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头古城,深港历史文化之根

魏方

<p class="ql-block">呢 称:魏方</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204238</p> <p class="ql-block">人们常以为深圳过去只是个不起眼的边陲小镇,却鲜有人知,南头古城才是深圳历史文化的根基所在。南头古城,又名新安故城,坐落于深圳市南山区南头天桥北侧,其历史可追溯近1700年,是粤港澳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被誉为“深港历史文化之根”,更有“粤东首府、港澳源头”之称。</p> <p class="ql-block">▽南头古城正门</p> <p class="ql-block">深圳的历史可追溯至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年)设立的“司盐都尉垒”,这是南山地区最早的城池记录。东晋咸和六年(331年),从南海郡中析出东官郡,其辖区涵盖今日的深圳、香港、澳门等广阔区域。如今的深圳市,古时的新安县,后改名为宝安县,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设立东官郡,下辖六县,首县为宝安,至今已有1700年的历史,这是深圳地区历史上最早的县级行政设置。郡、县治所同设于今日的南头古城,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深港地区恢复设县,取名“新安”。1914年,因与河南省新安县重名,复改用古县名“宝安”。1953年,宝安县政府迁至深圳墟。1979年3月,国务院批准将广东省宝安县改为深圳市。南头被誉为“深港历史文化之根”、“粤东首府、港澳源头”,是深圳城市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南门牌坊步入古城,一路前行,林木葱茏,空气清新,正前方一座巍峨的城楼映入眼帘。此为古城宁南门,明代遗构,是南头古城保存较为完好的一段。门墙上的楼宇虽较新,应为重建,但楼上“岭南重镇”四字分外醒目,彰显出古城昔日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宁南门(古城南门)</p> <p class="ql-block">南头(新安)古城南城门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据测量,该城城基是用黄泥砂土堆筑而成,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四周有濠沟环绕。城址范围东西最长距离为680米,南北最宽处为500米。现南北城墙尚存基址,南城门保存完好。南门底宽10米,高4米半,城楼虽已毁,但拱形城门上的一块长方形石块上用小篆阴刻“宁南”二字,依然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在宁南门外,我们见到了瓮城遗址,它是南头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公元331年。这片古遗迹包括城墙散水遗址、灶台遗址、排水沟遗迹、房屋遗址、城墙遗址等,是当时重要的防御设施,展现了高超的护城防御能力,是古城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古城墙遗址</p> <p class="ql-block">南头古城现存东、南、西、北四座城门,虽历经修缮,仍保留明清建筑风貌,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沧桑。四座城门矗立至今,尽管有过修缮,但明清的建筑韵味依旧,仿佛时刻在讲述着古城曾经的热闹与沧桑。</p> <p class="ql-block">▽奎门(古城东门)</p> <p class="ql-block">南头古城曾是海防要塞,城墙高大坚固,瞭望台、炮台等设施完备,守护一方安宁。作为海防要地,古城的城墙、瞭望台、炮台等一应俱全,凭借坚固之势,在往昔守护着沿海的安稳太平。</p> <p class="ql-block">南头古城内现存有1处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头古城垣)、5处深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东莞会馆、信国公文氏祠、育婴堂、解放内伶仃岛纪念碑、南头村碉堡)、10处保护建筑和34处历史建筑(新安县衙、新安监狱、海防公署、关帝庙、报德祠、鸦片烟馆、接官厅、聚秀楼、义利押当铺、陶米公钱庄、城隍庙、观音阁井、显宁街井、品芳井)等。</p> <p class="ql-block">▽南头古城门楼</p> <p class="ql-block">走进城门,一条狭窄却笔直的青砖古道映入眼帘,两边既有充满底蕴的年代建筑,又有颇具时尚的现代元素。古城城内辟建九条街道,故得俗名“九街”。中山南街是“九街”之一,也是古城内直通古城南门的一条南北向大街,南起南门北抵中山东、西街,正对广州府新安县衙遗址。街两侧有多处民居和深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东莞会馆、海防公署遗址。