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标题释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教二十余年,无论是在偏远山区还是在农村学校,我始终坚守在教育一线,以稳健的步伐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念——“育人如水、润心励行”。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在教育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坚持和努力,不仅成就自己,更为学生们、老师们树立榜样,激励大家一起奔向远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推荐书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教育研究方法》(梅瑞迪斯·高尔,北京大学出版社)是一本兼具经典性与时代性的教材。课程面向教育学专业学生及中小学教师,覆盖教育研究的基础知识、方法体系及实践技能,内容包含质性研究、量化研究、文献综述、数据统计等模块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阅读体悟:不论是定量研究还是质性研究,都离不开教育实践的验证;再先进的教育理念,都应当靠近教育实践,以明晰其限制性。作为一线教育者,不可妄自菲薄,更不可妄自尊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的教育理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个人都有成长的空间,每个人都有面对困难的力量,每个人都值得被爱和尊重。自由勇敢去尝试、去实践,智慧就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研修感悟</p><p class="ql-block"> 四月春深,我怀着对教育的赤诚之心踏入上海市闵行区明强小学。这座创办于1905年的百年学府,以“审美·超越”为核心理念,在绿意盎然的校园中编织着教育的经纬。两周的跟岗学习,让我在课堂观察、文化浸润与实践参与中,触摸到生命成长的脉动,领悟到教育真谛的丰盈。这座浸润着江南文脉与现代教育智慧的校园,正以独特的姿态诠释着教育的本质——让每个生命在美的浸润中拔节生长,在超越的追寻中绽放光芒。</p><p class="ql-block"> 一、百年积淀:在历史长河中感受教育温度</p><p class="ql-block"> 漫步于明强小学东、西校区,红砖青瓦的百年建筑与现代化的综合大楼交相辉映。东校区的钟楼承载着117年的风雨沧桑,斑驳的砖墙上爬满岁月的痕迹,而西校区崭新的科创中心则彰显着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在历史陈列室里,泛黄的校志记载着从"明强学堂"到现代名校的蜕变历程:1912年开设女子学堂,1949年更名为“明强小学”,1980年代成为上海市首批重点小学,新世纪以来在“新基础教育”实验中开创教育改革新篇章。教师发展中心墙上的"新基础教育"实验历程图,将叶澜教授的“生命·实践”教育理念转化为可触摸的实践路径:从1999年参与实验至今,明强小学已形成"生态课堂""成长四季"等特色体系。</p><p class="ql-block"> 最令我震撼的是“成长四季”文化长廊。春芽班的诗画创作区,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触描绘《春日寻芳图》,水墨晕染的柳枝旁附着手写的观察笔记:"今天发现迎春花开了,花瓣像小喇叭一样!"夏荷班的科学观察日志里,详细记录着荷花从绽放到凋谢的生长数据,甚至还有用显微镜观察花粉结构的照片。秋实班的社区服务手记中,五年级学生记录着在敬老院教爷爷奶奶使用智能手机的感悟:“原来帮助别人也会让自己变得快乐。”冬蕴班的跨年成长报告则用思维导图展示着“我的时间管理计划”,稚嫩的字迹中透着对未来的期许。四季流转不仅是自然规律,更成为生命教育的生动注脚。</p><p class="ql-block"> 二、文化浸润:在审美课堂中遇见更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明强小学的“和美课堂”处处流淌着审美的智慧。在五年级语文课上,《春夜喜雨》的教学令人耳目一新。教师先引导学生诵读杜甫诗句,感受“随风潜入夜”的意境,随后播放古琴曲《雨打芭蕉》,孩子们在音乐的浸润中闭目想象。当教师展示宋代青瓷雨纹碗的图片时,孩子们惊叹于器物上流淌的雨滴纹路与诗句的呼应。更有学生现场挥毫,将“润物细无声”化作水墨画卷。数学课上,“黄金分割”原理被巧妙融入剪纸艺术,教师展示达芬奇手稿与敦煌藻井图案后,孩子们用直尺与圆规设计出比例优美的剪纸作品,理性与感性在指尖碰撞出智慧的火花。</p><p class="ql-block"> 更难忘的是“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在“文明对话”主题课上,孩子们用双语讲述敦煌壁画与佛罗伦萨教堂的文化对话:六年级学生制作的数字故事中,飞天与天使在光影交错中相遇,背景音乐融合着古筝与管风琴。教师还带领学生比较《清明上河图》与《威尼斯商船图》,在跨文化比较中培育全球视野。这种“审美育人”不仅停留在艺术课程,而是渗透在学科交融的每个瞬间。科学课上观察蝴蝶翅膀的鳞片结构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自然之美;道德与法治课上讨论“美的心灵”时,学生分享着帮助盲人过马路的故事。正如校长所言:“审美教育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让每个孩子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和创造美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三、实践体悟:在共生共长中收获成长力量</p><p class="ql-block"> 参与"明事理·强体魄"主题周活动时,我深刻感受到教学研究的交流力度、日常频度和参与广度,不断创生教研模式,引导教研组关注日常教学研究,聚焦课堂,在多样化的教研中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在持续和深入中实现人的主动自觉发展,“320教研”“小教研组领衔式教研”“无痕教研”成为学校三类新的校本教研,形成互补格局,成为打造明强教研团队文化新的载体。