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旅行掠影(18)2024年5月28日巴黎雨果故居博物馆~

余谷回声

<p class="ql-block">  巴黎孚日广场是巴黎最古老、最具历史美感的广场之一,也是法国文艺复兴建筑的瑰宝。它不仅是巴黎城市规划的里程碑,更与文学、艺术和贵族生活紧密相连,尤其因维克多•雨果的故居而闻名。</p><p class="ql-block"> 孚日广场始建于1605年,由亨利四世下令建造,原名“皇家广场”旨在纪念其子路易十三与奥地利公主的联姻。1800年,为表彰孚日省率先向国家缴纳税款,拿破仑将其更名为“孚日广场”。17至18世纪,广场成为巴黎贵族与文人雅士的聚集地,红衣主教黎塞留、作家塞维涅夫人等均曾在此居住。</p> <p class="ql-block">  广场呈完美的正方形(140米×140米),36栋红砖建筑以粉红色石料镶边,环绕中央花园对称分布。统一的拱廊设计、陡峭的蓝灰色石板屋顶和老虎窗,展现了法国文艺复兴晚期至古典主义早期的建筑风格。建筑底层的连廊曾是手工艺作坊和店铺的聚集地,如今成为艺术画廊、咖啡馆和古董店的所在地,延续了历史与商业交融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路易十三骑马雕塑。</p> <p class="ql-block">  巴黎雨果故居博物馆位于巴黎第六区的孚日广场 6号2楼,坐落在塞纳河右岸的拉丁区,是雨果19世纪中期的主要居所之一。雨果于1832年—1848年在此居住,与家人共同生活近16年。此间是他创作高峰期,完成了《巴黎圣母院》(1831年出版)及《悲惨世界》的部分章节。博物馆内陈列着雨果的手稿、绘画及其收藏的中国艺术品,复原了作家当年的生活场景。1902年,为纪念雨果诞辰百年,巴黎市政府将其改造为博物馆,1903年正式开放。典型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内部融合巴洛克与东方元素,展出来自雨果家族收藏的家具、绘画及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 1885年5月22日)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也是19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之一。他的一生跨越了法国政治与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其作品深刻反映了人道主义思想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p> <p class="ql-block">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1827年发表的剧本《克伦威尔》(Cromwell) 序言被视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主张打破古典主义的桎梏。1830年,他的戏剧《艾那尼》(Hernani)引发轰动,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小说巨著《巴黎圣母院》(1831年):以中世纪巴黎为背景,通过钟楼怪人卡西莫多和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的故事,揭露宗教与社会的虚伪。《悲惨世界》(1862年):雨果耗时十余年完成的史诗级作品,围绕冉阿让、芳汀和珂赛特的命运,探讨贫困、压迫与救赎,被誉为“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诗集《沉思集》(Les Contemplations,1856)、《历代传说》(La Legende dessiecles, 1859) 等展现了他对生命、自然与历史的哲思。戏剧《吕伊•布拉斯》(Ruy Blas, 1838)等作品延续了浪漫主义风格。</p> <p class="ql-block">  故居中专门有一间以中国为主题布置的房间,陈列着雨果收藏的东方艺术品,例如绘有花鸟人物的屏风、瓷器和雕花木柜。雨果亲手设计的混搭风格:他将中国元素与哥特式、文艺复兴风格结合,例如在欧式家具上添加中国山水画装饰,体现了他对异域文化的创造性理解。</p> <p class="ql-block">  雨果故居中的中国元素,不仅是个人品味的体现,更揭示了19世纪东西方碰撞中一种难得的平等视角。在民族主义与殖民暴力交织的时代,雨果试图用艺术收藏和创作构建对话—他笔下的《悲惨世界》控诉社会不公,而他手中的中国屏风则无声地诉说着:文明的价值,在于彼此照亮而非征服。这种精神,或许比文物本身更值得被博物馆铭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