砗磲及藏传佛教砗磲手串

叶生

<p class="ql-block">砗磲(chē qú)是一种稀有的有机宝石,白皙如玉,与珍珠、珊瑚、琥珀一起被西方誉为四大有机宝石。 在中国佛教中,砗磲与金、银、琉璃、玛瑙、珊瑚、琥珀一起被尊为佛教七宝。砗磲是用海洋贝类动物砗磲的躯壳做成的,砗磲是海洋中最大的贝壳动物,直径可达2米左右(见下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砗磲一名始于汉代,因外壳表面有一道道呈放射状的沟槽,其状如古代车辙,故称“车渠”,后人因其坚硬如石,在“车渠”两字旁加上“石”字而成“砗磲”。据古代资料记载,砗磲在商代已被认为是一种宝物。西汉伏胜所著的《尚书大传》里边就有一则关于散宜生用砗磲敬献给商纣王,换回被囚禁的周文王的故事。从故事中可以推断,当时的砗磲应该是玉化的砗磲,或者称砗磲的化石,因为在古代的条件设备下,人是不可能潜入到海底来获取砗磲的。众所周知,几百万年前整个北半球都被海水覆盖,地壳运动使海水退却,那些曾经在海底生长的砗磲被深埋在土中,经过几万年,或几十万年的变化成为砗磲化石,或称玉化砗磲。玉化的砗磲外表光洁细腻,如同珍珠一样(见下图的玉化砗磲,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后来,砗磲作为世间珍品被上供到朝廷,并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在清代,二品官上朝时穿戴的朝珠就是由砗磲做成。</p><p class="ql-block">砗磲在中国佛教中被视为驱邪避灾的圣物,‌其白色象征纯洁和清净。砗磲串成的念珠被高僧使用,视为神圣的象征。‌</p><p class="ql-block">西藏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西藏佛教习惯被称之为藏传佛教,后来佛教信仰逐步往中原发展,就有了汉传佛教,再逐步南下,便形成了南传佛教。砗磲自被发现之时起,便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伴随佛教文化的传播,流传世间。各地的佛教高僧、西藏喇嘛都有砗磲制作成的佛珠。</p><p class="ql-block">藏传砗磲珠年代一般年代较古老,千年或几百年不等,都是用玉化砗磲做成的,硬度和比重都较高。藏传佛教所用的砗磲珠是经过手工打磨后,在砗磲的自然沟痕之处填补上了绿松石和朱砂粉,使其表面更加圆润光滑,精致美观(见下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砗磲加工出来的念珠和配饰都深受西藏藏民的喜爱,砗磲被认为具有温和的磁场,能够消灾解厄、避邪镇煞、保平安。长期佩戴可以改善自身磁场、气场。近年来,砗磲因过度采集,面临濒危,国家将砗磲列为一级保护动物,禁止交易,惩处违法者的力度很大,甚至判刑坐牢。因而古老的藏传砗磲珠成为珠宝收藏家和文玩爱好者的追捧对象,其独特的纹理和色彩使其在市场上备受关注。人们喜欢用藏传砗磲珠做成手串佩带或把玩,使得藏传砗磲珠弥足珍贵。笔者有幸在偶然的机遇中购得一副古代藏传砗磲珠手串,手串由14颗砗磲珠组成(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每颗直径大约2厘米,呈扁圆形,重126克,平均每颗重9克,比重与和田玉差不多,是典型的玉化砗磲。珠面上的沟痕处和破损处均被绿松石和朱砂粉混合成填充物填补,因而表面光滑(见下放大图)。</p> <p class="ql-block">这串砗磲化石加工出来的老佛珠手串,虽然看起来有些泛黄,却可能有着几百年或上千年的历史。在中医药中,砗磲被认为具有镇心、安神、凉血、降压的功效,能够增强免疫力、防止老化。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书中描述砗磲性寒味咸,归肝、心、肾三经,具有镇惊安神、潜阳息风、化痰散结之效。因此,经常佩戴砗磲手串,对身体有一定的好处。</p><p class="ql-block">本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普及一下砗磲的常识性问题,包括我国砗磲的使用历史,以及砗磲在佛教中的地位等。文中涉及的资料皆为网上查阅后整理而成,如有不当之处,请指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