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生史》——先生的朝花之味

李恒森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泛黄的历史书页里,鲁迅总以眉头紧锁的“斗士”姿态出现,冷峻的目光穿透纸背,手中如匕首投枪般的笔,一次次刺向旧时代的沉疴。那些振聋发聩的文字,似惊雷炸响在蒙昧的夜空,也让人们记住了教科书里那个不苟言笑的“战士鲁迅”。然而,当我们翻开鲁迅之子周海婴的回忆,走进央视纪录片《鲜生史——先生的朝花之味》构建的光影世界,才惊觉那个被符号化的身影背后,藏着一个热气腾腾、鲜活生动的灵魂。纪录片带我们推开了另一扇门,走进了一个充满人间烟火气、有着鲜活生活情趣的鲁迅世界。原来,这位文学巨匠的人生画卷里,美食占据着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们如同散落在岁月里的珍珠,串联起先生的一生。不过,在这些甜蜜与美味背后,还藏着一段让人忍俊不禁又略带无奈的“蛀牙往事”。正如周海婴所言:“一些描述鲁迅的文字把他刻画成一个喋喋不休、拿着匕首和投枪的战士,形象是紧皱双眉严峻凝重的,没有个性和生活,而其他方面似乎都淡化掉了,只剩下一个空壳。我们不认识这样一个鲁迅。”</span></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透过斑驳的窗棂,洒在鲁迅家中的餐桌上,这是一天中充满生活气息的开始。鲁迅对美食的热爱,如同他对文字的执着,热烈而真挚。绍兴的霉干菜、臭豆腐,这些带着家乡独特风味的食物,承载着他对故土的眷恋。在《朝花夕拾》中,他曾深情地回忆起儿时在绍兴的生活,那些与美食有关的片段,字里行间都流淌着浓浓的乡愁。一碗热气腾腾的霉干菜烧肉,那醇厚的味道,不仅满足了味蕾,更慰藉了漂泊在外的心灵。而在众多美食中,鲁迅对甜食的偏爱尤为鲜明。</p> <p class="ql-block">绍兴,这座江南水乡,是鲁迅梦开始的地方,也是他美食记忆的源头。乌篷船悠悠划过青石板桥下,岸边酒旗随风轻扬,空气中飘散着黄酒醇厚的香气。绍兴的美食,就像一首首独特的诗,镌刻在鲁迅的生命里。茴香豆,这小小的豆子,因《孔乙己》中那句“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而闻名遐迩。想象一下,咸亨酒店里,孔乙己穿着长衫,排出几文大钱,悠闲地嚼着茴香豆,用“多乎哉?不多也”来回应孩童们讨要豆子的请求。这茴香豆,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旧时代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承载着鲁迅对社会底层人物的深刻洞察与悲悯。</p> <p class="ql-block">还有那梅干菜,在绍兴人家的厨房里,总能看到它们晾晒的身影。经过阳光的洗礼和时间的发酵,梅干菜散发出独特的香气。鲁迅笔下的梅干菜,是故乡的味道,是妈妈的味道。当它们与五花肉一起焖煮,肉的油脂浸润着梅干菜,梅干菜的咸香渗入肉中,两者相辅相成,成就了一道美味的干菜焖肉。这道菜,或许在鲁迅的童年餐桌上常常出现,成为他对故乡最温暖的记忆之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到童年,《社戏》中偷罗汉豆的情节更是充满了童趣。一群孩子在月色下,划着小船,偷来罗汉豆,在河边生火煮熟。那带着泥土气息的罗汉豆,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变得格外香甜。这不仅仅是一次偷豆的经历,更是鲁迅对童年美好时光的追忆,是乡土情怀最质朴的表达。在那个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美食与快乐紧密相连,成为记忆中最珍贵的宝藏。</p> <p class="ql-block">鲁迅的作品,犹如一部丰富的美食图鉴,每一种食物都有着深刻的寓意。《药》中的“人血馒头”,看似是一个普通的食物,却成为了封建迷信和民众愚昧的象征。华老栓为了给儿子治病,不惜用辛苦攒下的钱去买蘸着人血的馒头,认为这能包治百病。鲁迅通过这个荒诞的情节,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社会对民众思想的毒害,让人在看到“人血馒头”时,不寒而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酒楼上》的绍兴酒与油豆腐,则勾勒出了一幅失意文人的生活画卷。主人公吕纬甫坐在酒楼里,一杯绍兴酒下肚,心中的苦闷与无奈化作了对往事的追忆。油豆腐在沸油中翻滚,金黄酥脆,就像吕纬甫曾经的理想,虽然美好,却在现实的打磨下渐渐失去了光泽。鲁迅用这两种食物,细腻地展现了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迷茫与挣扎,让读者透过食物,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然而,鲁迅并非总是沉浸在深刻的思考与批判中,他也有着普通人的饮食偏好和生活情趣。从他的日记和书信中,我们发现,这位大文豪竟然是个不折不扣的“甜食控”。沙琪玛松软香甜,入口即化,深受鲁迅喜爱。在忙碌的写作之余,吃上一块沙琪玛,或许能让他暂时忘却烦恼,享受片刻的甜蜜与惬意。他甚至会在工作时,将甜食放在手边,写作灵感稍缓,就顺手拈一块解解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但这份对甜食的偏爱,也给先生带来了不小的“甜蜜负担”。据史料记载,鲁迅因过度食用甜食,患上了严重的蛀牙。牙疼发作时,这位平日里挥笔如刀的大先生,也不得不被疼痛折磨得坐立难安。可即便如此,他还是难以抵挡甜食的诱惑。就像他在日记里调侃自己:“我生得太好吃糖,牙齿又未必好,于是就成了问题。” 某次牙疼到实在无法忍受,鲁迅才不得不去看牙医。在那个医疗条件有限的年代,看牙的过程可谓是一场“酷刑”,但等疼痛稍缓,他又偷偷吃起了糖,活脱脱像个贪吃又倔强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干菜焖肉和火腿也是鲁迅的心头好。