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尊敬的家长、亲爱的同学们:</p><p class="ql-block"> 当今社会,我们会发现许多中学生都拥有自己的手机。从某种意义上说,手机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了他们最不安定的一部分。有的学生用手机抄答案,令成绩一落千丈。一机在手,满眼繁华,但是孰不知,手机正在把他们的内心盐碱化、荒漠化。手机带给学生交流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他们的性格变得扭曲,逐渐变得冷漠、自闭、暴力、虚无……</p><p class="ql-block"> 手机是通过无线电波实现其功能的。手机传送的电波辐射,或多或少地要被人体吸收。科学实验表明,频繁而长时间地使用手机,对人体健康带来一定危害。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丧失、睡眠紊乱、心理烦躁、头痛等。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期,身体机能还不健全,手机辐射危害身体发育,造成理解力、反应力、记忆力明显下降,免疫功能失调。</p><p class="ql-block"> 经调查发现,部分走读生晚上回家长时间玩手机游戏,白天精力不足,影响学习效率,更有学生直接利用搜索习题答案和作文范文,丧失了学习与思考的主动性,养成了依赖思想,久而久之会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非常不利。</p><p class="ql-block"> 青春期的孩子大多处于盲目模仿、心理状态极不稳定、自我约束力低下的时期,正处于“躁动青春期”的孩子独立意识觉醒,探索世界的欲望骤增。当求知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情绪的发泄没有出口,就会转而从线上社交、短视频直播和网络游戏中寻找寄托和满足。网络的虚拟世界承载了孩子们青春期无处释放的情绪,构建了他们对于外界的想象。但在另一方面,过度沉溺于游戏,也造成他们精神世界的荒漠化网络。欺凌网络欺凌又称网络暴力,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的欺凌行为,即通过社交媒体、即时通讯软件、游戏平台和手机等,以恐吓、激怒或羞辱他人为目的的重复行为。常见的网络欺凌方式有:</p><p class="ql-block">(1)重复且不断地对其他网民使用言语暴力;</p><p class="ql-block">(2)重复且不断地对特定网民或网络群体进行抵制;</p><p class="ql-block">(3)模仿特定网民外表及行为特征且加以羞辱;</p><p class="ql-block">(4)把受害人个人资料(如真实姓名,容貌等)公开,俗称“起底”“爆料”;</p><p class="ql-block">(5)把受害人容貌移花接木至他人相片中,或在这些相片旁加上诽谤性文字,俗称“P图”;</p><p class="ql-block">(6)重复不断地用发帖、洗版等方式公开侮辱受害人;</p><p class="ql-block">(7)重复不断地伤害和受害人有关的人士,以此孤立受害者,称为关系欺凌;</p><p class="ql-block">(8)用不同的账户及身份攻击同一名受害人,导致受害人误以为很多人讨厌及攻击他;</p><p class="ql-block">(9)匿名诽谤。</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七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通过网络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对未成年人实施侮辱、诽谤、威胁或者恶意损害形象等网络欺凌行为。网络欺凌作为一种新兴的欺凌形式,未成年人和各位家长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充分认识网络欺凌的伤害性,增强预防和抵制网络欺凌的意识,正确应对网络欺凌行为。</p><p class="ql-block"> 家长们一定要加强对孩子的反诈骗教育。例如,对于不明电话、短信、链接,一律不看、不理、不点;涉及金钱往来要及时核实对方身份,不要轻信社交网络上故意搭讪的陌生人,转账汇款前一定要告知长辈,以免上当受骗。</p><p class="ql-block"> 因此,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和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学校建议:学生周一到周五在家时间不使用手机,周末休息时间在家使用手机不得超过2次,累计不得超过1小时。</p><p class="ql-block"> 和孩子一起智慧管理手机</p><p class="ql-block"> 为了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加强校园管理,营造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倡议:</p><p class="ql-block"> 远离手机防止依赖</p><p class="ql-block"> 作为学生,要以不玩手机、电脑游戏为荣,拒绝手机等电子产品干扰我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不带手机等电子产品进入校园,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作为家长,非必要不应该给孩子配备手机,不能把自己的手机随便给孩子玩,更不能把玩手机作为对孩子学习的奖励,不让孩子养成过度依赖手机的坏习惯。</p><p class="ql-block"> 放下手机真情相伴</p><p class="ql-block"> 家长朋友们要合理安排好自己和孩子的学习生活,空余时间多和孩子一起读书、运动、做家务,高质量地陪伴,满足孩子情感需求。孩子依赖手机的原因不尽相同,但不论是社交型依赖、游戏型依赖还是娱乐型依赖,背后的原因都是孩子的情感需求未在生活中得到满足。建议您以身为范,放下手机,真诚地倾听、平等地沟通,“看得见”孩子,尊重共情,珍惜陪伴,营造温馨和乐的美好家庭氛围。</p><p class="ql-block"> 制定规则互相监督</p><p class="ql-block"> 家长和孩子共同制定手机使用规则,帮助孩子放下手机,远离游戏。孩子迷恋手机时,不指责、不抱怨、不放弃,要助力孩子解决问题。可与孩子商量制定使用手机的规则,对使用时间、次数、管理等细节尽可能约定详细,适当奖惩,相互监督,坚持下来,养成习惯。</p><p class="ql-block"> 做好表率家校共育</p><p class="ql-block"> 家长要做好孩子的表率,尽量不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机,不“诱惑”孩子。要关注孩子在家期间的手机使用情况,如在管理上碰到问题及时联系班主任,共同交流手机管理方法,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p><p class="ql-block"> 各位家长朋友,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让孩子健康成长,是家校共育共同的愿望和责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