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中,宝玉冒雨看望病中黛玉,回来时黛玉送玻璃绣球灯,宝玉道:“我也有这么一个,怕他们失脚滑倒了打破了,所以没点。”黛玉道:“跌了灯值钱,跌了人值钱?你又穿不惯木屐子。那灯笼命他们前头照着……就失了手也有限,怎么忽然又变出这‘剖腹藏珠’的脾气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以上材料中宝玉和黛玉之间关于“灯”和“人”的讨论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p> <p class="ql-block">1. 材料层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出处及情节:这段材料来源于经典名著《红楼梦》的第四十五回。情节围绕宝玉冒雨探望生病的黛玉后,黛玉送他玻璃绣球灯,两人由此展开对话。宝玉担心仆人滑倒打破灯所以没点灯,黛玉则认为人比灯更重要,批评宝玉“剖腹藏珠”(意为为物伤身,轻重倒置)。</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象征意义:这里的“灯”可以象征身外之物、物质利益、次要的事物等;“人”则可象征生命、人的价值、尊严、感受等核心要素。</p> <p class="ql-block">2、 立意方面:</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价值排序:人贵于物</p><p class="ql-block"> 承袭黛玉视角,强调人(生命、尊严、理想等)是核心价值,物质利益等“身外之物”应服务于人的需求,而非凌驾于人之上。如现实中,不能让财富追求侵蚀生命健康,需坚守“人”的主体地位。</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动态平衡:物人共协</p><p class="ql-block"> 跳出非此即彼的单一视角,探讨“物”与“人”的辩证统一。例如,合理利用物质条件(如科技、资源)推动人的发展,同时以人的价值导向规范物质追求,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参考标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轻灯盏微利,重人之贵尊》</p><p class="ql-block">2. 《舍灯烛末节,守人之根本》</p><p class="ql-block">3. 《弃灯物之轻,持人本之重》</p><p class="ql-block">4. 《莫让物欲遮望眼,且守生命真价值》</p><p class="ql-block">5. 《权衡利弊,坚守人本》</p><p class="ql-block">6. 《别做“剖腹藏珠”人,分清轻重悟人生》</p> <p class="ql-block"> 《贵乎人心,轻彼物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诗经》云:“人而为人,贵有其魂。”当宝玉因“怕灯破”而舍人本,黛玉的诘问如晨钟暮鼓,叩击着世人对价值排序的思索:人之尊严、生命之重、精神之贵,永远凌驾于物质利益之上。唯有以“人贵于物”为精神锚点,方能在物欲横流中,守住生命的崇高与皎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以人贵为魂,超越物质枷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真正的智者,总能在物质诱惑前,守住人的精神标高。战国时期,庄子垂钓濮水,楚王遣大夫请其为相,他却持竿不顾:“吾宁曳尾于涂中,不为有国者所羁。”在相位的富贵与自由的灵魂之间,他选择做一棵在清风中独立摇曳的树,因为他深知:人的精神尊严,远胜权力的浮华。这让我想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挂印而去时,他舍弃的是督邮的威权,守住的是“采菊东篱下”的人格独立。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真正的自由存在于对物质的超越之中。”当我们将人的价值置于物质之上,便能如庄子、陶潜般,挣脱物欲的枷锁,让生命在精神的天空展翅翱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置物为器用,守人为本真。</p><p class="ql-block"> 物质工具的价值,唯有以“人贵”为归依,方能彰显意义。“燃灯校长”张桂梅扎根丽江山区40余年,用布满膏药的双手托起2000多名女孩的求学梦。有人劝她接受商业赞助改善条件,她却坚持“不拿学生的未来换钱”——在她眼中,金钱能买来桌椅,却买不来改变命运的信念;能堆砌校舍,却堆不起精神的脊梁。这让我想起北宋名臣苏轼任杭州知州时,用财政结余疏浚西湖,既筑成“苏堤”利民,又留下“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人文景致。他以物质之“器”,成民生之“贵”,恰如《考工记》所言:“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当物质成为服务于人的工具,而非衡量人的尺度,方能真正实现“物为人用,人不为物役”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 舍物欲之轻,守人贵之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物与人的抉择中,舍物欲之轻,是对生命重量的敬畏。东汉廉吏杨震拒受十斤黄金,面对“暮夜无知者”的劝说,他正色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他舍弃的是黄金的闪耀,守住的是“四知”之下的磊落人格。无独有偶,抗战时期,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因为他明白:一个知识分子的骨气,比维持生命的食物更重要。这些穿越时空的选择,如同一座座精神丰碑,昭示着“人贵于物”的永恒真理。反观某些贪官,为百万赃款铤而走险,最终沦为阶下囚;某些网红,为流量造假炫富,最终失去公众信任——他们如同《红楼梦》中的“剖腹藏珠”者,为“灯盏”之微利,赔上“人身”之根本,终究在物欲的泥沼里,弄丢了作为人的高贵底色。</p> <p class="ql-block"> 泰戈尔说:“鸟翼系上黄金,就再也不能飞翔。”当我们将物质看得太重,生命便失去了轻盈与自由。愿我们都能以黛玉之明辨,在“灯”与“人”的权衡中,轻拂物欲的尘埃,重铸人的价值天平:让生命成为衡量一切的尺度,让物质成为滋养灵魂的养分,如此,方能在天地间,做一个俯仰无愧、精神璀璨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