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化学系主任 ‍顶级专家 ‍美国人 ‍为何离开美国 ‍投入中国🇨🇳的怀抱呢?

黄绪虎

<p data-end="150" data-pm-slice="0 0 []" data-start="125">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学术交流,这是一场科技时代的战争。</h3></br><p data-end="318" data-start="152">&lt;strong data-end="162" data-start="152"&gt;   查尔斯·利伯</strong>,曾是哈佛大学化学与生物学系的顶尖教授,全球纳米技术和脑机接口领域的权威,然而他的人生轨迹,因中美科技博弈发生了剧变。2018年,他因涉嫌未如实报告与中国武汉理工大学的合作而被美国判刑软禁6个月。一个从哈佛到清华的过渡,从美国科技体系的主流地位,直至如今站上&lt;strong data-end="308" data-start="291"&gt;清华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的讲台</strong>,他选择了重新开始。</h3></br><p data-end="355" data-start="320">  他的归来,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转身”,更是&lt;strong data-end="350" data-start="340"&gt;中美科技竞争</strong>的新篇章。</h3></br> <p data-pm-slice="0 0 []">清华副校长王宏伟(右二)为Charles M. Lieber(左二)颁发清华讲席教授聘书。图片来源: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h3></br><p data-end="189" data-start="156">  五一假期还没结束,一条消息突然引爆学术圈、科技圈、甚至国际政治圈:</h3></br><p data-end="253" data-start="191">&lt;strong data-end="253" data-start="191"&gt;  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前主任、纳米科技顶流人物——查尔斯·利伯,正式加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出任讲席教授。</strong></h3></br><p data-end="308" data-start="255">  这位曾被美国司法部以“隐瞒参与中国千人计划”为由起诉、2023年刚被判软禁6个月的科学家——竟然来了中国。</h3></br><p data-end="334" data-start="310"> 而且不是来开会、挂名,而是全职入驻清华科研体系。</h3></br><p data-end="363" data-start="336">  这不是简单的“归来”,这是一次颠覆想象的科技博弈逆转。</h3></br><h3 data-end="401" data-start="370">二、谁是利伯?他不是“千人教授”,是美国的“科技祭品”</h3></br><p data-end="437" data-start="403">查尔斯·利伯,全球纳米材料、生物感应器、神经电子学领域的奠基者之一。</h3></br><p data-end="457" data-start="439">  曾任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主任;</h3></br><p data-end="475" data-start="459">  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医学院;</h3></br><p data-end="489" data-start="477">  拿下全球纳米科学三大奖;</h3></br><p data-end="522" data-start="491">  创造“纳米线脑机接口”,被誉为“最接近直接控制人脑的科学家”。</h3></br><p data-end="645" data-start="524">  他是将纳米电子器件首次应用于活体神经系统的科学家之一,开创了“电子+生物融合”的全新研究路径。早在2019年,他就开发出一种可与脑神经信号实时交互的纳米线阵列,这项技术被《自然》《科学》等顶刊评论为“打开脑机交互时代之门”的关键步骤。</h3></br><p data-end="746" data-start="647">  不仅如此,他还领导哈佛多个跨学科项目,推进纳米技术与AI、量子感应、智能医疗结合。他的学术影响力极高,&lt;strong data-end="745" data-start="698"&gt;截至2022年,他的论文总引用量超过10万次,跻身全球引文前0.01%的超级科学家行列</strong>。</h3></br><p data-end="805" data-start="748">  但就是这样一个科学家,在与中国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开展研究、设立实验室时,因“未如实申报”合作关系,被美国政府判了罪。