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古歌 ‍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

巧克力

<p class="ql-block">  读完《静静的顿河》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再读其它书籍都觉得索然无味,如同饱食完一顿饕餮大宴后,对任何食物都少了食欲。 闲时,我会轻轻拨动桌上的地球仪,在俄罗斯板块中寻找顿河,我想看到这条被哥萨克民族世代守护、繁衍生息的河流,是怎样流淌在俄罗斯这片广袤的大地上。</p><p class="ql-block"> 家乡的河堤上,草木开始返青,柳条抽出了嫩芽,鹅黄色的细叶有淡淡的清香,我伸手摘下一枝编成花环戴在头上。那一刻,我分明闻到遥远顿河早春的气息,看到了泛滥的春水、长在田梗上尖尖的嫩草、觅食的野鸭和海雁、橡树林里飞奔的野山羊、漫无尽头的原野,草原上物随心境般变幻的云朵和星辰。我仿佛又听到哥萨克民族那首古老又悲伤的歌谣,看到纵驰在草原上的哥萨克勇士。</p><p class="ql-block"> 整整三个多月时间,我都与《静静的顿河》为伴,与作者一同感受顿河的绝望与忧伤,平定与辽远。沉浸于葛利高里与阿克西妮娅、娜塔莉亚无法割舍的爱情中,像参与战斗的勇士一般感受战争的野蛮、血腥与残酷。在时间与空间的辽阔中体会人类与生命的渺小,看历史、命运、生存、现实在这浑茫的历史长河中升腾、湮灭。</p><p class="ql-block"> 这部140万字的鸿篇巨著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是前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经典之作,曾被鲁迅、村上春树、莫言等诸多作家推崇并反复研读。作者以战争为背景,用史诗般的语言和风格,为我们描绘了顿河地区哥萨克民族的历史变迁和人文风情。真实地展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以及苏维埃政权建立前后国内战争对顿河地区及哥萨克人命运的影响,突出了个体命运在社会发展变迁中的微渺。小说围绕麦列霍夫一家人的命运与家族的兴衰为主线展开。书中的哥萨克民族——一个誓死都效忠于沙皇的民族,他们的财富与荣誉都来源于沙皇,他们热爱自己的家园,心甘情愿为沙皇服役。主人公葛利高里是一名普通的哥萨克青年,自幼生长在顿河草原,每天割草、种麦、打场、畜养牛马、捕鱼、喝酒,过着简单的农耕生活。俄罗斯对德宣战,彻底改变了他和哥萨克们的人生。他们不得不离开自己热爱的庄稼和土地,牵上马匹共赴波兰前线,开启了他们的战争生涯。</p><p class="ql-block"> 从1914年到1921年,从一战到内战,战争持续了整整七年。战争让无数哥萨克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鞑靼村的哥萨克已经所剩无几。1918年一战结束,苏维埃政权成立,哥萨克人民本应过上太平日子,却因为受到部分哥萨克的蛊惑,又发动了对红军的暴动,使红军在政权尚未稳固的情况下既要对抗白军,又要对抗叛军。一些出身比较低微的哥萨克,因对现状不满,投身参加了红军,于是出现了在同一个村子里的阶级对立、相互残杀的局面。</p><p class="ql-block"> 从青春无忧的少年到满面沧桑、两鬓白发的中年,葛利高里的命运是极为悲惨的。他被迫走入战场,在野蛮的战争中直面生死。他从杀死第一个匈牙利人的战栗不安,到一名屡次建功骁勇善战的军官,多次身负重伤,九死一生。战争并没有使他泯灭人性,他从不滥杀无辜,抢夺财产,在他的身上始终闪烁着人性的光辉。</p><p class="ql-block"> 在长达七年的战争中,他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妻女,失去了兄嫂,失去了爱人,失去了同村的伙伴;战争使他的房屋倒塌,田地荒芜,家财尽失;战争让他与朋友决裂,生死相向;令他的家乡顿河残垣断壁,满目疮痍。最令他迷茫的是经历无数次生死拼搏,最后竟不知为谁而战。他做过白军的军官,同时又受到布尔什维克先进思想的熏陶和哥萨克自治思想的影响,成长的环境与认知的局限,让他无数次陷入困惑。