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2025年4月27日,去上海浦东美术馆参观艺术大师陈逸飞先生生前作品展出,整个展厅布置典雅、幽静、灯光柔和,与陈大师的艺术风格和作品精神极为契合。展览中有大量的私人珍藏作品和各博物馆收藏的珍品,这些精美的画作倾注了画家全部的心血、智慧、美学和热爱,陈大师的自述和自画像更展现了这位艺术大师对视觉之美、对精神之美的深刻理解和追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作为观者,深深地被吸引被感动被浸染着,纵观全程,似乎被艺术之美洗礼过一般,特作此美篇记录点滴,这也是对此次观展的一次交卷和对陈逸飞先生表达的敬慕之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我认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仅要有艺术天份,更应该有深切的社会良知。我自己始终在努力做一个真正的艺术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陈逸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陈逸飞经典仕女之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仕女与鸟笼</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1990年代起,陈逸飞开始创作“仕女”系列作品。1991年的《夜宴》拉开了这一创作的序幕。暂别上海后,身居异国的陈逸飞在回忆中重构了这座流光溢彩的都市。彼时正值中国社会转型之际,他将东方美学元素(如水墨意境、戏曲服饰等)与西方古典油画技法相融合,以另一种文化视角重新追忆并想象海派文化。受电影艺术实践的影响,这一阶段的陈逸飞转向更具叙事性和写意性的风格。他在画面上构建充满叙事感的场景,运用新的视觉语言和独特的人物造型,赋予作品层次感与余味悠长的意境。凭借古典油画的光影技法,这批作品呈现了西方文化视角下的中国人文情怀与诗意,回应了时代对海派韵味的想象。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仕女与鸟笼——1992年(布面油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忆浔阳——1991年(布面油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浔阳遗韵</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这幅画作以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为灵感,融入了画家在周庄偶遇琵琶评弹的经历,为观众呈现了一个音乐与情绪流动的时空,一个欲语还休的时刻,集中呈现陈逸飞炉火纯青的油画技巧。左侧两位乐师仿佛再现“犹抱琵琶半遮面”、“低眉信手续续弹”的意境,以画面传递声音,营造通感体验。作品创造了一种时空的拼贴:以盛唐时期的华丽乐器、民国初年的服饰、20世纪90年代的妆容、当代戏剧的灯光效果以及古典绘画的光影技法相互融合。画面中如水墨般晕染的光线,为作品增添了一抹浪漫与怀旧的色彩。1991年9月,该作首创中国油画百万元成交记录,标志着中国当代油画首次进入国际拍卖市场,巩固了陈逸飞在该领域的先锋地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浔阳遗韵——1991年(布面油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西厢待月——1994年(布面油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笛韵——1992年(布面油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琵琶韵——1992年(布面油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夜宴——1991年(布面油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这幅画作是陈逸飞难得一见的音乐主题人物群像。画面中,五位乐师姿态各异,共同构成了一副精致饱满、诗意盎然的艺术画卷。彼时,画家正处于创作生涯的巅峰时期,他的画笔穿梭于过去和当下,构建出一个充满理想的艺术世界。画中五位乐师的肌肤光泽宛如凝脂,细腻而温润。她们身着华丽的锦衣罗裙,色彩冷暖交织,相得益彰。其中,蓝衣女子位于画面中心,与左右两侧的女子形成了错落有致的三角构图,即稳定又富有动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人物——1993年(布面油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玉堂春暖</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这幅作品堪称陈逸飞此阶段的又一巅峰之作。作品以老上海为背景,在封闭空间中构筑出一幅浮世绘式的群像。这幅作品在技法上近乎摄影写实,同时融入了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笔法与色彩技法。画家以大色块与点彩手法来呈现旗袍服装的华美,又用并置的对比色凸显形体边缘和质感变化,营造出柔光闪烁的效果。通过种种细节,画家暗示了画中人物的复杂关系:茶盏的数量和坐在桌边的人数并不一致;空出的凳子上没有主人;珍珠项链、戒指、手镯和耳环为不同的目光提供驻留之处。这些细节邀请观众进入这个独特时空,在此漫游、观察、猜测、聆听、推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玉堂春暖——1993年(布面油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执扇双美——1998年(布面油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海上旧梦——1998年(布面油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上海梦——1998年(布面油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双美——1998年(布面油彩)私人收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小翟——1995年(布面油彩)私人收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仕女——2002年(布面油彩)私人收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玄象——2000年(布面油彩)私人收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丽人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丽人行》是陈逸飞“仕女”系列中的杰出作品,塑造了富有东方情韵的理想丽人形象。在创作了《夜宴》《浔阳遗韵》等经典后,陈逸飞凭借电影拍摄经验,追求在二维画面上呈现人物的动感与更丰富的时间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画中人物造型与服装华丽,肌肤质感、服饰褶皱的细节处理精湛,面部表情与神韵典雅含蓄。这些“丽人”融合了诗词中的古典浪漫与现代人对自由的想象。作品常被解读为对老上海或江南文化的追忆,但服饰与人物状态并未指向某一特定年代。画中女性即非传统仕女,亦非现代女性,而是陈逸飞对东方丽人的理想化重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丽人行——1997年(布面油彩)私人收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透视装女——2003年(布面油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思念(未完成)——2005年私人收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水乡”这一主题贯穿陈逸飞的艺术生涯,不同时期的作品呈现出各异的风貌。