</h3></br><p data-end="835" data-start="807">  不是间谍,不是泄密,只是中美科技合作背景下的政治牺牲品。</h3></br><p data-end="884" data-start="837">  他成了美国打击“千人计划”的典型——&lt;strong data-end="883" data-start="855"&gt;不是因为他偷了什么,而是因为他来自错误的“阵营”</strong>。</h3></br><h3 data-end="913" data-start="891">三、他的归来,中国赢得的不只是一个人</h3></br><p data-end="930" data-start="915">  利伯的回归,远比一个名字重要。</h3></br>1. 技术突破:脑机接口、纳米生物电子、智能医疗<p data-end="990" data-start="963">他掌握的是全球最先进的神经接口材料+可植入传感器系统:</h3></br><p data-end="1015" data-start="992">可用于帕金森、癫痫等重大疾病的脑电监测与干预;</h3></br><p data-end="1035" data-start="1017">可用于可穿戴医疗、AI人机协同系统;</h3></br><p data-end="1060" data-start="1037">  可转化为下一代军用远程控制系统与信息感应设备。</h3></br><p data-end="1133" data-start="1062">  2019年,他团队提出的“神经植入式纳米网格结构”,首次实现了脑内长期稳定信号的无创监测,这项技术正是未来实现“意识控制机器”的基础平台之一。</h3></br>2. 体系突破:中国科研首次“吸纳被美封杀的顶级教授”<p data-end="1190" data-start="1169">利伯不是挂名,而是带项目、带团队、带体系。</h3></br><p data-end="1226" data-start="1192">  他将输入的是美国实验室组织机制、交叉学科交融体系、国际合作申请经验。</h3></br><p data-end="1270" data-start="1228">  如果说“千人计划”是过去的尝试,利伯的加入则标志着中国进入“高端人才反向吸纳”时代。</h3></br><p data-end="1341" data-start="1272">  他的到来将推动中国在科研流程、实验室管理、国际专利战略等“软实力层面”与世界顶尖机制接轨,真正从“跟跑”迈向“体系独立自主建设”的新阶段。</h3></br><h3 data-end="1373" data-start="1348">四、为什么不是香港,不是新加坡,而是深圳?</h3></br><p data-end="1409" data-start="1375">  利伯在多次受访中坦言:曾考虑在案件结束后赴香港或新加坡“重新开始”。</h3></br><p data-end="1422" data-start="1411">这两个地方有天然优势:</h3></br><p data-end="1429" data-start="1424">英文环境;</h3></br><p data-end="1441" data-start="1431">法律制度更接近美国;</h3></br><p data-end="1455" data-start="1443"> 与西方学术界保持缓冲带。</h3></br><p data-end="1484" data-start="1457"> 但最终,他选择了深圳——中国最有创新“速度感”的城市。</h3></br><p data-end="1502" data-start="1486"> 不是因为安全,而是因为科研生态。</h3></br><p data-end="1531" data-start="1504">  清华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是国家战略前沿科技交叉创新平台;</h3></br><p data-end="1560" data-start="1533">  深圳在生物科技、AI、芯片制造上的产业基础,远超港新;</h3></br><p data-end="1622" data-start="1562">&lt;strong data-end="1621" data-start="1562"&gt;  2023年,深圳研发投入已占GDP的4.5%,高于OECD国家平均水平,逼近以色列、韩国等技术大国,居全国首位</strong>;</h3></br><p data-end="1675" data-start="1624">  深圳汇聚了华为、比亚迪、迈瑞医疗等产业龙头,形成了从基础科研、转化实验、工程设计到成果落地的完整闭环。</h3></br><p data-end="1713" data-start="1677">  中国科研对他不带标签、不做政治审判——而是直接给平台、给实验室、给舞台。</h3></br><p data-end="1741" data-start="1715">  他需要的是能“重建实验室”的土壤,中国,恰好给得起。</h3></br><p data-end="1741" data-start="1715">五、颜宁与利伯:珠联璧合,推动深圳科研新篇章</h3></br><p data-end="240" data-start="90">  在利伯的聘用仪式上,&lt;strong data-end="118" data-start="110"&gt;颜宁教授</strong>与&lt;strong data-end="131" data-start="119"&gt;查尔斯·利伯教授</strong>首次亮相,标志着中美科技合作的新篇章。