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之旅(五)艺术与天人之境之中国美术馆

隔窗听雨

<p class="ql-block">  第五天行程DS取名艺术与天人之境,美学与祭祀之光,上午安排中国美术馆,下午安排天坛。</p> <p class="ql-block">  根据攻略所说,直接预约完讲解,先上六楼藏宝阁,很多大师作品如徐悲鸿《奔马》。</p> <p class="ql-block">  齐白石《螃蟹》。</p> <p class="ql-block">  黄宾虹的《方岩溪涧》图,题款:方岩属永康县,有五峰书院,左悬溜千尺,溪涧潺湲。宾虹纪游重题,时年九十又一。</p> <p class="ql-block">  吴昌硕的《三千年结实之桃》,三千年结实之桃,晓霞先生正之。戊午春,吴昌硕。</p> <p class="ql-block">  靳尚谊油画肖像</p> <p class="ql-block">  吴冠中的《太湖鹅群》</p> <p class="ql-block">  吴作人的油画《甘孜雪山》</p> <p class="ql-block">  黄永玉的《阿诗玛》</p> <p class="ql-block">  潘玉良的《双人扇舞》。</p> <p class="ql-block">  潘天寿的《雨后千山铁铸成》,雨后千山铁铸成,偶得土皮纸,以焦墨试作米家山水,殊有别趣,六一季秋寿拜记。</p> <p class="ql-block">  任伯年的《紫绶金章图》,上写:惟愿取黄卷青镫,及早换金章紫绶。光绪癸未元旦写,山阴任颐伯年甫。我在故宫看到虚谷的《紫绶金章图》</p> <p class="ql-block">  《紫绶金章图轴》清,虚谷,图画三条金鱼顺流而下,迎面游来,色彩缤纷,首尾相接。游动的金鱼与静止的紫藤形成对比,一静一动,活跃了春的气息,赋予生机蓬勃、天趣自然的意蕴与美感。虚谷笔下的金鱼造型独特,以方写圆,在画坛上独树一帜。紫藤与金鱼,代表"紫绶金章"。此种图式在清末广泛流行,寓意着功成名就、高官显爵。</p> <p class="ql-block">  凯绥.珂勒惠支(德国)(1867-1945)《面朝右侧自画像》</p> <p class="ql-block">  皮埃尔·卡隆(法国) (1932-2022)的《时髦女郎》</p> <p class="ql-block">  六层逛完以后到了预约讲解时间,到五层,运气不错,这一次有“墨韵文脉——甘肃丝路艺术珍品展”在3层5层,还有免费的讲解。甘肃省博这次总共送展了5件宝贝。汉,对奕俑。在视频中大家可以看到五层入口处的石刻,毛笔。</p> <p class="ql-block">  此图是陈之琳临摹莫高窟第401窟供养菩萨二身,138cm×138cm,1982年,敦煌研究院藏。此图原壁画绘制于隋末唐初,是供养菩萨画像代表作之一。莫高窟第401窟下部,绕窟一周绘有各种姿势之供养菩萨,这两身位于北壁东端是其中的佼佼者。菩萨身材修长,身姿略呈“S”形,微倾,头戴宝冠,斜挎天衣,脚踏莲花,长裙曳地,巾带飞扬,风吹仙袂,佩环丁当。右手托玻璃宝珠盘, 左手轻轻提起薄纱飘带。方额丰颐, 目微合, 嘴含笑, 头稍右侧, 身子重心略放于右腿, 静中有动, 体态轻盈而温情脉脉,好似飘飘荡荡地行走在天花乱坠的空间。画家不仅着意刻画含情的眼睛、微笑而坚定自信的嘴, 而且用熟练的线描绘出柔软的腰肢、纤细的手指、丰满的胸脯。菩萨托盘以及拈起轻纱的姿态也极美。玻璃、薄纱质地不同, 透明度各异, 但都恰如其分, 说明作者对生活体察之细微与艺术造诣之精湛。菩萨面部虽已变色和剥蚀,但仍可见丰满健康的面容和俯视垂怜的目光,更显菩萨神态恬淡潇洒。整体艺术风格, 已明显反映出由隋向唐过渡的迹象, 而且更多地体现出唐人的艺术气象。