燧石叩火明师道 灯火照夜启新程

晶晶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025年广东省新强师工程——普通高中学科骨干教师高考备考能力提升专题研修班(政治)</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培训简报(第十期)</p> 卷首语 <p class="ql-block">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行动研究恰似燧石,叩击出教师专业发展的璀璨星火。</p> 专题学习 <p class="ql-block">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重要载体,更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在实践中,我们很多一线教师却对课题研究工作存在畏难情绪,认为它既高深又复杂,在课题开展过程中遇到了“做什么样的课题研究?”“用什么样的方式研究课题?”“如何设计课题?”等诸多问题。正当迷茫困惑时,在广东省普通高中学科骨干教师高考备考能力提升专题研修的第五天,我们迎来了北师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钧教授题为《教师如何做行动研究》的专题讲座。</p> <p class="ql-block">  周钧教授以学术理论与实践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小、初、高各学段语、数、英及综合学科的实际案例,为大家提供实际操作的指导,她的讲座涉及行动研究的定义、特征、选题等方面,全方位地阐释了行动研究的内涵和实践路径。周教授的讲座思路清晰,逻辑严密,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启发,使大家能够快速理解和掌握行动研究的关键点。讲座中,她善于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的形式,激发了大家的参与热情,增强了讲座的互动性,使学员们能够将课程内容快速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培养了学员的高阶思维能力。她深入浅出地点拨和引导,让大家经历了一场头脑风暴,积极思考,智慧碰撞,现场互动,沉浸在一片浓浓的学习氛围中。</p> <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如何强师?如何铸魂?我们认为科研兴则校兴,科研强则教师强。因此,我们要通过周教授贴地而行的讲座理论与躬亲实践课题案例出发,深刻领悟科研活动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教育质量的核心作用。作为一线骨干教师,我们要致力于将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积极进行数据的搜集与分析,深入挖掘问题根源,探索有效的解决策略。我们深知,课题研究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任务,它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持续反思、不断调整,以推动教学实践向更专业化的方向发展。</p><p class="ql-block"> </p> 代表总结 <p class="ql-block">  “师指一条路,烛照万里程。”学习,是一次次的遇见,与周教授一次美丽的相遇,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关于行动研究相关内容的建构,更有对自身科研能力的反思。作骨干教师,我们要“研”字当头,唯有抓住课题研究这一龙头载体,边研究边实践,边改革边总结,研教一致,研改互动,才能真正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正如第十组代表东莞市长安中学的刘治国老师在总结发言时说的那样,我们聚是一团火,散做满天星。回到工作岗位后,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把这几天的所学所悟所得消化吸收后,自觉运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从“理论派”转变成“行动派”,在明理、增信、崇德与力行中成为促进高考备考的耀眼的“星星”。</p> 小组部分学员心得 <p class="ql-block">  今天聆听了周钧教授关于“教师如何做行动研究”的讲座,周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系统梳理了行动研究的核心理念与研究方法,并结合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深入浅出地解答了教研中的困惑。整场讲座既有理论高度,又具体实践操作性,为我在教育研究的道路上点亮了一盏明灯,让我收获颇丰。</p><p class="ql-block"> 周教授的讲座以其独特的教学方式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深深吸引了在场的每一位学员。教授采用启发式、对比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员们积极思考的热情,让我们主动参与到课题的讨论中来。在讲座过程中,教授并没有直接给出“行动研究”的定义、特点和研究步骤,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引导我们自己去归纳和分析。