作为&lt;strong data-end="165" data-start="152"&gt;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strong>的颜宁教授,曾在&lt;strong data-end="183" data-start="173"&gt;普林斯顿大学</strong>深耕科研二十年;而&lt;strong data-end="202" data-start="192"&gt;查尔斯·利伯</strong>,全球纳米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在哈佛大学的科研生涯后,选择全职加盟清华深圳。</h3></br>&lt;strong data-end="260" data-start="247"&gt;  颜宁教授在会上代表深圳医学科学院欢迎利伯教授担任</strong>&lt;strong data-end="308" data-start="286"&gt;SMART Investigator</strong>,并表示:“&lt;strong data-end="354" data-start="314"&gt;Charles M. Lieber是我过去二十多年中一直关注的顶尖科学家</strong>,能够与他在深圳共事,倍感荣幸,期待他为深圳科研带来新篇章。”<p data-end="456" data-start="387">   两位学者,分别代表了生物医学与纳米科技的顶尖水平,他们的合作,预示着&lt;strong data-end="427" data-start="421"&gt;深圳</strong>在&lt;strong data-end="443" data-start="428"&gt;材料科学、生物医学工程</strong>等领域的&lt;strong data-end="455" data-start="447"&gt;全球突破</strong>。</h3></br>&lt;strong data-end="477" data-start="463"&gt;  利伯和颜宁的合作不仅是学术上的</strong>&lt;strong data-end="502" data-start="494"&gt;珠联璧合</strong>,也是&lt;strong data-end="518" data-start="505"&gt;科技创新的双重驱动</strong>。&lt;strong data-end="533" data-start="519"&gt;清华深圳国际研究生院</strong>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将加速&lt;strong data-end="559" data-start="548"&gt;AI与脑机接口</strong>等前沿技术的应用。而颜宁和利伯的联手,也将推动深圳在全球科研竞争中取得更大领先。<h3 data-end="1771" data-start="1748">  六、当他站上清华讲台,美国将如何反扑?</h3></br><p data-end="1791" data-start="1773">这个事件,不可能让美国“毫无反应”。</h3></br>1. 舆论:利伯可能再次被美右翼舆论抹黑<p data-end="1842" data-start="1820">“中国招揽间谍”、“技术流失”言论或将再起;有可能针对清华进行舆论与政策层级施压。</h3></br>2. 限制升级:赴中科研人员、设备将被更严封锁<p data-end="1915" data-start="1895">  美方可能加大对参与中美项目科学家的审查;将继续精细化管控高科技出口、国际期刊合作、科研资金往来。</h3></br><p data-end="2049" data-start="1947">&lt;strong data-end="2007" data-start="1947"&gt;  据美《科学》杂志统计,2021年起,已有超过200位华人科研人员主动辞去美国职务或撤回研究计划,转向亚洲合作平台</strong>。而随着利伯这样的“白人顶流”投奔中国,美方的政策可能从“冷暴力”升级为“热监管”。</h3></br>3. 打击清华、打击深圳:强化技术封锁圈<p data-end="2113" data-start="2078">  清华已是被制裁院校,未来在AI、生物、芯片等交叉学科领域,封锁将更严;</h3></br><p data-end="2143" data-start="2115">  深圳的国际科研合作、学术交流也或将面临更多“隐形障碍”。</h3></br><p data-end="2143" data-start="2115">   但越是被封锁,中国越是“硬核反击”。利伯正是一个象征:美国排斥的人,中国吸收;美国看不见的价值,中国正在兑现。</h3></br><h3 data-end="2234" data-start="2207">七、他讲的,不只是化学,而是中美科技决战的序章</h3></br><p data-end="2263" data-start="2236">  当查尔斯·利伯站在清华讲台上,他讲的不是一堂化学课——</h3></br><p data-end="2281" data-start="2265"> 他讲的是:一个科学家的人生选择;</h3></br><p data-end="2304" data-start="2283"> 他讲的是:一个体系对知识的尊重,还是惧怕;</h3></br><p data-end="2333" data-start="2306"> 他讲的是:中国科研系统开始具备“全球收纳天才”的能力。