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的婉约(1)南浔古镇

新雨(范和平)

2025年5月7日,“五·一”小长假刚过,我们一行六位好友如约来到南浔古镇,开启了南浔古镇、乌镇、绍兴、千岛湖四地摄影采风活动…… 为了筹划好这次活动,上善若水和柠檬两位学友+影友从4月中旬开始规划采风线路、选定景区景点、酒店饭店、预约景区景点门票和大小交通的安排。在二位同学的精心策划、周密安排和热心组织下,我们不仅用镜头记录了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观、建筑风格、人文艺术和悠闲宁静的生活方式,还品尝了清淡、鲜美的江南美食。在此,再次感谢两位学友的精心组织,感谢一路同行、一路陪伴的各位学友影友。 <h1><b>下面请跟随镜头来到江南水乡的婉约第一站:南浔古镇</b></h1> “若问江南在何处,一路南寻到南浔 。” 踏入南浔古镇,就像翻开了一本尘封已久的江南诗篇,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每一处景致都流淌着岁月的温柔…… 南浔古镇位于湖州市南浔区,地处江浙两省交界处。明清时期为江南蚕丝名镇,是一个人文资源充足、中西建筑合璧的江南古镇。 据资料介绍:南浔古镇景区占地面积34.27平方公里,古镇保护范围东界至宜园遗址东侧起,西界至永安街起,南界自嘉业堂藏书楼及小莲庄起,北界至百间楼,保护面积约168公顷,其中重点保护区面积88公顷。 <h1><b>夜色与晨曦,南浔古镇的梦幻时分</b></h1> 5月7日下午我们来到南浔古镇,在景区藕舍酒店入住后,主要游览了东大街以东的张静江故居和百间楼为主的东北区块,此时,太阳落山,夜幕低垂。 南浔的夜色,宛如一场梦幻的演出。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古镇瞬间换了一身装扮。 百间楼的屋檐下,红灯笼依次亮起,倒映在河面上,波光粼粼,如梦如幻。 我来到河边,拍摄流动的河水与静止的楼阁,拍摄乌篷船在河中缓缓而过。 远处的古桥在灯光的映照下,更显古朴典雅,桥上车水马龙,百间房一幅幅充满烟火气的水乡夜景图呈现在眼前。 <h1><b>南浔古镇的晨曦</b></h1><p class="ql-block">晨曦中的南浔,则是另一番宁静祥和的景象。天还未完全亮,薄雾笼罩着整个古镇,如梦似纱。</p> <p class="ql-block">此时的河道格外宁静,偶尔有几只水鸟飞过,打破这份宁静。我用相机捕捉了这美好的瞬间,记录下古镇最纯粹的一面。</p> 晨曦微露,南浔古镇从沉睡中渐渐苏醒。第一缕阳光,轻柔地穿透淡薄的云层,像是大自然温柔的抚摸,洒落在古镇的每一处角落。 <p class="ql-block">我早早地登上高处,等待第一缕阳光洒下。当阳光穿透薄雾,照亮古镇的白墙黛瓦,整个世界都被染上了一层金色。</p> 青瓦白墙的古建筑错落有致,河畔杨柳依依,柔枝拂过水面。只听见一个个早起晨练的人不时从河岸发出的声音随水波荡漾,勾勒出一幅静谧而祥和的江南水乡晨景画卷。 晨曦的南浔河,宛如一条被唤醒的绸带,在晨光下波光粼粼。河水悠悠流淌,水面上闪烁着水波的碎芒,那是阳光与河水相互嬉戏的痕迹。<br><br> 早起的渔夫撑着小船,缓缓划过水面,船桨划开水波,发出轻柔的 “哗哗” 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一圈圈的涟漪向四周荡漾开去,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与沿岸的白墙灰瓦、绿树垂柳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绝美的江南水乡画卷。 河畔的老榕树,枝叶繁茂,像一个个忠诚的卫士,静静守护着古镇。在晨曦的笼罩下,它们墨绿色的叶子被染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显得更加生机勃勃。偶尔有几只早起的鸟儿,在枝头欢快地跳跃、啼鸣,为这宁静的古镇增添了几分灵动的气息。 <h1><b style="color:rgb(25, 25, 25);">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b></h1> 漫步南浔,最让人惊艳的,是那些中西合璧的建筑。刘氏梯号,这座被称为 “红房子” 的建筑,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建于 1905 年,它的主人是南浔 “四象” 之首刘镛的三子刘梯青 。