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易经》的“讼卦”(䷅)下卦为乾,由三阳爻组成,整体刚健无比。但具体每一爻在“讼卦”中又有怎样的寓意呢?我们逐一来解释之。</p><p class="ql-block"> ——九四爻: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p><p class="ql-block"> 此爻阳居阴位,不当位,与九二爻相似,均有强势介入,之势。</p><p class="ql-block"> 关于“不克讼”,多数文本对九二爻的解读不“败了官司”,但对九四爻的“不克讼”就有了多种解读。有人认为这里的“不克讼”是不掺和别人的“诉讼”,并劝解别人最好不走诉讼程序;也有人认为这里的“不克讼”是对他人间的“争讼”不制止。虽信途径不同,但出发点相似,都是置身事外,不至于引火烧身。都是将“讼”的主体设定为第三方,而非自己。</p><p class="ql-block"> 他们的解读也有一定道理,但我认为本来《易经》难懂,解读的越大众化,越让人易理解。所以,我以为,九四爻的“不克讼”就与九二爻的“不克讼”应做同解,即为“败了官司”更贴近生活。只是九二爻尚处于未成年期,犯事也不可能太大,只是回家反省,吸取教训,重新做人,毕竟还是个孩子,能得于邻里认可,能看顺眼就是。然九四爻则不同,他现以是成人,是完全刑事能力的人,败诉自然要为自己的行为买个大单而已。</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复”即指判决效后,“命”私以为就是“认命”,“渝”通“谕”,说白了就是判决文书。也就是说,九四爻在判决生效后,认罪伏法,该赔礼的赔礼,该道歉的道谦,该赔钱的赔钱,该偿命的偿命,不再上诉,接受判决。这样自己心安,大众认为你还算个汉子,对九四而言,也还算是“吉”的,即爻辞中的“安贞吉”</p> <p class="ql-block"> ——九五爻:讼,元吉。</p><p class="ql-block"> 九五可是个好爻,集中正于一身,素有“九五之尊”之称,是王位。而“讼卦”六爻中,也只有这一爻位正。</p><p class="ql-block"> 九五爻爻辞就给出“讼,元吉。”若九五爻是一位明君,一身正气,即中又正又居尊位,天时地利人和均占。若与他人争讼,毕竟你站在正义的一边,“元吉”无疑。</p><p class="ql-block"> 反而言之,就算九五爻性刚烈,是个暴君,但他是权利的象征,是法律的制定者。古之就有刑不上大夫,况君王乎。这里实际也隐含一个道理,就是民告官,最后得“吉”的仍是官,古之“州官可以放火,百姓不可点灯”不是妄言。</p><p class="ql-block"> 九五爻,是“讼”的关键人物,宛若主审法官。清则明,明则“讼”公正;昏则暗,暗则“讼”失衡。</p> <p class="ql-block"> ——上九爻: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p><p class="ql-block"> 此爻阳居阴位,不正且处于整卦末爻。势为凌驾于君王九五之上的强者。</p><p class="ql-block"> 爻辞中“锡”通“赐”,在赏赐之意。“鞶带”古时指官员服饰中的皮制大带,用于束衣或佩饰。如古装戏中官员腰间的“玉带”,官员等级不同,“玉带”也不同,是官员身份的象征。“或锡之鞶带”就是君王根据法令,论功行赏,赐给上九爻的官衔。这也是依法行政的表现,也与“讼”有关。若不依次行赏,有违法令,也是违法的行为,不能服众。</p><p class="ql-block"> “终朝三褫之”。“终朝”就是从早到晚这一天算 过完了,简而言之,就是一天之内,“褫”旧指剥去衣服之意,古之官员犯了错,被革职查办,就是先要脱去朝服,脱了朝服,摘去顶戴,都是革职的表现。和现在的免去职务,剥夺权力是一个概念。爻辞中的“三”古汉语不是确数,是指多次的意思, 故“终朝三褫之”就是指一天之内,上九爻得到君王多次职务的迁,但最终都还是被罢免了。</p><p class="ql-block"> 何哉?贪也。上九爻贪心有余,面对法官的判决,仍不知足,狮子大开口,层层加码,三番五次的继续上诉,到处告状,最后法官依法在一天之内三次驳回上他的过分诉求。</p><p class="ql-block"> 这也说明,法有法,规有规,有冤可诉,但不可以蛇吞象的姿态去无限量地提出你的诉求,满足你的贪欲,否则你到头来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一切归零。</p> <p class="ql-block"> 故“讼”卦下三爻告诉我们:一是知错就改仍是好同志。二是身份和秉性也很重要。三是诉求不可太高,适可而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