后来,即便他脱离了白军,仍然取得不了红军的信任。英雄末路的他,有家不能归,最终,落入福明匪窝。</p><p class="ql-block"> 小说中人物达400多个,地名与人名多且复杂,一度令人云里雾里。书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个性鲜明。有易怒、吝啬、胆小又虚荣的父亲潘苔莱·麦列霍夫;坚强、慈爱、果敢的母亲伊莉尼奇娜;代表稳固“传统哥萨克”形象的哥哥彼得罗;风流轻佻的嫂子达莉娅;倔强善良的妹妹杜尼娅;坚韧纯情的妻子娜塔莉娅;漂亮泼辣的情人阿克西妮娅;还有曾经的朋友米沙·科舍沃伊,同村的米佳·柯尔尼洛夫,传令兵普罗霍尔,亚戈德庄园的少主人李斯特尼茨基,红军机枪手本丘克……他们不仅仅是书中的人物,更代表战争中每一个爱过、恨过、死过又生还的人民,他们代表芸芸众生,是人类史诗中重要的构件。</p><p class="ql-block"> 《静静的顿河》迷人之处还在于它的文字,肖洛霍夫描写战争场景细致到物件、声音、外貌等,不是简单的形象生动能够形容。他写战争中士兵的脸失去了光泽,在他们灰色、蓝色、浅绿和其它颜色的眼睛里,凝结着一种麻木的神情,宛如多年前铸的早铜币。写科尔尼洛夫军官到莫斯科检阅时,把那些对他谄媚讨好又愚昧的人群描写得极其生动可笑。他写出了每一个时代都出现过的场景,这样精准又具感染力的文字总是不经意间惊艳到我。若非不是亲历过战场,绝对写不出这样具有画面感的文字。他的文字不仅体现在对人物幽微的描写上,更体现在对景物的描写中。肖洛霍夫笔下的景物,物随心境在变化,令读者沉浸其中。看完全书,最令我印象深刻、震撼到我的,是那些关于战争、爱情与亲情的文字。</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顿河上的悲歌</i></p><p class="ql-block"> 小说开篇有首《顿河悲歌》:“我们光荣的土地不是用犁来翻耕/我们的土地用马蹄来翻耕/光荣的土地上种的是哥萨克的头颅/静静的顿河到处装点着年轻的寡妇/我们的父亲/静静的顿河上到处是孤儿/静静的顿河的滚滚的波涛是爹娘的眼泪。”这些古歌反复出现在战争不同时期。战争中的哥萨克思念家乡,他们心焦、害怕、无奈、悲伤、愤怒,他们将所有的情感都夹杂在歌里,用歌声寄托着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哥萨克民族是纯朴的民族,在战争尚未开始时,老哥萨克就用古老的咒文告诫战场上的年轻人,战争中不要拿别人的东西,不能糟蹋妇女,他用宗教的力量告诫战士想从拼死的战斗中活过来,就要维护人类的真理。</p><p class="ql-block"> 然而,战争的血腥与残酷与真理永远都是相违背的,甚至是毁灭的。一名死者日记本中的故事,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痛。在与德军战场上,“霍皮奥尔河口镇的哥萨克,从死人身上解下带着一条银链儿的怀表,当场就卖给了同排的下士。从死者的钱夹子里找到了二点儿钱,一封信,信封里有一绺金色的发和一张少女的照片,姑娘在骄傲地微笑着。”“葛利高里用一条从死者口袋里找到的麻纱手绢盖上他的脸,便向团部驰去,不时回头看看。在团部里他把这个小本子交给了团部的文书们,于是他们就挤在一起一面读着这本日记,一面嘲笑它的主人短促的一生及其对恋人的迷恋。”这些文字读起来令我忧伤,然后产生无尽想像,每一名在战争中死去的战士,都曾是在这世间爱过的鲜活生命。</p><p class="ql-block"> 有个叫“锅圈儿”的哥萨克,在与德军肉搏战争中,有一套能将老桦树都能拦腰砍断的劈刺法,杀起人来好比碾死一只蚂蚁,对俘虏更是毫无怜悯,军队里的马见了“锅圈儿”都战栗。这些文字令人看得毛骨悚然,战争真的会令某些人彻底丧失人性。</p><p class="ql-block"> 与葛利高里从小一起长大的科舍沃伊也是一个代表性人物。他是一名思想坚定的布尔什维克,是葛利高里妹妹杜尼娅的丈夫。早期他受施托克曼布尔什维克思想的影响,内战爆发后他加入红军,后又成为苏维埃村委会的副主席,担任过骑兵侦察员。他为给施托克曼和伊万复仇,回到家乡烧杀抢掠,不顾亲情杀死了娜塔莉亚的爷爷。在战争后期,他又担上了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将从红军军营降职复员回家的葛利高里逼得走投无路,有家不能归。