<br> 整座建筑,中部是传统的江南木结构房屋,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尽显中式建筑的古朴典雅;南、北部则是典型的西欧罗马式风格,砖红色的外墙、巴洛克风格的罗马柱、拱形窗,在江南水乡中显得格外醒目。 走进屋内,中式的红木家具与西式的吊灯、木地板相互融合,毫无违和感。我用广角镜头,将建筑的外观与周围的水乡景色一同收入画面,让中式的温婉与西式的浪漫在同一画面中碰撞、交融 。 张石铭旧宅,同样令人称奇。这座号称江南第一巨宅的建筑,由江南传统建筑和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欧式建筑群组成 。 砖雕、木雕、石雕及玻璃雕堪称四绝,每一处细节都精致入微。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屋内精美的装饰;庭院深深,古木参天,与远处的水乡风光相映成趣。 这些建筑,不仅是南浔巨富们财富的象征,更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它们静静地诉说着那段开放包容的历史。 古街的青石板路,在阳光的映照下,泛出清冷而又柔和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街边的古老建筑错落有致,飞檐斗拱、雕花门窗,那些繁复精美的纹路与图案,愈发显得古朴而厚重。 <h1><b>文化底蕴深厚</b></h1> <h3>南浔,不只是一座水乡古镇,更是一座文化的富矿。嘉业藏书楼,这座中国近代规模最大、藏书最丰富的私家藏书楼 ,与小莲庄仅一河之隔。</h3> 据资料介绍:它由清末著名藏书家刘承干所建,内藏书籍 60 万卷,共 16 万余册,其中不乏海内珍本、孤本 。藏书楼为中西合璧园林式布局,口字型回廊式厅堂建筑,木窗镂空雕刻着篆字 “嘉业堂藏书楼” 字样 。 走进楼内,弥漫着淡淡的书香,仿佛能看到当年文人墨客在此谈诗论道的场景。楼外的池塘、假山,让这份深厚的文化底蕴得以留存。<br> <h1><b>巨富之镇,往昔的繁华印记</b></h1> <p class="ql-block">“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这句俗语生动地描绘了南浔当年的富庶。在南浔的历史上,因蚕丝业的兴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诞生了一批富可敌国的巨商。他们的豪宅大院,如今依然矗立在古镇之中,成为南浔往昔繁华的最好见证。</p> <h1><b>河道纵横,南浔古镇的灵动脉络</b></h1> <br>南浔古镇,以水为魂,河道如网,交织出灵动的水乡脉络。南市河、东市河、西市河、宝善河构成的十字河,是古镇的骨架 ,众多支流蜿蜒其间,串起了整个古镇的烟火日常。 漫步古镇,河面波光粼粼,乌篷船悠悠划过,船桨轻摇,泛起层层涟漪。 站在古老的石桥上,镜头向下,便能捕捉到船影、桥影、屋影在水中的交织变幻。 古镇的河水悠悠,流过岁月,也流过了南浔人的心田,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br> 沿岸的民居错落有致,白墙黛瓦在碧水的映衬下,更显淡雅宁静。那斑驳的墙面,记录着岁月的风霜;那临水的石阶,见证过无数次的浣洗与送别。 初夏的南浔古镇,水墨如画,悠然自得。古镇的静谧与岁月的沉淀,让人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纯净的时代。 历史与现代交织在南浔古镇,古朴的建筑与现代的设施完美融合。在享受古镇的宁静与惬意时,也能体验到现代生活的便利与舒适。 <br>小莲庄,是晚清南浔 “四象” 之首富刘镛所筑的私家花园 。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 (1885 年),占地 27 亩,因慕元末湖州籍大书画家赵孟頫所建莲花庄之名,故称小莲庄 。 园内绿木深深,粉墙黛瓦,莲池曲桥,奇峰怪石,还有御赐牌坊、匾额和碑廊、家庙、净香诗窟等经典建筑 。 在这里,从亭台楼阁到湖光山色,每一处都尽显江南园林的韵味。透过镜头,仿佛能看到当年刘家的奢华生活,以及文人雅士在此吟诗作对的场景。 再见了——南浔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