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培养了我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讲座中,周教授通过一系列生动且贴近一线教学的案例,层层推进,让我们逐步明晰如何选择研究课题。如何从日常教学困境中挖掘研究课题,发现那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解决了我长期以来在教研方面不会选题的困难。</p><p class="ql-block"> 此外,周教授还通过“行动研究”与“实验研究”的比较,让我对这两种研究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实验研究侧重于认识,测重于求“真”,通过科学的方法检验假设、发展理论;而行动研究则侧重于实践,侧着于“求善”,以教师为主体,强调解决某一特定的实际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放在首位。在研究目的、问题来源、假设形成、取样、统计分析和结果应用等方面,二者都存在诸多不同。这一比较让我在今后的课题选择和研究方法运用上有了更明确的方向,能够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和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研究方法。</p><p class="ql-block"> 通过这次讲座,我深刻认识到行动研究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促进我们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形成更加缜密、理性的思维方式。</p><p class="ql-block"> 李萍 潮州市潮安区彩塘中学 </p> <p class="ql-block">  今天下午,听取了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周钧教授主讲的关于《教师如何做行动研究》讲座,获益匪浅。周钧教授以教师一线教学工作中客观问题为导向,从"定义“行动研究”,理解行动研究方法的特征和步骤"、"从教育实践中选取适合行动研究的选题或课题"、"辨识行动研究与实验研究的区别"三个方面引领我们从理论学习进入实践实练。</p><p class="ql-block"> 其次周钧教授通过让学员自主思考和分享对“行动研究”的理解激发了学员的深度思考,在思考过程渗透性地塑造了学员的研究性思维。周钧教授通过让学员自主思考和分享对“行动研究”的理解激发了学员的深度思考,在思考过程渗透性地塑造了学员的研究性思维。</p><p class="ql-block"> 最后周钧教授案例分析引导学员辩识“行动研究和实验研究”。通过学习学员对不同的研究方法有了清晰明确的认识,帮助了学员在教学中选取合适的研究方法。</p><p class="ql-block"> 本次讲座学习,周教授引领我们聚焦行动研究问题,进行理论的学习、案例的对比分析思考,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行统一,对我今后在教学工作中的课题研究、论文撰写和课堂观察研究启发良多。相信,带着本次学习得到的方法和启示,我将在工作中取得更多的进步。</p><p class="ql-block"> 朱红兰 梅州市五华县五华中学 </p> <p class="ql-block">  聆听了周钧教授关于“教师如何做行动研究”的专题讲座后,我对这一研究方法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周教授以深厚的学术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理论解析、案例对比和互动研讨,系统阐释了行动研究的核心理念与操作策略,为我今后的教育研究指明了方向。 </p><p class="ql-block"> 周教授指出,行动研究是以实践为导向、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的教师自主研究模式。结合授课中“适合行动研究的选题”归纳,我深刻认识到其选题需具备以下特征: </p><p class="ql-block">1. 研究对象微观具体:聚焦小群体或特定教学场景,如班级管理、课堂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p><p class="ql-block">2. 内容注重实践改进:从日常教学困境出发,以“解决问题、改进实践”为核心,例如学生参与度低、作业设计低效等; </p><p class="ql-block">3. 范围具备可操作性:选题切口小,与自身教学高度相关,确保教师能通过行动干预取得实效。 </p><p class="ql-block">这一归纳让我意识到,行动研究并非追求宏大理论,而是扎根实际,通过“实践—反思—改进”的循环,逐步优化教学行为。 </p><p class="ql-block"> 周教授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通过启发式提问、案例研讨和学员分享,引导我们自主归纳行动研究的特征。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深化了理论理解,更培养了我们的研究思维——即从现象中提炼问题、从实践中寻求答案的能力。 </p><p class="ql-block"> 未来,我将以“改进实践”为出发点,从学生个体差异、课堂互动模式等微观领域入手,尝试开展行动研究,同时注重过程记录与效果分析,逐步形成“实践—研究—提升”的良性循环。 </p><p class="ql-block"> 高岩 湛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p> <p class="ql-block">  教育,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真理,而是师生共同书写的动态篇章。