战争让他从一名正直、善良的年轻人变得麻木、冷血又凶残。</p><p class="ql-block">肖洛霍夫对战争没有任何偏袒。在他的笔下,战争的残酷还体现在对待俘虏的态度上。一个不成熟的政权里也会出现错误,在布尔什维克建立苏维埃政权过程中,红军会滥杀已经缴械的士兵,在顿河地区“清算和斗争哥萨克”,向平民强行征粮等一些过激行为。这些文字正是作者对人类战争最有力的控诉和批判。</p><p class="ql-block"> 古老的歌谣在战争中的哥萨克人口中不停传唱,带着思念和忧伤。“再见吧,城市和乡镇,再见吧,亲爱的村庄/再见吧,年轻的姑娘……可是现在,从黃昏直到清晨,我手拿步枪站岗……”歌声充满顿河人民对战争的绝望和对自由、民主生活的热烈向往。</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瓦砾上的玫瑰</i></p><p class="ql-block"> “爱与不爱”是世上最难说清的事情。葛利高里与阿克西妮亚、娜塔莉亚三人之间的感情,应该是对“爱与不爱”最好诠释。</p><p class="ql-block"> 葛利高里与阿克西妮亚彼此相爱,他们的爱贯穿整部小说。无论阿克西妮亚是否已婚,无论她是否有过背叛,他都能原谅一切她并接纳她。阿克西妮亚是一位充满激情且敢于与命运抗争的女人,她是书中悲剧性人物。阿克西妮亚长得非常漂亮,16岁时被自己父亲强暴,17岁时嫁给顿河地区的司捷潘后,被丈夫认为是不贞洁女子,让丈夫蒙受耻辱,经常被丈夫毒打、冷落。司捷潘长年不归家,与外出服役的放荡女子鬼混,家里所有劳作都压在阿克西妮亚身上。葛利高里的出现让她燃起了生命的火焰,他俩不顾一切相爱。</p><p class="ql-block"> 他俩有过三次私奔。第一次私奔是娶了娜塔莉亚之后,他们的婚姻从由葛利高里的父亲包办。新婚里的他仍然忘不了阿克西妮亚,感觉与她的关系还没有斩断,在打麦场上他与阿克西妮亚旧情复。娜塔莉亚的性格冷淡,与阿克西妮亚的火热相比较,他感觉更爱阿克西妮亚。对娜塔莉亚坦白自己情感后,便决定与阿克西妮亚一起到亚戈德诺耶庄园当雇工。不久,战争爆发,葛利高里不得去军队服役,一去不知生死。期间他与阿克西妮亚的女儿生病夭折,庄园少爷叶甫盖尼趁虚而入,阿克西妮亚成了他的情人。当获得乔治十字勋章的葛利高里死里逃生,回到庄园得知真相后,愤怒地把从犹太人手中买来的小心保存想带给她惊喜的头巾撕成碎片……战争中的葛利高里仍然忘不了阿克西妮亚,她仿佛是葛利高里在人生绝境中一盏永不熄灭的灯,能带给他光和热。第二次私奔在内战时期,因阿克西妮亚染上风寒而不得不分别。第三次私奔成为了阿克西妮亚人生终点。逃避革命军事委员会追踪的葛利高里,无法放下阿克西妮亚,他冒着生死潜回家乡带上心爱的阿克西妮亚逃亡,途中被征粮队哨兵发现,不小心被流弹击中身亡,阿克西妮亚死在了葛利高里怀中。从私奔到绝决、从思念到复燃到死别,他们的爱情始终伴随着家庭、社会排斥、战争动荡和道德的困境。</p><p class="ql-block"> 葛利高里之所以原谅阿克西妮亚的一切并接纳她,不仅因阿克西妮亚风情浪漫,还因为她是一名心地极其善良的女人。她爱葛利高里爱到骨子里,在葛利高里妻子死后,她照顾葛利高里的两个孩子,将她们视如己出,只要能和葛利高里在一起,她可以承受一切苦难。</p><p class="ql-block"> “不爱”充分体现在葛利高里和他的妻子娜塔莉亚身上。娜塔莉亚与阿克西妮亚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她是潘苔莱·麦列霍夫为葛利高里明媒正娶的合法妻子。她出生在顿河一个富裕家庭,她的错误就是从见到麦列霍夫第一眼就爱上了他,明知他心里没有她,依然要嫁给她。她性格刚烈,对爱情至死不渝,她的身上代表着哥萨克传统社会中理想化的女性形象,她的命运同样充满悲剧性。在丈夫公开与阿克西妮亚私奔后,她仍选择坚守婚姻,试图通过自杀与祈求上帝来挽回丈夫的心。她的“美德”得到公婆的疼爱。在遭受阿克西妮亚背叛后,葛利高里回到了妻子身边,对娜塔莉亚有过感激和愧疚。两个孩子的出生,令葛利高里对家庭多了一份责任感。当阿克西妮亚与葛利高里旧情复燃,娜塔莉亚当面质问葛利高里,在绝望中诅咒阿克西妮亚,她的愤怒无法突破道德枷锁,最终转向自我毁灭。</p><p class="ql-block"> 为报复丈夫,她私自堕胎打掉腹中的胎儿,流尽了全身的血。