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几千年前的商代“古器”<br>一桩百多年前的文物“旧闻”<br>一位七十二岁的桃源“新民”<br>一篇四千多字的拼接“闲文” <h3><b>旧闻</b></h3><div><b><br></b></div> 今天再说起106年前的新闻,绝对是“旧闻”一桩了。<div><br><h3><b>1</b> 1919年,桃源北路水田乡茅山峪(今架桥镇栖凤山村毛山峪组)村民艾清宴的儿子艾笃斌(心斋),在杉窝山坡上捡拾牛、羊粪时,看到一件露出地表的铁东西,回家告诉父亲,艾清宴背着锄头挖出来,是个有盖、有身的大铁罐。带回家后,只当是寻常旧物,放在屋角,沉睡五年之久。</h3></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皿方罍出土之地-架桥镇栖凤山村毛山峪组杉窝山</p> <h3> 1924年,艾笃斌(心斋)到相邻的涌泉寺新民小学读书。因为家穷,艾清宴把挖回来的罐盖,交给儿子带到学校充当学费——这种事在1970年代的乡村司空见惯:穷家孩子手挖路边“何首乌”,或把家里锈蚀不用的弯刀、锄头等,卖给供销社日杂门市部,换几分、几角钱,或充学费,或买铅笔、作业本等。毕业于湖南法政学堂的新民小学校长钟逢雨,是个有文化、有见识的乡绅,从“盖子”上的铭文断定是“商代青铜器”。于是向艾笃斌(心斋)表示,“罐盖”可以当学费,并要他回去后告知其父,学校可以花钱买下“罐身”。自此,“罐盖”留在了新民小学。<br> 围绕这只“铁罐”的传奇由此展开。<br></h3> <p class="ql-block">▲ 皿方罍器盖,现与器身藏于湖南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2</b> 很快,得知消息的益阳古董商人石瑜璋,从艾清宴手中高价买走“罐身”。</p><p class="ql-block"> 有了“罐盖”的钟逢雨,不论是出于保护亦或占有的目的,一直渴望找回“罐身”;他想到的办法就是“公开告状”。1925年6月11日,长沙《大公报》报道了桃源涌泉新民小学校长钟逢雨举报益阳古董商人石瑜璋强买“罐身”之事。这件出土于湘北僻壤“三名一体”所指的商代晚期青铜器、青铜器鼎盛时期代表作品、方罍之王的“国宝”,由此“世人皆知”——皿方罍、商皿方罍、皿而全方罍。</p><p class="ql-block"> 此事见诸报端后,引起北洋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章士钊的注意,并敦请湖南省长赵恒惕追查此事。旋即,长沙内务司发出训令,要求益阳县查办此事。7月26日,长沙《大公报》报导益阳县长回复长沙内务司查办结果:因“皿方罍”器物在长沙杨克昌古玩店,无法查扣,但要求石瑜璋五日内归案,将器物缴呈。查办之事最终不了了之。</p> <p class="ql-block">▲ 皿方罍器身,现与器盖藏于湖南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3 </b>试图通过举报找回皿方罍器身的钟逢雨校长,最终不仅没找回器身,连器盖也“丢”了,甚至搭进去自家性命。</p> <p class="ql-block">▲ 钟逢雨台湾学生为其所塑铜像 (祖华 提供)</p> <p class="ql-block"> 1925年,湘军第二师三旅六团团长周磐,奉命驻扎在桃源县漆家河(今漆河镇)。新民小学所在地涌泉寺与漆家河相距不到二十里路。</p><p class="ql-block"> 周磐到达漆家河后,石瑜璋托人找到周磐,表示愿意出5万块银元,买走钟逢雨手中的皿方罍盖,并以事成3万块银元酬劳请其从中作伐。周磐不敢擅自做主,亲往常德向师长贺耀祖(1889.5.13—1961.7.16,湖南宁乡人。国民党高级军政要员,爱国进步人士)汇报请示。贺耀祖立即派人到钟逢雨家搜查,无果。