干菜焖肉前面已经提到,它是故乡的味道;而火腿,那咸香醇厚的滋味,无论是清蒸还是炖汤,都能为菜肴增添独特的风味。鲁迅对美食的喜爱,展现了他生活中接地气的一面,让我们看到,他不仅仅是那个高高在上的文学大师,更是一个懂得享受生活、热爱美食的普通人。</p> <p class="ql-block">鲁迅还喜欢以美食会友。在那个文人墨客相聚的年代,美食成为了他们交流思想、增进情谊的媒介。他与萧红、郁达夫等文人的交往,常常伴随着美食的身影。萧红初到上海,生活拮据,鲁迅便邀请她到家中做客,准备丰盛的菜肴。饭桌上,大家一边品尝美食,一边畅谈文学、人生。鲁迅豪爽地与朋友们喝酒聊天,展现出他温情的一面。这些聚会,不仅是美食的盛宴,更是思想的碰撞,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只是,有时在聚会的美味佳肴中,少不了甜食的身影,这也让先生的牙齿在快乐与痛苦间反复“横跳”。</p> <p class="ql-block">鲁迅的一生,辗转于北京、上海、厦门等地。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品尝当地的美食,感受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差异。在北京,他品尝过豆汁、焦圈等老北京特色小吃;在上海,十里洋场的美食让他大开眼界;在厦门,海鲜的鲜美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不同的饮食体验,不仅丰富了他的味蕾,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素材。从他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动荡年代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他们在漂泊中寻找着精神的寄托,而美食,成为了他们与不同地域文化连接的桥梁。而无论走到哪里,只要遇到甜食,先生总会忍不住驻足,即便知道可能会让牙齿“抗议”,也难以割舍这份甜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鲁迅对饮食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他反对铺张浪费,提倡科学饮食观。在那个社会贫富差距巨大的时代,许多人生活困苦,连温饱都难以解决,而一些富人却挥霍无度。鲁迅对此深感痛心,他通过文字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批判,呼吁人们珍惜食物,倡导简约、健康的生活方式。有趣的是,在面对自己对甜食的“失控”时,先生大概也会自嘲没有做到完全的“科学饮食”,但这份真实,反而让我们觉得他更加亲切可爱。</p> <p class="ql-block">当纪录片镜头穿梭于绍兴的老字号餐馆与现代街头,我们看到传统菜肴的传承与创新。老字号里,厨师们依然遵循古法制作梅干菜、酿制黄酒,将古老的技艺代代相传;现代街巷中,绍兴美食与新元素碰撞,茴香豆有了精致的礼盒包装,黄酒冰淇淋成为年轻人的新宠。这种传承与创新,让鲁迅笔下“故乡的滋味”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当我们品尝黄酒、茴香豆,阅读他的作品时,依然能感受到其中的生活气息与人文情怀。</p><p class="ql-block">美食,成为了连接鲁迅文学精神与当代文化的纽带。通过《鲜生史——先生的朝花之味》这部纪录片,我们重新认识了鲁迅。他不再是那个遥不可及的“斗士”,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生活情趣的人。他对美食的热爱,对故乡的眷恋,对社会的关怀,都融入了他的文字和生活中。当我们品尝着鲁迅笔下的美食时,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先生对话,感受他的喜怒哀乐,领略他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温度与生命力。而他因甜食与蛀牙“斗智斗勇”的故事,也提醒着我们,在享受生活美味的同时,也要记得适度,这大概也是先生独特的“生活哲学”吧。</p> <p class="ql-block">通过这部纪录片,我们得以全面认识一个有血有肉的鲁迅。他不仅是用文字唤醒民众的“斗士”,更是热爱生活、眷恋故乡、关怀家人的普通人。他的“朝花之味”,是美食的鲜香、电影的光影、花草的芬芳,是亲情的温暖、友情的醇厚,更是对生活永不熄灭的热爱与执着。这些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瞬间,构成了完整的鲁迅,也让他的文字不仅是对黑暗的批判,更饱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或许可以停下脚步,像鲁迅一样,用心去感受美食的魅力,去品味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因为,美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情感的寄托,一段记忆的延续。而鲁迅与美食的故事,也将永远留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芒,激励着我们去发现生活中的诗意与温情。他的“朝花之味”,穿越百年岁月,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香气,温暖着我们的心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追寻生活的美好,在平凡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span></p> <p class="ql-block">图片选自网络,向作者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