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2025年5月22日,陕北大地总算迎来了2025年的第一场雨。这场雨比往年来得实在太晚啦,从凌晨三四点一直下到临近中午,可那干旱严重的土地却还远远没有湿透,仅仅只有四五公分的湿土。不过气温倒是降了不少,从之前热浪滚滚的35度一下子跌到了25度,空气瞬间变得湿润起来,带着泥土味儿的空气,让人觉得格外清爽。</p> <p class="ql-block"> 都说久旱逢甘露是人生一大喜事,可这场姗姗来迟的雨,却没给人们带来太多惊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首先,这场“及时雨”太不及时了。因为人们盼得都有些疲惫,早没了那种久旱逢甘露的喜悦。陕北天气暖和得晚,过了惊蛰就该耕种了,俗话说“惊蛰过了不停牛”嘛。可因为没雨,从惊蛰盼到春分,又从春分盼到清明,再从清明盼到谷雨,接着从谷雨盼到立夏,整个春天几乎没见着一滴雨,大部分作物都没法种植。只有少部分在惊蛰前抢种的玉米之类的,要么被冻死了,要么也在生死线上奄奄一息,没有一点幼苗的生机。现在都到夏季的小满节气了,南方都已经是“江河渐满”,降水很频繁了,陕北才好不容易来了这场持续时间不算短的小雨,局部地区才有暴雨或中雨。就算这场雨能下透,很多作物也早就过了最佳播种期,只能种些短期作物或秋季作物了。好多农民都不抱啥希望了,甚至还有人开玩笑说:要是再晚一两个月还不下雨,就当老天爷给咱农民放个长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其次,这场“及时雨”远远没有下透。树木、小草、菜蔬的饥渴远远没有解决,农民种地急需的墒情也远远不够。从3月初到5月下旬,快三个月没下雨了,这干旱程度真是多年少见。前几天回老家收拾院子,用钩机挖一个五米厚、六米深的小土峁,都没挖到一点湿土,要不是一直洒水,钩机司机都没法在那尘土里干活。好多树木,尤其是地头地畔和道路两旁的,早就没了生机,往年这时候山峁上都绿油油的,今年依旧是灰不邋遢,因为树木相对耐旱,柴草几乎都晒死了。地面水和地下水都少了很多,大河变成了小溪,小河成了臭泥沟,以前供水充足的山泉和水井,也早就时有时无了。翻过的农田都成了松散的黄土面,稍微刮点大风,立马就黄风满天,本来沙尘暴一般都是春秋才有,现在都夏天了,还隔三岔五地出现。气温也不正常,按说一直干旱,气温应该很高才对,可大多时候早晚还挺冷,晴天的时候又热得要命。这还没到六月呢,距离入伏还有两个月,这几天最高温度都到36度了,就像一个乡镇班车司机开玩笑说的:谁要是感冒了,坐一趟我的车,出一路汗,感冒就好了,因为乡镇班车没空调,热得很。</p> <p class="ql-block"> 最后,很多农民种地都没什么积极性了。陕北现在大部分土地都退耕还林了,能种的地没多少,就这点地还得全靠老天爷帮忙。说陕北十年九旱一点都不夸张,不是春旱种不了地,就是夏旱让秸秆长不好,要么就是秋旱导致粮食不饱满,特别是三伏天要是没雨,庄稼常常大片大片地枯死。现在留在农村的农民,大多都是六十岁以上,儿女都成家的老年人了。要是有公职的,也都到退休的时候了,出去打工都没人要。在老家花钱少,有点收入也不像在城里压力那么大,种地虽然辛苦,挣得也少,但相对自由些。而且他们也没太多想法,就想不给在外打拼的子女添麻烦,能帮点就帮点,所以还在继续种地、喂牲口。就说种地吧,就算风调雨顺,收成好,可施肥、耕种、买除草剂、灭害灵这些成本年年都在涨,粮食价格却不涨反跌,除去成本,不算农民的辛苦劳动,能有60%的盈利就不错了。种十多亩玉米,辛苦一年也就挣一万来块,利润也就五六千。可利用农闲和种地的空闲时间,像刨野谝豆、捡杏核、收柠条籽这些,也能挣一万多,而且只要肯吃苦,基本没什么成本。要是天旱种不了地,还能有更多时间去采些能卖钱的药材,所以很多农民也不太怕不下雨,下雨对他们来说,也就是个心理安慰罢了。说到底,现在陕北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已经很低很低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2025年第一场雨”和“2002年第一场雪”,从表述结构上看挺像的,浅层意思也差不多,都是比往年来得晚。但往深了说,可就完全不一样了。场景不同,一个是夏天的雨,一个是冬天的雪;表达的意境也差得远,一个是在干旱煎熬中,满是无奈和惆怅,一个是在浪漫纯洁的氛围里,充满了回忆和思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