</p> <p class="ql-block">南头古城有着独特的街巷布局,街巷如棋盘线一般,把古城里的古建筑巧妙串联,展现出独特且规整的空间格局,别具韵味。匆匆过客,悠悠游客,时空变换着人间烟火,浮世沧桑,尽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兴明北街</p> <p class="ql-block">南头古城古建筑涵盖了民居、祠堂、庙宇、会馆等多种类型,风格各异,尽显岭南传统建筑魅力。这里的古建筑丰富多样,民居的烟火气、祠堂的庄重等,不同风格交织,绽放出岭南建筑独有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南头关帝庙位于新安故城南门外东侧。创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为参将张万纪所建。据嘉庆《新安县志》记载:“关帝庙……一在南门外教场演武厅之左,万历四十年参将张万纪建。”原存建筑物为三开间二进深带敞蓬结构,包括前殿、敞蓬、后殿,后殿已毁,面宽13米,进深25.3米。民国时曾作为“宝安县议会”,1997年重修。</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东莞会馆又称“宝安公所”,位于南头古城中山南街81号,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重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1996年南山区政府出资进行了整修。1984年9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坐西朝东,面阔三开间,进深两进,通面阔12.13米,建筑面积53平方米。灰塑屋脊,琉璃瓦面,雕刻有鸟兽花卉。同治年间梁金鳌手书石门楷书馆名,是深圳市唯一保存的会馆建筑,内仍保存有修建“宝安公所”时立的4块石碑。</p> <p class="ql-block">▽东莞会馆</p> <p class="ql-block">新安县衙是南头古城内的一处古建筑,始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由东莞知县董裕卜基、新安知县吴大训营建,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期间历代几经圮修。辖地包括今深圳市及香港区域。新安县衙在历史上曾是鸦片战争期间的重要军事指挥中心,在近代史上地位显著。新安县衙经现代多次重修,已简化复原为如今小而精的二进一天井双廊格局。县衙建筑的主体采用了传统的中国式风格,屋檐下的斗拱和花格,以及屋顶上的飞檐翘角,都体现了浓厚的岭南特色。在复建和保护过程中,遵循了“修旧如旧”的原则,屋顶上的彩色神兽装饰、精致木雕和砖雕等,都是对历史真实的再现,生动展现了古时县衙的威严。</p> <p class="ql-block">▽新安县衙</p> <p class="ql-block">走出“县衙”,继续前行,前面便是“看图说话——历史地图中的深圳”和“深港历史源头”展馆,这里用地图和文字图片及影像等资料向游客详细地介绍了深圳的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南山展馆</p> <p class="ql-block">▽深港历史源头展</p> <p class="ql-block">信国公文氏祠,位于南头古城中山东路15号,是清嘉庆年间为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修建的一座祠堂。“信国公”是文天祥的封号,信国公文氏祠至今保存完好,是南头古城中保存最为完整并规模最大的古建筑,为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信国公文氏祠</p> <p class="ql-block">怀着对英雄的缅怀与敬仰,我们又来到了报德祠,南头古城先贤孝廉文化展馆。报德祠堂是为了纪念清康熙年间,广东巡抚王来仁和两广总督周有德而建。祭祀英雄豪杰,寄托着人们对忠义的尊崇,承载浓厚的民俗文化内涵。报德祠承载着人们对英雄的敬意,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祭祀活动背后满是对忠义品德的崇尚之情。</p> <p class="ql-block">▽报德祠</p> <p class="ql-block">南头古城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深圳文化的一张名片,传承着岭南的记忆,吸引着八方来客。漫步在古城街头,曾经破败的古城小巷如今焕然一新。街边巷道,熙熙攘攘,众多游客市民到访打卡拍照;街道旁侧,鳞次栉比的茶楼、庭院、艺术展馆、文创工坊引人驻足观赏,为古城平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南头古城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文字:魏方</p><p class="ql-block">摄影:魏方</p><p class="ql-block">地点:深圳市南头古城</p><p class="ql-block">时间:2025.05.0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