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坪坑黄桃:初秋枝头的黄金盛宴</p><p class="ql-block"> 8月的阳光像熔化的金子,泼洒在永安市坪坑村的山坡上。站在桃林高处望去,五百亩果园像被打翻的调色盘,浓绿的叶浪间浮着千万点金黄,沉甸甸的果实把枝桠压成优美的弧线,仿佛一碰就会坠下满筐的甜。</p><p class="ql-block"> 走近了才看清,每颗黄桃都裹着层细密的绒毛,像披着薄纱的金元宝。指尖轻触果皮时,能感受到绒毛下涌动的汁水,那是二百个日夜阳光与雨露的私语。果农说,这绒毛是天然的铠甲,不用打蜡也能锁住新鲜,连果皮上的金黄光泽都是太阳亲手镀的,不带半分人工雕琢的匠气。套袋技术在看不见的地方守护着这份纯粹,白色果袋像小灯笼挂在枝头,隔绝了虫害与风雨,让果肉在安宁中悄悄积累糖分。正午,初秋的阳光把最后一丝清甜凝进果肉,山风穿过桃林时,卷着果香漫过整个村庄。摘桃的村民戴着草帽穿梭在果树间,粗糙的挖过笋、砍过毛竹的手掌抚过黄桃时格外轻柔,仿佛捧着易碎的珍宝。竹篓很快就堆得冒尖,金灿灿的果实相互挤压着,偶尔滚落到草地上,惊起几只啄食落果的山雀。分拣点的空地上,竹筐排成整齐的方阵,妇女们围坐在一起,麻利地挑出个头匀称的果子,装进印着 “坪坑黄桃” 的纸箱里。孩子们在一旁追逐打闹,顺手拿起被淘汰的小桃啃着,桃汁顺着嘴角流到脖子上,黏住了调皮的汗珠。</p><p class="ql-block"> 果园入口的临时摊位前,城里来的游客正捧着黄桃啧啧称赞。“这桃味儿真足!” 穿碎花裙的女士举着咬了一半的黄桃,桃汁顺着指缝往下滴,“上次在朋友家吃过坪坑黄桃,特意开车来买两箱,比超市里那些寡淡的好吃多了。” 旁边的老先生戴着老花镜研究纸箱上的彩印文字,果农老罗介绍道“在这片果园的生长日志里,从开花到结果的每个阶段都有照片记录。“不催熟就是不一样,” 他对老伴儿说,“你看这果肉的弹性,咬下去咯吱响。”</p> <p class="ql-block"> 果园深处传来货车的声音,满载鲜桃的车辆鱼贯而出,轮胎碾过沾着桃毛的土路,留下淡淡的果香。“现在每天能运两趟到城里,超市里抢着要呢。” 货车师傅他咧开嘴笑,露出被桃汁染黄的牙齿。副驾驶座上的批发商正对着电话大声报数:“最少再加五百斤!客户说这桃放三天甜度还在涨,回头客都排到下周了。”村里“土”果技术员小罗正用测糖仪抽检果实。“你看这甜酸比,刚好 6:1,” 他指着屏幕上的数字,眼里闪着自豪的光,“这是最适合人体味觉的比例,既不会腻,又能尝到果香的层次。” 他切开一个黄桃,果肉的橙黄中带着血丝般的红晕,汁水顺着刀刃滴落,在水泥地上洇出小小的水痕。咬一口下去,脆嫩的果肉在齿间化开,先是清甜漫过舌尖,随后一丝微酸从喉咙升起,像山涧的清泉洗过味蕾,让人忍不住眯起眼睛。旁边打包的快递员凑过来尝了块,立刻掏出手机:“给我留十箱发老家,我妈就爱吃这种带绒毛的,说有小时候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夕阳把桃林染成琥珀色。村支书罗宏华的手机响了,是外地经销商打来的,要追加明天的订单。“你们这桃在上海的精品超市里卖得火,” 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笑意,“顾客说果皮上的绒毛看着就新鲜,现在都认‘坪坑’这个牌子了。” 他望着忙碌的村民,想起五年前这里还是片撂荒的坡地。如今五百亩基地像绿色的聚宝盆,带动了近百村民就业,光去年人均增收就有两万多元。“合作社 + 基地 + 农户” 的模式,从开花到结果,从采摘到运输,每个环节都让产、销形成闭环。暮色渐浓时,最后一辆货车驶离村口,车尾灯在蜿蜒的山路上变成一点火星,混着残留的果香,在微凉的坪坑村晚风里发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