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洛阳

建建

<p class="ql-block">案语:拥抱人工智能时代到来!第一次尝试用AⅠ作文,输入主题要求和提示词,反复几次并作修改,完成此篇人机协同创作。这就意味着,作为创作主体的人和机器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互融合和彼此生成的关系。接受高科技的挑战吧!人类必须与时俱进。</p> <p class="ql-block">三下洛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一次踏入洛阳,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事了。那时我还是历史系的研究生,从上海到西安,洛阳,揣着对古都的无限憧憬,来到这片既陌生又在史书上无数次读到的土地。记得初见白马寺,青瓦红墙在岁月里静默,殿宇间的香火气息混着古老的味道,仿佛能听见千年前的晨钟暮鼓。同行的老师指着寺内的石刻,讲起佛教东传的往事,那些文字忽然就从课本里活了过来。我在街边的小摊上,小心翼翼捧回一尊唐三彩骏马,釉色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马鬃飞扬的姿态,像极了史书里记载的盛唐气象。那时的洛阳,像一本厚重的线装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历史的褶皱,等着人去细细翻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二次来洛阳,已是2009年。受邀参加洛龙区旅游规划评审会,我再次走进这座古城。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的夯土城墙在现代光影下显得格外苍凉,那些散落的砖瓦残片,仿佛还留着隋唐时期的温度。洛阳博物馆里,永宁寺的佛头静静陈列,尽管面部有些残缺,却依然能从挺直的鼻梁和柔和的唇线里,窥见北魏艺术的神韵,讲解员说它被称为“东方的蒙娜丽莎”,那一刻,我真正被洛阳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再访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在伊水之畔慈悲俯瞰,石刻上的衣纹线条历经千年风雨,依旧流畅如昔。那时的洛阳,像一位洗尽铅华的老者,在现代文明的喧嚣里,坚守着自己的文化根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最近一次来到洛阳,是2025年5月。作为洛阳师范学院主办的“旅游强国”研讨会论文点评嘉宾,我第三次与这座城市相遇。会后住在丽景门附近,十字街的烟火气扑面而来,夜市里的汤馆飘着浓郁的香气,叫卖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让人恍惚间以为穿越回了古代的市集。而最让我惊叹的,是洛邑古城和应天门明堂景区的繁华景象。暮色四合时,灯光次第亮起,古色古香的建筑在光影中重现盛唐风华,街上随处可见身着华服的年轻人,襦裙飘飘,广袖流仙,仿佛一场盛大的穿越剧正在上演。“国风起洛阳,满城皆华服”,不是诗句,而是眼前真实的画面。我站在应天门下,看着无人机表演在夜空中勾勒出龙门石窟的轮廓,听着旁边穿汉服的小姑娘用手机直播讲解古城历史,忽然明白,洛阳早已不是记忆中那本沉静的线装书,而是一条奔涌的文化长河,它既流淌着千年的古韵,又注入了时代的新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次洛阳之行,跨越四十余载。从初见时的历史厚重,到再见时的文化坚守,再到如今的国潮焕新,这座古城始终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它让我懂得,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将过去封存在玻璃罩里,而是让古老的基因在当代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开出新的国色天香。当暮色中的洛阳城被华灯点亮,那些飞檐翘角与流光溢彩交相辉映,我知道,这千年的古都,正在属于它的时代里,续写着新的辉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