</p> <p class="ql-block">  常书鸿,临摹莫高窟第217窟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佛陀波利史迹画,171.5cm×158.5cm,1955年,敦煌研究院藏,第217窟是盛唐代表窟,法华经变“化城喻品”又是此窟的代表作,也是一幅优秀的山水画。佛经原意为:取宝的人们因路途“回绝多毒兽,又复无水草”而畏难欲退,有一聪慧的导师,“以方便力”,化作一城,与众休息,继而引导众人前进。画家没有按照经文把旅途描绘得荒凉可怕,相反,创作了一幅优美的游春图:蜿蜒曲折的河流,穿绕重叠耸峙的山峦,远处涓涓细流,近处浪急河宽,落花点点顺流而下;近山树木青翠,河边桃李争艳,垂柳迎风;远方群山点点,咫尺千里;盆地中一座典型的西域城;人们穿游其间,怡然自得。唐李思训世称青绿山水画之始祖,“画皆超绝,尤工山石林泉,笔格遒劲,得湍濑潺湲烟霞缥缈难写之状。”然其真迹今已无存,此“化城喻品”的制作时间与李思训同时,且至今色彩如新,据此,此画在绘画史上自应有相当之地位。</p> <p class="ql-block">  段文杰、李复临摹莫高窟隋代第407窟《三兔飞天藻井》。这幅藻井颇具特色,不仅摆脱了北朝那种斗四抹角叠涩的程式,而且在艺术美的构成上取得了很高成就。方井中心绘八瓣重层大莲花,圆形花心中安置三只旋转飞奔追逐的兔子,三兔共三耳,却有一兔双耳之感,既简洁又明快。同时,三耳相接,构成三角形,与圆心外框自然成趣。莲花四周环绕飞翔的八飞天和旋动的天花,运动方向与三兔一致。外围是花纹细密的边饰及幔帷。整个藻井结构谨严,纹样新颖,造型生动,色彩华丽,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智。这是隋代藻井的代表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  史苇湘,临摹莫高窟第329窟莲花飞天藻井,135cm×135cm,敦煌研究院藏。这幅藻井是初唐代表作之一。藻井中心的莲花形似五色转轮,被四身持花飞天环绕着在蓝天中乘流云飞旋,色彩热烈,变化丰富。边饰卷草、联珠及垂角幔帷等来自中亚的纹样,也是隋唐(6至10世纪)时期丝织品的流行花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窟覆斗形顶,莲花飞天井心。中心画莲花,花心呈五色转轮。四身持花飞天,在蓝天中,乘流动彩云,环绕莲花飞旋。边饰卷草、方格、联珠纹样及垂角幔帷,以深、浅红色为主,配以白、赭石、黄丹、色彩热烈,变化丰富。是初唐藻井的代表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  卢是,临摹敦煌莫高窟北魏壁画经变故事,33.1cm×125cm,1942年,中国美术馆藏。此作以横卷形式,再现了北魏敦煌壁画特有的雄健风骨与叙事张力。北魏艺术以线条遒劲、构图层叠著称。卢是精准捕捉原壁画的动态韵律,以凝练笔触勾勒人物衣褶的刚柔并济,在墨色浓淡之间,凸显故事场景的戏剧性。经变故事图多依佛教经典展开,此卷通过连续画面串联情节,既保留了原作的宗教庄严,又以疏密有致的布局强化视觉流动感。不仅是对北魏艺术精髓的抢救性摹写,更暗含文化存续的使命感。卢是将临摹升华为艺术再诠释,既忠实于北魏壁画的原始魄力,又赋予其现代展陈的适应性。不仅是抗战时期文化坚守的缩影,还成为连接古代宗教艺术与现代审美的重要纽带。</p> <p class="ql-block">  吴作人,莫高窟第249窟天井,28.7cm×35.4cm,1943年,中国美术馆藏。莫高窟第249窟的窟顶天井壁画是西魏时期(535-556)的代表性作品,融合佛教主题与汉地传统神话,展现了早期敦煌艺术多元文化交融的独特风格。此窟为中心塔柱窟,覆斗形顶,平面方形,西壁开圆券大龛,主尊为倚坐佛像,龛外塑菩萨,四壁及顶部布满壁画。