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360°:我们为何绘画?”

一日曲

<p class="ql-block">  杭州天⽬⾥美术馆近期开展的“360°:我们为何绘画?”当代艺术作品展,展示39位来⾃全球的当代绘画领域艺术家将带来百余件千禧年后创作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展览分为三个区域:⼀、⼿眼间的直觉流动,经典绘画主题;⼆、探索图像制造的边界 ,跳脱出绘画内容,关注绘画形式与现代化图像⽣产的关系。三、空间与观念的多维探索,绘画向其他形式进⼀步的探索,使绘画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它可以是⼀个雕塑、物件、空间装置、艺术家书,甚⾄是观众的参与。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第三区域,最后一件作品是1981年生于四川,200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的当代艺术家赵要的《风景》,赵要的创作跨越绘画、雕塑、影像和特定场域⼤型装置,在《⻛景》系列中,他把对绘画的思考还原到艺术材料本身,通过对材料、形式、艺术语言的探索,不断地拓展艺术外延。</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作品:一张从乡下来的床单儿,聚丙烯悬浮式拼装地板,2022</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作品:精神高于一切,2016-18. 摩耶寺,玉树藏族自治州;自然的力量,2018,北京工人体育场</i></p> <p class="ql-block">  作品《风景》创作于疫情时代(2021),赵要从涂料生产商的颜色名称中挑选出具风景意味的名字如“⼭间⼩溪、荷塘⽉⾊、云海雾凇、夜巴黎、白矮星……”,然后将对应的涂料色浆按精确的配比塑封进七寸的透明袋里,由机器压制成如明信片般的卡片,这些随机生成的卡片图案类似于风景,能勾起观者对于真实风景的回忆和遐想,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中国文人用“澄怀观道,卧以游之”作为无法亲历山川的替代,在疫情时期,借助这样一种方式,对天地自然进行图像化的转换与联想,达成“坐观天下”效果,是对疫情发生之后,人们因流动性受限而产生的焦虑与虚拟交流方式盛行的一种反思。《风景》这一系列作品中,通过对颜料物质信息的释放,从而与文化和记忆产生某种联系和想象,以此来调动观看者对它的理解与欣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作品布展在三角形的空间内,两侧是墙,正面是窗,进入这个空间就像进入了风景的迷宫,落地窗外是城市的街道、高楼和连绵青山,是真实的风景;一侧墙,在白乳胶漆墙上用喷墨印上涂料的名字,相当于作品的目录,另一侧墙上,是四个悬挂于墙上的木制展柜,每个柜子有64个小格,每个格子对应于一个涂料名称,内有八张卡片,卡片上是艺术家和调色机创造的类风景!八张卡片封存的是同一色浆,由机器压制,随机形成图案,其肌理和纹路各异,使每张卡片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p> <p class="ql-block">  对作品的欣赏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创作者和观赏者的一种互动,欣赏的过程是观众对作品的一种再创造的过程,你可以调动你的眼、心、脑,创造你自已想看到的风景。当你抽出卡片,既可以从图案上寻求具象的风景或回忆或憧憬,也可以体会色彩本身带给你的一种情绪和情感,而展示空间观看者流动翻阅的情景又何尝不是又一种风景……。时过境迁,现在看这件作品,也可以是对疫情时代的一种纪念。</p><p class="ql-block"> 在这件作品前驻足的更多是艺术同行或艺术相关专业的学生,一位视觉艺术的从业者在看了作品后,非常有共鸣,她在疫情期间也做了一件类似的作品,将气味用滴胶的方式进行封存;一位从南京过来的传媒艺术专业学生,多角度审视作品,从中寻求毕计的灵感。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因为工作上的一些压力和不愉快,抽空出来看展,优秀而又善感的她,在作品前流连品味,从中共情,得到了宁静和抚慰,这也正体现了《风景》这件作品具有的人文温度。</p> <p class="ql-block">  对我们普通人而言,当代艺术作品相比经典绘画可能晦涩难懂,也可能让人觉得似乎没有什么可看的,但正如艺术家本人所说:“艺术家不是优先于观众,提供给观众一个好的结果或者不好的结果,只要观看者可以进入到作品语境中,引发思想活动,我认为艺术家的工作就完成了……作品的状态既不要去诱导观众,也不要拒绝观众。”对当代艺术作品的欣赏是多元和立体的,当我们在作品前不刻意去追寻作品本身带来了什么样的确定结果,而是融入其中,往往会有意外的惊喜!从这个意义,当代艺术作品应该更接近普罗大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