明强人提高研究要求,夯实研究质量。提出教学研究深化的“三主”要求,明确研究方向,也提出课型推进“三化策略”,梯度提升教师队伍滚动发展。尤其在新的学年中提出了夯实教师教学的新基本功。把“巩固解读教材的新基本功”“深化教学过程设计的新基本功”“加强课堂教学实践的新基本功”“反思重建的新基本功”“创生作业设计的新基本功”作为“新基础教育”扎根阶段教师必须锤炼的新基本功。学校能够着眼差异,激励转化,放大教师发展的新成效</p><p class="ql-block"> 两周的学习让我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明强小学的“审美·超越”理念,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象化为可感知的课程、可触摸的实践、可参与的文化。当看到孩子们在“生命成长树”上贴上自己的成长印记时,我忽然明白: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这样的——它像春风化雨般滋养生命,让学生在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中,不断突破自我,走向更广阔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站在百年银杏树下,望着阳光透过枝叶洒在奔跑的孩子身上,我深深感受到:明强小学的每一寸土地都在生长教育,每一个瞬间都在孕育希望。这种将百年文脉与现代教育交融的智慧,正是我们新时代学子最珍贵的成长养分。未来,我愿将这份感悟化为实践的力量,让更多孩子能在这样的教育土壤中,书写属于他们的成长诗篇。</p><p class="ql-block"> 四、未来展望: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行</p><p class="ql-block"> 我们参与了AI辅助教育主题探讨会,其中有一节《AI协同绘本创作》课带给我们更深入的思考。本课学生需完成独属于自己的绘本封面插图,其中最后挑战性任务是:修改AI生成的插图。教学最后,我们发现学生差异变得更加明显了:有学生进行选择,“我喜欢这幅”“我觉得这幅更符合”;有学生与AI交流,更新生成插图,但始终不满意,当然也有满意的。有学生则急着下载插图然后插入自己的文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归纳自身故事,与AI对话,表达需求,做出选择,给出建议,进行辩证思考。总之,学生全然投入了学习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我认识到我们对AI协助写作等相关学习莫衷一是的缘由在于,我们忽视了AI进入教学后,我们对教学价值取向应当有另种维度的取向,对学生培养的目标应重新架构。</p><p class="ql-block"> 首先,AI背景下,学生应当成为一名高级裁判者。对于AI给出各种“答案”,学生应做出独属于自身的判定并做出说明。AI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开放、多元化的创作环境, 帮助学生突破传统的学习思维局限。例如, 在学生独立完成一幅作品的创作任务时, 学生面对AI工具提供多种"答案",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创作。甚至,在课堂上当不同的学生给AI发出了相同的“提示词”,它却呈现了完全不同的“答案”。因此,学生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深入探讨其本人情感与认知 styles,这就要求学生不仅仅只能说“yes or no”的判断着,而是需要进一步明晰“why and how”。</p><p class="ql-block"> 其次,AI背景下,学生应当成为一名务实领导者。应将AI作为和书籍等一样的学习伙伴,学生应当向AI做出精准的指令和切实可行的建议。在课堂三, 学生向AI发指令,提供参数完成创作任务, AI则作为协作伙伴的角色出现。这种模式下, 学生不仅作出选择, 还需要向AI提交精准的指令或建议, 并在此过程中进行问题导向式的思考与讨论。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可以扮演辅助者的角色, 但学生始终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参与者。</p><p class="ql-block"> 再次,AI背景下,学生应当成为一名独立思辨者。AI给出“答案”我们该照单全收,还是个性化取舍?如需取舍,学生又当如何进行取舍?AI生成的作品中包含多种“答案”,学生在选择创作方向时, 老师非常适时地向学生提出问题:AI作品合适吗?如何通过自己的认知方式和文化背景来优化作品. 这种独立的思维方式培养将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批判性分析能力提升。</p><p class="ql-block"> 在此后我们学习小组与明强小学的程老师进行了充分讨论,进一步强化我对“学习重构”这词认同感。我认识到AI走进教学是必然,这是一个具有创新价值且实践可行性的发展方向, 符合当前教育背景的需要,我们应当以自信的形态和理性的认知把握好AI带来的教育变革。</p><p class="ql-block"> 结语:教育是向美的朝圣之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明强小学的两周时间,我见证了教育应有模样:它是历史与现代的交响,是理性与感性的融合,是个体与群体的共生,更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当孩子们在农工场播下种子,在实验室点燃好奇,在舞台上绽放自信时,他们不仅在学习知识,更在经历着生命的启蒙。这种以“审美·超越”为指引的教育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从来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一场向美而行的朝圣之路。在这条路上,每个教育者都是点灯人,用智慧的光芒照亮孩子们探索世界的眼睛,用温暖的双手托起他们触摸星辰的梦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