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创作技法上,也反映了他对光影理解的深化,以及创作状态日益自由的内在关联。</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1990年代后,陈逸飞的“水乡”系列笔触愈发轻快,画面中的光线更加跳跃、松弛且明亮。他不仅持续探索这一永恒主题,更进一步专研光在画布上的多样化呈现。同时,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也影响了他对“目光”的理解。他所营造的画面时空,突破了“远眺”视角,进入一种更具当代性的观看距离,他创作了多幅近景作品,如《我的邻居》和《老宅》,其独特视角仿佛置身于水乡河面之上,展现出别样的景致。</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在作品上,我有点英雄主义;对待人生,我会像水一样平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我欣赏水,人的生命、人的生活应该像流水,当然它有高峰低谷,撞上中流顽石会溅起无数水花,但它很快就又继续向前涌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陈逸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拱门与桥——1999年(布面油彩)私人收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我的邻居——1996年(布面油彩)私人收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江南水乡——2003年(布面油彩)私人收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绍兴水乡之二——1994年(布面油彩)私人收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江南水乡——2002年(布面油彩)私人收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归家——1996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水乡——2002年(布面油彩)私人收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庭院门外(苏州)——1984年(布面油彩)私人收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太阳雨(苏州)——1984年(布面油彩)私人收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晨曦(苏州)——1990年(布面油彩)私人收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水乡——1984年(布面油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双桥(苏州)——1988年(布面油彩)私人收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水乡——1985年(布面油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周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以周庄为题材,陈逸飞创作了一系列绘画,他的作品让这座江南小镇闻名于世。这些作品融合了西方写实技法与东方水墨意境,笔触细腻,营造出朦胧光影,并赋予画面一种静谧诗意,犹如一个绵长的梦。他巧妙运用了传统水墨的留白与虚实结构,将江南水乡之美转译于画布之上。近代欧洲宫廷曾向往“中国风格”,模仿江南水景布局,陈逸飞则将现代水乡引入了西方的美学世界。凭借浪漫的东方审美,他笔下的周庄从地域性景观转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图像。1985年,联合国协会世界联合会的首日封选用了他的画作。这标志着他以纯粹的美学力量跨越文化隔阂的卓越成就。陈逸飞让艺术成为了连接不同文化的心灵之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夏日的周庄——1990年代中期(布面油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周庄——1990年(布面油彩)私人收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水乡泊岸——1986年(布面油彩)私人收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周庄——1988年(布面油彩)私人收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苏州的黄昏——1989(布面油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长笛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在美国哈默画廊六十周年庆典之际,陈逸飞创作了《长笛手》,这幅作品的构图简洁,画面深邃,不仅展现了极致的写实技巧,更蕴含了陈逸飞重塑音乐时空的尝试。他将古典主义与对还原视觉现实的热情相结合,赋予画面独特的神韵。宁静柔美又略带忧伤的气息,随着无形的音乐溢出画面,直达永恒,陈逸飞对人物头部、手部及乐器的刻画极为精细。手指、长笛与发丝的光晕相互呼应;大面积深色背景则与后两者形成强烈冷暖对比,凸显人物的高贵气质,并烘托出演奏现场的氛围。丝质晚装褶皱上的光影,进一步显露了画家的写实功底与浪漫情怀。这是陈逸飞“音乐家”系列中极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也是他旅美时期最喜欢的一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长笛手——1987年(布面油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长笛手之二——1996年(布面油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小提琴手——1989年(布面油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二重奏——1986年(布面油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吹单簧管的女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在陈逸飞众多的创作中,“音乐家”系列无疑是其最受瞩目的代表之一。1981年,他远赴纽约亨特学院攻读艺术硕士。为维持生计,他在罗耶艺术修复与装裱公司担任古典油画修复师,并借此机会深入研究古典大师的技法。积攒路费后,他辞去工作,游历欧洲各大美术馆与博物馆,汲取艺术养分。这段经历大幅提升了他刻画人物的能力,更促使他的目光从宏大叙事转向个体生命。“音乐家”系列完美诠释了这一转变。这些画作中,陈逸飞再现了音乐家复杂而细腻的情感。他将卓越的光影与光晕赋予画面中的人物,又将写意精神融入油画的物质语言,使西方观众得以在熟悉的油画形式中感受到东方的美学精神,由此大获成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吹单簧管的女孩——1990年(布面油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威尼斯石桥——1980年(布面油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桥上之光——1989(布面油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威尼斯——1989(布面油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威尼斯.远眺圣马可钟塔——1988年(布面油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威尼斯教堂——1990年(布面油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山地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这幅作品是陈逸飞“西藏”系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艺术生涯中具有突破性的作品之一,凝聚了艺术家寻找精神原乡的真实旅程。