见此阵仗,钟逢雨带着皿方罍盖,私下找到周磐,愿将皿方罍盖捐出,希望周磐出资助学。周磐遂以5000块银元和5000元期票,将罍盖收入囊中。钟逢雨则将所得悉数用于开办不到三年的新民小学(1922年,钟逢雨毁家输产,以一己之力在本村涌泉寺废墟上创办新民小学校)的各项建设之中(1949年,私立涌泉新民小学由人民政府接管,1956年7月开办附中班,1958年更名为桃源县第四中学)。</p><p class="ql-block"> 1952年,钟逢雨(1887.7.19—1952.2.12,出生地今漆河镇涌泉村韶益湾)死于“镇反运动”。1988年12月2日,以“民国时期教育家”哀荣平反。</p> <p class="ql-block">▲ 最高法1989年10月26日有关确认为钟逢雨平反的函 (祖华 提供)</p> 周磐(1893--1952),字砥平,湖南邵阳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3期骑兵科、陆军大学特别班第1期毕业。1923年任湘军第2师6团团长。1926年秋任国民革命军第8军1师副师长兼1团团长,参加北伐。1937年秋任中央军校武汉分校第14期学生总队总队长兼教育处长。抗战胜利后退役。1947年4月任邵阳县自卫总队副总队长,1948年9月任第14兵团副司令官,1949年2月兼任第122军军长,4月任湘鄂赣边区绥靖公署副主任兼常德指挥所主任,11月任湘鄂赣边区绥靖公署副主任兼驻昆明办事处主任。1950年在昆明被俘,1952年被镇压。 <p class="ql-block">▲ 周磐照片</p> <h3><b>4</b> 1950年,周磐在昆明被捕,交出皿方罍器盖。195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金明,将皿方罍器盖和相关材料,交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保存。1956年,湖南省文管会与省博物馆合并,皿方罍器盖和相关材料移交给湖南省博物馆保存。</h3><br><h3><b>5</b> 1925年,石瑜璋从艾清宴手中买走的皿方罍器身,以100多万大洋的价格,卖给上海大古玩家李文卿(1869——1931。无锡人,上海文源斋古董店老板)和马长生(生卒、籍贯不详)。</h3> 此后,皿方罍器身,经由桃源→长沙→上海→巴黎→大阪→东京→纽约→2001法国→纽约,于2014回到长沙湖南省博物馆,与皿方罍器盖合一……<br> 1928年,法国学者乔治·苏利耶德莫朗,所著《中国艺术史》一书,1931年在美国以英文出版。书中有皿方罍器身照片,并提及包尔禄、姚叔来、卢芹斋等收藏人信息。<br> 1950年代,日本人浅野梅吉,收藏皿方罍器身。其子浅野刚,整理完成父亲遗留书稿,以《中国金石陶瓷图鉴》之名于1961年出版。其中有皿方罍的图片和文字说明,并介绍购买时间为1930年。<br> 此后,皿方罍器身为日本收藏家新田栋一收藏,直到2001年美国纽约佳士得拍卖公司拍卖。<br> 2001年,美国佳士得拍卖公司拍卖皿方罍器身。上海博物馆和保利艺术博物馆联手筹集巨款,赴美参加竞买未果,一位法国买家以924万美元高价拍得皿方罍器身。<br> 2014年初,美国佳士得拍卖公司再次拍卖皿方罍器身。得知讯息后,湖南省委、省政府运筹惟握,文博界、企业界和收藏界代表组团赴纽约进行洽购。湖南省博物馆于3月15日致信佳士得拍卖公司亚洲区总裁,表达收藏意愿。经过艰苦谈判,于2014年3月19日达成洽购协议,皿方罍器身回归家乡湖南。<br> <p class="ql-block">▲ 皿方罍形制/规格等信息介绍图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新问</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旧闻已已,新问何来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6</b> “皿方罍为商朝晚期铸造,是殷商的高级贵族之一皿氏家族的器物”,由“中原商朝人南迁时带入湖南”。