今天,有幸参加周教授"行动研究"的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真正的教学智慧,不在抽象的理论中,而在每一天的课堂实践里;不在专家的报告里,而在教师对问题的持续追问中。 </p><p class="ql-block"> 行动研究赋予我们的,不仅是一套方法论,更是一种专业生存的哲学:在困惑中寻找方向,在行动中验证思考,在反思中获得新生。它提醒我们,教育的美好,不在于追求完美的答案,而在于保持研究的态度——永远好奇,永远开放,永远相信改变的可能。 </p><p class="ql-block">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应成为教育现场的“侦探”、学生学习的“解码者”、自我实践的“革新者”。行动研究,正是这条专业成长之路上的明灯。它告诉我们:教育没有标准答案,但有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 </p><p class="ql-block"> 愿我们带着这份研究的自觉回到课堂,以行动丈量教育,以研究滋养初心。</p><p class="ql-block"> 黄晓环 揭西县霖田高级中学</p> <p class="ql-block">  周钧老师以案例为依托,运用归纳法,在师生互动中,在理论与个案的统一中,从行动研究的特征、步骤及实施路向上给我们这几天的学习落地指明了方向。如果说,前几天是几位大师研究结果的呈现,那么,今天周老师则教给我们如何亲身行动研究。可以说,今天所学内容是前几天所学的落脚点与归宿。</p><p class="ql-block"> 王国芳老师使我们看到了试题的构成要素及基本框架,陈文明老师让我们明确了命题的要求,王建成老师引导我们领悟人生的幸福与教师职业道德的修炼路径,刘道坤老师给精确备战高三一轮复习以示范,陈友芳老师高屋建瓴,从底层逻辑厘清解题思路,江传佳老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三段四环”教学模式与题目训练模型,马涛老师引领我们用AI技术为教学提供工具支架,赋能思政课教学。</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与其说是五天的课程,倒不如说是五天的“专业素养的盛宴”与“精神大餐。教学的痛点、难点与堵点,得以疏通,职业的倦怠与成长之惑,得以疏解。尽管五天很短,但很丰满。这五天,使我们在同化与顺应中的构建了新的教学认知图式,在苦累与充实中解构了内心的追问与不解,在教学理想与现实差距的碰撞中生发解决之道,在沟通与交流中收获了友谊。</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说:“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于教师。”徜徉于知识的汪洋大海中,修炼于精进的大道中,我们开阔了理论视野,提高了教学认知,增强了高考备考能力,树立了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信心。</p><p class="ql-block"> 聚是一团火,散做满天星。这几天,干货满满、受益多多、回味无穷、意犹未尽、丰盈了内心、点燃了生命的激情。让我们回到工作岗位后,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把这几天的所学所悟所得消化吸收后,自觉运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从“理论派”转变成“行动派”,在明理、增信、崇德与力行中成为促进高考备考的耀眼的“星星”。</p><p class="ql-block"> 刘治国 东莞市长安中学 </p> 结业典礼 <p class="ql-block">  在班主任张珊珊老师的主持下,2025年广东省新强师工程——普通高中学科骨干教师高考备考能力提升专题研修班(政治)结业典礼正式开始。</p> <p class="ql-block">环节一:学员代表发言</p><p class="ql-block">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禤培活、朱红兰和岑银琼3位老师就本次培训作了总结性发言。“感谢”、“收获满满”是老师们共同的心声,他们一致表示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定会加强学习、努力践行、不断反思,从精彩纷呈的专家讲座中吸取营养,力争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p> <p class="ql-block">环节二:领导总结发言</p><p class="ql-block"> 北京师范大学给予教育学院原院长吴圣谷院长对本次培训进行了总结。吴院长充分肯定了学员们在培训期间的积参与和努力付出,鼓励大家以此次培训为契机,持续精进专业素养,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和备考实践能力。最后,吴院长还真诚希望各位参训老师能多提宝贵意见,为强师工程这个项目能越做越好打下良好基础。</p> <p class="ql-block">环节三:学员代表、学员小组组长合影留念</p> 结语 <p class="ql-block">  "学习研究不是远方的星,而是脚下的灯。"愿每位思政教师都能提此明灯,照见专业发展的幽微处,点亮学生成长的精神宇宙。教育征途上,让我们以研究为楫,破经验之冰,航向教育艺术的澄明之境!</p> <p class="ql-block">第十组成员:罗晶晶 丁度雄 高岩 黄晓环 林奕珍 李萍 刘治国 朱红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