他多次远赴藏区,感受天地人文,于画面上探寻新的生命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同时观看《山地风》与《丽人行》,尽管风格与题材各异,但依然可以感受到陈逸飞在空间结构上对戏剧化场景的偏爱,以及对于在人物关系中呈现史诗感的青睐。《山地风》标志着陈逸飞从“海上旧梦”系列向“精神原乡”的风格拓展,也是从唯美抒情向人文史诗的跨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画面中的藏民仿佛受到召唤,迎着高原寒冷的山风一同奔赴某处。画面上呈现的并非静止的一瞬,而是流动中的刹那。人物神色静穆专注,透露出一种庄严。这与“仕女”系列的婉约精致的东方美学不同,陈逸飞被更辽阔的高原召唤,意图传递信仰的力量和生命的尊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西藏”系列是他创作中的重要篇章。陈逸飞内心涌动的激情驱使他走出精致的艺术世界,探寻更原始的视觉与精神体验。他的笔触并没有美化人物,而是以一种表现主义的手法呈现人物的粗糙和苍老。这是他对生命力量和人文精神的深刻探索,也标志着从审美愉悦向精神追问的跨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山地风——1994年(布面油彩)龙美术馆收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白塔——1999年(布面油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高原母子情——1990年(布面油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老人——2000年(布面油彩)私人收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绿绿的草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在“西藏”系列的创作中,陈逸飞有意识地摒弃过于精致和平滑的笔触,追求更质朴的视觉与精神表达。他舍弃“仕女”系列中的精致与朦胧,转而使用浓烈的红、黄、黑等高饱和度色彩,通过视觉上的对比色块来增加心理感受上的戏剧张力。他以表现主义的手法充分转译西藏给予他的视觉感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绿绿的草原——1996年(布面油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占领总统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这幅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优秀的主题性艺术作品之一,原作收藏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作品描述的是1949年渡江战役后,解放军战士攻入南京总统府,在4月23日将一面鲜艳的红旗高高升起的瞬间。青年陈逸飞与魏景山共同创作了这幅杰作。画面呈俯视构图,与西方艺术史中的经典之作《梅杜萨之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后者由法国浪漫主义大师籍里柯创作,以极具戏剧张力的人物群像展现了震撼瞬间。《占领总统府》则实现了题材、构图、人物和技法的相融,呈现了创作者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画面呈现标志性纪念碑式三角形构图,明暗对比强烈,集稳重与动感于一体,营造出极具戏剧性的空间效果。这是陈逸飞艺术生涯中最具代表性且广受瞩目的作品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占领总统府(陈逸飞、魏景山)——1977年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唯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1972年(布面油彩)上海鲁迅纪念馆惠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黄河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1972年,《解放日报》成立创作组创作“黄河”系列油画,陈逸飞任组长。创作组按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四个乐章分头行动,陈逸飞负责第二乐章《黄河颂》。创作组两次深入山东、陕西、河南省黄河流域,收集素材,历时两个多月。他创作大量速写,确定画中人物形象。画面中一位红军战士挺拔地站在黄河旁的山崖上,眺望远方,呼应《黄河大合唱》中《黄河颂》的歌词。瀑布激流与战士澎湃的内心呼应,枪头上的小红布如盛开的红花,群雁飞翔增添画面动感与历史感。陈逸飞运用电影构图,以巨幅宽影幕样式赋予画面浪漫主义与英雄气质。作品在1977年“全军美术作品展”上首次展出,引起轰动,堪称陈逸飞历史主题创作的巅峰之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黄河颂——1972年(布面油彩)泰康保险集团惠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黄河颂色稿——107</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踱步——1979年(布面油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这幅画作可视为陈逸飞33岁时的自画像,是他对民族命运与时代能量的敏锐捕捉,标志着艺术家的自我超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东方之光.日晷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东方之光.日晷针》坐落于上海浦东新区世纪大道与杨高路交汇处的开阔环岛上,背靠世纪广场和世纪公园。该作品由陈逸飞与法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和规划师夏邦杰共同创意,由仲松创作。雕塑以古代日晷为灵感,采用不锈钢构成错综精致的网架结构,即大气磅礴,又极尽纤巧。它完美融合了东西方雕塑技巧、理念与审美。如今,《东方之光.日晷针》已经成为上海城市面貌的象征之一,融入城市的血脉与肌理,与这座城市的脉搏共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艺术家陈逸飞在工作室作画——1996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刘香成摄影</b></p> 电影剧本“理发师”手稿 浙江小镇部分拍摄计划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常人总是怀有很多梦想和希望,但是人的能力与时间有限。我于是想专心做那些对我很重要的事情,试着把他们做得完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陈逸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这里,是陈逸飞浪漫又伟大的一生。他有很多的才华,很多的梦想,创作了很多的美,穿越了好几个时代。他是一个时代的梦想家,一个永远的艺术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他留下了很多的美,很多的启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最后在陈逸飞的双桥巨画前留个影,作为对本次观展的一个留念和对这位艺术大师的崇敬之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观展后上楼至美术馆观景平台赏浦江夜景,夜幕降临下的浦江两岸流光溢彩、美轮美奂,一幅油画般的画卷展现眼前。</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