窟顶以莲花藻井为中心,四披(东、南、西、北坡)分别绘制不同主题的神话与佛教场景,形成“天地人神共处”的宏大叙事结构。画面色彩以土红、青绿、石青为主,山石晕染立体,人物面颊施朱红,冷暖色调对比鲜明。采用散点透视与分层布局,如狩猎图中人与兽的环形追逐,巧妙平衡对称与动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作的线条灵动流畅,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不同粗细和曲直的线条勾勒出人物、动物的形态,生动地展现出动态与神韵,体现了莫高窟壁画线造型的艺术特色。构图饱满且富有张力。画面中人物、动物和景物相互交织,营造出奇幻的氛围,展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构图能力。色彩的晕染让色彩过渡自然,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与视觉冲击力。</p> <p class="ql-block">  段文杰临摹莫高窟中唐第158窟山水,37.3cm×26.4cm,敦煌研究院藏,莫高窟中唐时期壁画中的山水,画面中主峰以金字塔形居于中央,山的轮廓勾勒线条,色彩以石绿为主,色调趋于淡雅。</p> <p class="ql-block">  常沙娜,莫高窟第220窟燃灯菩萨,65cm×51cm,1946-1947年,中国美术馆藏,敦煌莫高窟初唐第220窟的燃灯菩萨形象,是该窟壁画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燃灯菩萨不仅是佛教信仰的象征,更是唐代艺术、民俗与丝路文化交流的缩影。壁画中的燃灯场景与敦煌文献记载的正月十五燃灯活动呼应,既有宗教祈福的庄严,又包含全民同乐的世俗欢庆。燃灯菩萨通常被描绘为手持灯盏或立于灯楼旁的天女形象,身着飘逸的丝质长裙,配以华丽的璎珞与头饰,体现了唐代服饰的多元性(融合中原与西域元素)。初唐壁画以朱红、石绿、赭石等矿物颜料为主,色彩浓丽且保存完好。壁画中的人物线条流畅,姿态轻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幅《燃灯菩萨》是常沙娜15岁时完成的一幅习作,她曾多次临摹这一形象。相较于原作和时间稍晚的临摹作品,这件《燃灯菩萨》稍显稚嫩,但画家的艺术底色已显露无遗:造型、色彩洗练明快,画面弥漫着沉静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临摹莫高窟第220窟,供养菩萨,靳尚谊油画1978</p> <p class="ql-block">  第84号宋窟壁画,吴作人1943水彩、粉画,中国美术馆藏,30.5x22.5cm,通过数根富有表现力的线条,以及粗细、转折的变化,反映出人物的动势和服体的质感。用色筒洁而柔和,寥寥数笔,就表現出人物的神态。</p> <p class="ql-block">  吴作人,莫高窟第285窟女供养人,27.5cm×39.5cm,1943年,中国美术馆藏,莫高窟第285窟是敦煌石窟中极具代表性的洞窟之一,开凿于西魏大统年间(约538—539),以其多元文化融合的壁画内容和艺术风格著称。此作以水彩、粉画为媒介,细腻诠释敦煌供养人题材的虔诚之美。以轻盈通透的笔触捕捉北魏供养人低眉敛目的谦恭仪态,衣纹线条纤而不弱,粉彩敷色温润如玉,既还原壁画古朴气息,又赋予水彩特有的流动感。背景以浅绛晕染暗示洞窟的斑驳质感。作品以小见大,将敦煌艺术中“供养”的宗教意涵转化为文化坚守的隐喻——信众的奉献精神与艺术家的临摹使命在此重叠。彼时,吴作人创作了多件聚焦敦煌细节的作品,尤以微观视角展现水彩媒介对传统壁画的诗意转译,既延续了敦煌艺术的庄严内核,又以轻灵材质突破传统载体的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  沈淑萍临摹莫高窟第103窟维摩诘,111.7cm×89.3cm ,敦煌研究院藏。