</h3></br><p data-end="2383" data-start="2335">  这背后,是中国技术体系的日渐成型,是美国科技霸权的裂痕扩大,是一个全球科技战结构的历史性转折点。</h3></br>&lt;strong data-end="72" data-start="57"&gt;  美国曾是全球科技的巅峰,二战后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顶尖人才,使其在科学技术领域实现了巨大飞跃。美国几乎包揽了大部分诺贝尔奖,并在许多领域遥遥领先。然而,进入21世纪后,这一地位开始动摇。</strong><p data-end="294" data-start="175">  2023年,《Nature》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发表的论文数量首次超越美国,排名全球第一。2021年,中国的国际专利申请数量达7万件,连续三年位居全球第一。中国的科研经费投入也正在接近并有望超越美国,吸引了越来越多科学家前来工作。</h3></br><p data-end="361" data-start="296">&lt;strong data-end="340" data-start="296"&gt;  中国的登月着陆器成功取回月球背面土壤,而美国的波音飞船却因技术问题拖延宇航员返回</strong>,这些都显现出&lt;strong data-end="360" data-start="347"&gt;中美科技实力的逆转</strong>。</h3></br><p data-end="361" data-start="296">   面对中国的崛起,美国选择了&lt;strong data-end="413" data-start="401"&gt;打压中国科技人才</strong>。2018年启动的“中国行动计划”*门针对与中国有关的科学家,尤其是华裔学者。&lt;strong data-end="463" data-start="456"&gt;FBI</strong>的调查令许多科研人员面临巨大的压力,甚至被迫离开美国。利伯教授就是这一计划的受害者之一。</h3></br><p data-end="2448" data-start="2385">&lt;strong data-end="2448" data-start="2385"&gt;  根据《自然》2024年度数据,中国已成为全球发表高被引论文数量最多的国家,占比达28.5%。科研实力正从量变走向质变。</strong></h3></br><p data-end="2448" data-start="2385">&lt;strong data-end="2448" data-start="2385"&gt;  &lt;strong data-end="685" data-start="608"&gt;“中国行动计划”&lt;strong data-end="674" data-start="618"&gt;导致了大量华裔科学家的流失。据统计,从2020年到2023年,已有3876名华裔科学家选择回国,其中包括</strong>丘成桐、颜宁、饶毅</strong>等顶级学者。&lt;strong data-end="701" data-start="691"&gt;查尔斯·利伯</strong>在接受采访时表示,&lt;strong data-end="726" data-start="710"&gt;中国的科研自由与创新环境</strong>是他选择回归的重要原因。</strong></h3></br><p data-end="2473" data-start="2450">    而利伯的到来,恰恰是这个“临界点”的象征人物。</h3></br><h3 data-end="2488" data-start="2480">      【结语】</h3></br><p data-end="2521" data-start="2490">   他曾被美国软禁6个月,罚款5万美元,成了中美科技竞争的牺牲品。</h3></br><p data-end="2549" data-start="2523">  他也曾考虑去香港、新加坡,在西方体系的边缘悄悄余生。</h3></br><p data-end="2565" data-start="2551">  但他最终来了深圳,来了清华。</h3></br><p data-end="2579" data-start="2567">  不是逃避,而是重新开始。</h3></br><p data-end="2625" data-start="2581">  未来5年,中国可能因此提前迈入&lt;strong data-end="2606" data-start="2596"&gt;智能神经电子</strong>这一“下一个AI”时代的全球第一梯队。</h3></br><p data-end="2650" data-start="2627">  而利伯,只是这个新秩序里走来的第一个“归者”。</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UaKdv4jVVuuJadm3flbVg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