郸城流行踮屣舞的邯郸舞步。提出“学步桥宽嘉寿陵”的观点,认为寿陵青年刻苦学习,不惜导致无法走路的痴迷地步,这种精神应该嘉奖,邯郸人绝对不可以来笑话前来刻苦求学的人,使古成语在现实生活中焕发出了新的风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二天,我们在公园亲眼目睹了邯郸人走路的姿势,不过我们并没有痴迷去学,只是欣赏罢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回车巷窄和为贵”说的是在邯郸市有一处短小的巷子——回车巷,蔺相如为了国家的整体利益在窄巷回避廉颇的阻拦,选择以和为贵,成为千古流传的美谈。经向本地人了解,回车巷周围盖满现代建筑,如今巷口立了一通石碑,记述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我们便没有去游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邯郸城里,大街小巷到处都有成语,胡服骑射、韬晦之计、纸上谈兵、围魏救赵、渑池之功、价值连城、完璧归赵、盛气凌人、利令智昏、铸成大错、负荆请罪、刎颈之交、深沟高垒、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调兵遣将、按兵不动、旷日持久、势如破竹、鹿死谁手、惊弓之鸟、鹬蚌相争、南辕北辙、舍本逐末、一言九鼎、一字千金、路不拾遗、黄粱美梦、青出于蓝、开源节流、不翼而飞、不遗余力、七步成章、奉公守法、瓜田李下、以人为镜、奇货可居、经天纬地、藏富于民、纲举目张、美轮美奂、顶天立地、德广才高、选贤使能、毛遂自荐、脱颖而出、用其所长等等,每个成语都有自己的出处,久而久之,成为成语典故。</b></p> 一座灵武台,彰显千秋功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4月23日,我们游览了丛台公园。丛台公园位于邯郸市内中华大街头中段,是以武灵丛台为中心开辟城的一座大型园林,占地面积360亩,丛台遗址是公园的核心景点,它是战国时期韩信的丘冯之战的战场遗址,也是邯郸古城的起源地。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从东大门步入园区,园区正面有一座工农兵塑像。公园内绿草如茵,鲜花盛开,人们享受着惬意的生活,有组织合唱的,有练习走秀的,有练习乐器的,还有许多游客川流不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走向公园中心,映入眼帘的是公园的标志性建筑, 26米高的丛台,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丛台北侧是一座古朴典雅的七贤祠。邯郸以雄才辈出而名,七贤祠是后人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期的七位贤士而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进入祠门,祠内供奉着韩厥、公孙杵臼、程婴、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七个人的塑像,个个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并刻有生平事迹介绍,让人在缅怀先贤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出七贤祠,往南走就是武灵台。丛台简介中说,丛台全称“武灵丛台”,据唐代颜师古著《汉书》记载:因楼台众多,“连聚非一,故名丛台。”据考证始建于战国赵武灵王(在位于公元前325-299年)时期,是为了观赏歌舞河军事演练而建,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史载当时台上有天桥、雪洞、花苑、妆阁等。因结构奇特,装饰美妙,当时名扬列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丛台是一座三层青砖高台,东半部为圆形的城堡状,临湖;西半部是由明代的城墙连接而成的,北段墙改为通往台顶的宽大阶梯,南段墙是观光的平台。底层南北各开一门,沿砖台阶可拾级而上。南门外,矗立的石碑上镌刻着中国当代文豪郭沫若1961年秋登临丛台时题写的诗句;北门内,迎面立着清朝乾隆登从台的题诗刻石,都赞颂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历史业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二层是个院落,院内坐北朝南的亭屋叫“武灵旧馆”,西屋为“如意轩”,院中有“回澜亭”。武灵旧馆,坐北朝南,面阔五间,砖木结构,是为纪念赵武灵王而建的建筑 。馆内中立有赵武灵王塑像,塑像的后面是一幅大型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仿青铜浮雕画。两侧的墙壁上系统展示了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一生的功绩:相国辅主、力排众议、胡服骑射、战略转移、吞并中山、征服北疆、乔扮入秦、沙丘宫变、功业千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三层门额上题有“武灵丛台”几个大字,顶台呈圆形,直径19米,建有据胜亭。赵武灵王是赵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国君,为了使国家强大起来,他勇于革新,奋发图强。赵国因推行“胡服骑射”而兴,被传为干秋佳话,历来为人称道。</b></p> 一代千古帝,出生邯郸城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西湖中央有座孤岛,岛上有一凉亭叫西湖亭。西湖西南岸是“秦始皇诞生地纪念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他统一六国,建立度量衡,丰功伟绩难以言说,但是秦始皇的出生地和成长地却在邯郸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来到纪念馆,门口的建筑是秦朝的建筑风格,馆内的很多字体都是当时的字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秦始皇出生地纪念馆,通过艺术浮雕、木版画等形式,以画叙事,将邯郸赵文化以及秦始皇在邯郸的八年成长岁月,呈现给观众。西区展馆为序厅,以大型浮雕“千古一帝”来展示秦始皇一生的丰功伟绩。东区展馆作为核心展区“邯郸岁月”,溯源秦始皇与邯郸有关的八个经典故事。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参观完馆内来到庭院里,这里也是打造了小桥流水般的景色,十分的古色古香,充满了历史文化的元素和气息。</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