死前她的脸苍白如蜡像,她用人生中最大的勇气将自己推向死亡。在她温柔背后是情感的极度压抑,虔诚之下是对人性欲望的恐惧,她的死犹如顿河畔的风中的一声叹息。</p><p class="ql-block"> 对他们之间的爱,我在书里似乎找到了答案,甚至让我联想到了《红楼梦》中宝、黛、钗之间的爱情。葛利高里获得乔治十字勋章回家时,他心中并没有因为战场上的功绩和勋章而开心,如果可以选择,他根本不愿意打仗,他只想回到家乡种他的庄稼地。但是,他的父亲喜欢这个荣耀,娜塔莉亚就认为他在家也应该穿军队的衣服去迎合家中老人,她不会洞悉葛利高里的内心喜好。战争中,村里的寡妇越来越多,每个女人都盼望自己丈夫能活着回来,而娜塔莉亚在村里听到一些关于葛利高里行军途中的流言时,对久未归家的丈夫居然故作冷淡,分居而睡。这些或许就是娜塔莉亚永远走不进葛利高里心中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而阿克西妮亚与葛利高里在一起时,不管遭遇多么大的苦难,阿克西妮亚总是温柔、甜蜜,还会讲女人特有的蠢话,见到他,眼睛里总是闪着幸福的光芒,心中永远都是欢欣、激动的。从她们两个不同的特性上来看,心灵上契合应该胜于一切,作者肖洛霍夫应该是懂女人的。</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生命的底色</i></p><p class="ql-block"> 这里我要说到母爱。主人公葛利高里的母亲伊莉妮奇娜,是一名传统哥萨克妇女,她慈爱、善良、宽容又坚韧,默默承受着战争带来的破碎和痛苦。她的一生经历了诸多家庭变故,儿子的婚姻,老伴、大儿子、儿媳、孙女的去世等,这些事件没有压垮她,为了这个家庭她坚韧地活着,并给予每个家人精神慰藉。</p><p class="ql-block"> 她知道葛利高里不爱他的妻子,自娜塔莉娅嫁到她家第一天起,就一直把儿媳妇当女儿般疼爱,她能从一个女人的角度去理解娜塔莉亚做为妻子的感受。娜塔莉亚自杀后,她非常憎恨阿克西尼娅。然而,当她看到阿克西尼娅在对娜塔莉亚的孩子们视如己出时,伊莉妮奇娜的心又慢慢柔软下来,开始接纳阿克西妮亚。杀死自己大儿子的米什卡·科舍沃伊从前线回村来追求她的女儿杜妮亚,她开始坚决不同意,可当她看到消瘦得不成人样的“刽子手”米什卡在她面前,心里竟然产生矛盾和怜惜之情,为他倒上了一杯牛奶。这是一种刺心的母亲对孩子的怜惜之情,只有做过母亲的人才会懂得。</p><p class="ql-block"> 伊莉妮奇娜是因极度思念儿子而死亡的。当女儿杜妮亚与米什卡结婚后,她所有的思念全部交给了她的小儿子,她知道自己生命将尽,不愿意再回忆那些死去的亲人,那么多伤心与痛苦既不能给她带来喜悦,也带来不了安慰。他的“小儿子”在她的记忆中总是那样清晰,仿佛可触摸到。收到葛利高里来信时,她先是脸色惨白生怕有什么不好的消息,后听到是问候的来信,并告之不久将要回家时,又高兴得眼泪像珠子般下落,一时将信放入神龛,一时又将信放到心口藏到怀里。她要阿克西妮亚为她读信,一遍又一遍,直读到字迹模糊,读到信纸变成碎片。在生命最后,她的思想开始混沌起来,开始梦到小时候的葛利高里,竟产生了幻觉。最后,她将自己一切安排妥当,带着对”小儿子”的思念离开了人世。这一段母亲对儿子的思念文字深深感动了我,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深刻于我脑中。</p><p class="ql-block"> 我钦佩肖洛霍夫宏大的叙事能力,他能将每一段故事都能叙述得如此深动,打动人心。这种叙述在次要人物上也有体现,本丘克见到他分别八年的老母亲时,那段叙述也是非常令人感动。</p><p class="ql-block"> 生命的底色永远来源于亲情。</p><p class="ql-block"> 小说结尾,葛利高里踏着三月的河冰回到了家乡。故土只留下他唯一的儿子米沙特卡,他紧紧抱住了儿子。这令我想起了余华《活着》里的福贵,葛利高里比福贵幸运,福贵只剩下牛,而他还有孩子,因为有孩子,这个世界依然是亲切的。</p><p class="ql-block"> 正如书中所言,岁月不慌不忙地过去。老的照例一年一年地衰老;年轻的像幼苗一样一年一年地长大。顿河里的河水永远在静静流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