</p><p class="ql-block"> 那么,百余年来,为什么从文物界、考古界、收藏界,到学界、政界乃至商界、实业界,大家的兴趣与注意力只是聚焦于“皿方罍”的发现、流转过程,而无人探究皿氏家族的前世今生呢?几千年间,它在湖南上演过哪些传奇故事呢?在科技昌明、信息发达的今天,进行“皿方罍”从中原到湖南的探寻工程,既有历史与现实意义,又有技术与资源保障,为什么没有组织、机构或团体与个人,从事这项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大事”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7 </b> 提出“新问”三诘的,是一位名叫蔡新民的桃源人。</p><p class="ql-block"> 蔡先生今年72岁,出身于桃源县马鬃岭,早年从军。转业进入工商银行桃源县支行工作,直至退休。</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17日,受蔡先生的热情邀请,我和摄影家刘伯源先生,随蔡先生作环“盘(塘)马(鬃岭)架(桥)”一日游,重点踏访“皿方罍”发掘之地——架桥镇栖凤山村毛山峪组杉窝山。所经之地,蔡先生以其高昂的语调、迸射的激情,向我和伯源先生介绍其地名、景致;所到之处,蔡先生用他动人的手势、幽默的语气,向我和伯源先生介绍其名人之所出、渊源之所自……</p><p class="ql-block"> 甚为可惜的是,此次踏访,蔡先生事先电话约定了与一位贵人——艾笃斌(心斋)86岁的女儿艾金玉——见面,因其临时急事外出,无缘见到。要见,则要等待机缘了。</p><p class="ql-block"> 我和伯源先生为蔡先生热爱家乡的赤子之心所打动,为他想为宣传家乡、尤其是宣传“皿方罍”的前世今生的执着并以一己之力勇往直前的唐吉坷德式的侠客精神动容!</p> <p class="ql-block">▲ 与皿方罍出土地毗邻的艾笃斌(心斋) 废弃的祖屋</p> <p class="ql-block"><b>8 </b>蔡先生说,他的“皿方罍情结”,源于他父亲给他取的名字“新民”二字,以及他母亲的出身地涌泉乡——他母亲的娘家与新民小学涌泉寺近在咫尺……</p><p class="ql-block"> 皿方罍的惊天“问世”,绝对源于1922年毁家纾难创办“涌泉新民小学”的钟逢雨先生。钟先生1952年的屈死,固然有其他历史因素,但“皿方罍情结”未始不是最根本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 蔡先生(车中坐者)与镇级出土标志牌合影 伯源 摄</p> <p class="ql-block"> 我不知道蔡先生的父亲是贫是富、是官是民,但仅凭其以《礼记・大学》“明德新民(旧说亲民)”之义为子取名,不难想象其伟岸父亲的风仪。</p><p class="ql-block"> 坦率地说,换做是我,绝对没有勇气提出诘问并以一己之力重走“重走皿方罍从中原到湖南之路”。</p><p class="ql-block"> 因此,我对蔡先生“新问”三诘的底气难免存疑。但转念一想,蔡先生敢以一己之力提出“重走皿方罍从中原到湖南之路”,其纯粹得近乎古人的“任侠之气”、准乎唐吉坷德与风车作战的“骑士精神”,实在是对当下各界“因循之风”——一切躺平——的骄傲的“反动”!</p><p class="ql-block"> 假如,我们的文物界、考古界、收藏界,到学界、政界乃至商界、实业界,多一点蔡先生的“任侠之气”与“骑士精神”,就不会把“人间仙境世外桃源”的理想国,仅仅造作成一个车水马龙的景点;</p><p class="ql-block"> 假如,我们的文物界、考古界、收藏界,到学界、政界乃至商界、实业界,多一点蔡先生的“任侠之气”与“骑士精神”,就不会在距今两千多年的采菱城遗址上,仅仅竖起一块标志牌了事;</p><p class="ql-block"> 假如,我们的文物界、考古界、收藏界,到学界、政界乃至商界、实业界,多一点蔡先生的“任侠之气”与“骑士精神”,就不会在“皿方罍”发掘之地,仅仅竖起一块镇级标志牌了事,而会演绎出一幕幕前赴后继、风起云涌的探寻故事、寻宝传奇!