据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绘制。经文14品, 入画13品。据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五记载,东晋画家顾恺之画维摩诘像, 轰动一时。现存最早维摩诘像绘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前后修建的炳灵寺第169窟。云冈、龙门等石窟以及其他各处佛教造像碑塔中亦存大量同类雕刻。莫高窟维摩诘经变始见于隋,绘于盛唐的这幅维摩诘像,是《维摩诘经变》中的精品。此像位于第103窟东壁南侧。维摩诘坐在胡床上,手持麈尾,探身向前,扬眉启齿,显得胸有成竹。正向着对面的文殊,发出咄咄逼人的诘难。流畅自如、刚健有力的线描造型,显示出高超的技艺。</p> <p class="ql-block">  常沙娜,临摹莫高窟第257窟沙弥守戒自杀品全景图,63.2cm×498.7cm,1947年,敦煌研究院藏,沙弥守戒自杀故事画为直线型横卷式构图,情节从左至右顺序排列,但对各情节的长短依故事内容作了艺术处理,情绪变化多端,疏密有致。一位虔诚信佛的长者,送子至比丘处出家为沙弥。一施主,每天为比丘供食。一日,施主外出赴宴,留其女在家。比丘令沙弥前往乞食,少女见而倾心,求与沙弥婚配。沙弥心志坚定,宁舍身命,不舍佛法,哄走少女,自杀身亡。少女见其身死,悲伤哀泣。施主回家,女儿以实情相告。施主将此事呈报国王,并愿依国法纳款赎过。国王为表彰沙弥守戒自杀,火化其尸,起塔供养。</p> <p class="ql-block">  李冰凌临摹莫高窟第159窟唐代普贤变,203cm×126cm,敦煌研究院藏,普贤变代表作之一,位于莫高窟第159窟西壁帐门南侧。吐蕃统治晚期绘制,与相对的文殊变同属敦煌艺术珍品。构图宏伟, 设色富丽,用笔细腻精到。普贤菩萨舒右腿半跏安坐于象舆莲座上, 右手下垂膝上持莲花, 左手擎琉璃花钵, 头微倾,风度潇洒, 肩覆透明披巾, 上盖薄罗披帛, 手臂钏镯, 雕镂分明,六牙白象与棕肤象奴, 睨目相瞩, 行动缓徐凝重。左右上下梵天、伎乐、供养天人、八部扈从与献花菩萨, 层层环绕, 飞天环翔宝盖, 彩云载承圣众, 一群面貌姣俊各具特点的菩萨群体, 簇拥普贤巡行于云气之上, 远处赭色山峦,石绿湖水,使画面环境分外增色, 它与相对的文殊变内容虽有变化差异, 格调却十分统一。</p> <p class="ql-block">  李秀华临摹莫高窟第159窟唐代文殊变,197.5cm×129.3cm,敦煌研究院藏,文殊变代表作之一,位于莫高窟第159窟西壁帐门北侧。吐蕃统治晚期绘制,保存完整,以结构宏伟、描写精细著称,与相对的普贤变同属敦煌艺术珍品。主尊文殊, 安坐狮舆莲座上, 手执如意, 神态安详;坐狮绿色鬣尾, 白色躯体,转头与绾缰执杖的棕肤驯驭者瞠目相向,生气勃勃. 四周扈从巡行的帝释、乐队、供养菩萨、天龙部众,形象秀美,各具性格。在高耸的幢盖后面,铺着一片翠绿的湖水,上浮峰峦陂岸、远岑烟树,极富空间感,各种人物形象,描写细腻,不但面颜姣好,连奏弄乐器的眼神、口型和焚香、献花的手臂指节,都刻意求工,十分生动。画面上飘垂的披巾,蠕动的云彩,在绵密的线条与响亮的色彩组成气氛中,像一阕变化丰富而又和谐的交响乐,是敦煌艺术中期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  一层是山西省中国画学会主办的“与古为新——中国写意画作品展”</p> <p class="ql-block">  一个上午眼花缭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