</p> <p class="ql-block">▲ 桃源县架桥镇人民政府所立皿方罍出土点标志碑 伯源 摄</p> 假如,假如……<br> 毋庸讳言,我们的文物界、考古界、收藏界,到学界、政界乃至商界、实业界,一边挥舞文化复兴的大旗,一边任由传统文化从眼前、身边悄悄地消失;一边高举非遗传承的明幡,一边任由非遗文化从眼前、身边静静地泯灭——这种因循的“反动”,与蔡先生任侠精神的“反动”,实在是击痛了我的顽固的文化神经,所以,仅仅出于对蔡先生个人的敬佩,无所顾忌地写下这篇拼凑式的文字。<br> 当然,也出于对上述两个反动的反动,愿以此拙文就教于各界方家,以期有助于蔡先生的文化侠义之行,并祝愿蔡先生壮行成功!<br> <p class="ql-block">▲ 桃源县盘(塘)马(鬃岭)架(桥)地区鸟瞰图1 伯源 摄</p> <h3><b>皿方罍</b></h3><div><b><br></b></div><div><b>9 </b>桃源出土“皿方罍”简介</div> <p class="ql-block">▲ 保存于湖南省博物馆的皿方罍完整罍器</p> <b>A 器盖铭文:皿而全作父己尊彝;<br>B 器身铭文:皿作父己尊彝。</b><br> <p class="ql-block">▲ 皿方罍盖内铭文与铭文拓片</p> <b>C 文物鉴赏<br> 商皿方罍全器以云雷纹为底,上饰兽面纹、夔龙纹、凤鸟纹。肩部两侧装饰双耳衔环,正面腹部下方置一兽首鋬。四面边角及各面中心共装饰八条突起的长条钩戟形扉棱。整器集立雕、浮雕、线雕于一身,器型硕大,雄浑庄重,雕刻精美,富丽堂皇,其造型、装饰风格来源于商代宫殿和宗庙建筑。</b><br>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皿方罍盖内铭文(左)与器内铭文(右)拓片</p> <b>D 文物价值<br> 商皿方罍为商朝晚期铸造,是殷商的高级贵族之一皿氏家族的器物,中原商朝人南迁时带入湖南。虽然考古发现表明,湖南一带在商朝中前期已掌握了青铜铸造技术,但要铸造如此精美复杂的方罍重器还缺乏能力,而且方罍的器形、纹饰、铭文完全属中原殷墟风格,皿方罍的颜色黑亮,是所谓的“黑漆古”,它需要在腐蚀酸的环境中埋藏千年以上才能形成,这与中原青铜器在碱性土壤中所形成的颜色不同,显然是中原商朝人南迁时带入湖南的商皿方罍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商皿方罍是中国晚商青铜器鼎盛时期的代表之作,其高超卓绝的铸造技术,充分反映了中国青铜器铸造鼎盛时期的高超技艺和摄人心魄的气势,是其他古代青铜器无与伦比的,被誉为“外形与内涵”兼具的“神品”,堪称“方罍之王”,是举世无双的“稀世珍宝”。也是中华灿烂文明和湖湘文化源远流长的绝佳见证。</b><br> <p class="ql-block">▲ 桃源县盘(塘)马(鬃岭)架(桥)地区鸟瞰图2 伯源 摄</p> <p class="ql-block">(文中未署名图片,均源自湖南省博物馆。地名“峪”,文史专家刘祖华先生指出,“峪”一般为北方地名用字,南方地名用字多为“堉”。为与湖南省博物馆相关图片涉及地名保持一致,本文仍保留“峪”字指称相关地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5.18 初稿</p><p class="ql-block"> 2025.5.19 修改 于 退盦 任之(识)</p><p class="ql-block"> 2025.5.22 定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