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分享 <p class="ql-block">儿童情绪处理方法与建议</p><p class="ql-block">孩子有情绪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他们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父母懂得引导,小孩子才能更快成长得坚定、勇敢和乐观。</p><p class="ql-block">脾气大典型表现:稍微不顺心就大哭大闹、大吵大叫,甚至摔东西、撒泼打滚,而且很难平息,有时候还会持续很长时间,很难劝阻。成因:如果可以排除先天神经类型的原因,孩子的大脾气往往是伴随着自我意识发展而来的。对于那些语言能力还比较局限的孩子来说,脾气一般起因于有了需求主张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当养护者无法及时满足这种需要甚至无视这种需要时,小脾气便被引爆了。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的孩子来说,脾气则可能起因于惊恐、孤独或不被赞赏的负面情绪。对策建议:1. 父母首先要意识到发脾气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千万不要把孩子容易发脾气视为家庭教育的失败。而且根据美国亲子沟通专家帕蒂的提法,发脾气其实是孩子的心理康复机制之一,借助这个过程,孩子将发泄掉许多不良情绪,比如沮丧和无助感。所以不要轻易用强制的办法终止这一过程。2. 没有无缘无故的脾气,当孩子发脾气时,家长还应学会查找脾气背后的原因。比如,是否忽略了孩子的某项需求?是否自己处理冲突的方式让孩子产生了不公平感?孩子是否遇到了什么学习障碍?如此等等。这类追问更容易帮自己对症下药,而孩子也将从父母善解人意的处理方式中学会设身处地,得到成长。3. 学会接纳孩子的脾气固然重要,但如果还没有足够的耐心处理孩子的脾气,就不要硬撑着。可以让其他家人帮着留心脾气风暴中的孩子的安全,自己到另一个房间冷静一下,离开之前可以跟孩子解释一下,比如“妈妈感到自己的脑袋都快爆炸了,看来妈妈需要冷静一下”之类的,但千万不要说些“再哭就不喜欢你了”、“哭够了再来找我”之类的话。我们可以让孩子看到自己耐性的极限,但不能否定孩子的情绪,给孩子的痛苦雪上加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爱打人典型表现: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动辄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甚至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上去就打人。成因:孩子出现打人行为,原因多种多样,但主要有如下几种:1. 交往技能不发展,遇到问题时不懂得艺术地解决问题,便简单地采取了打人的策略。特别是在多次动手打人都能达到预期效果后,就更容易认为“打人”是他左右这个世界的有力武器,自然就会频繁借助它的威力了。2. 安全感不巩固,遇到非常态的环境,就容易紧张,进而通过打人来先发制人、自我保护。3. 教养方式不当。如果养护者在教育过程经常采取暴力方式,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消极影响。一来孩子可能会习得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二来受到责打的孩子可能把不良情绪发泄在其他人身上。对策建议: 1. 适时进行交往技能的教育,引导他通过非暴力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并及时鼓励孩子的正确行为。2. 培养孩子的安全感,鉴于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需要专门撰文论述,不拟在这里展开。3. 利用孩子善于模仿的心理特点,给他讲一些正面的故事,为他树立一个榜样原型供他模仿。同时停止打骂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交往圈子最好有个控制,少让他和一些爱动手的孩子来往。4. 对于已经具有一定语言能力的的孩子,可以诱导他说出打人的原因,对症下药,及时处理,逐个“击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好胜心强典型表现: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凡事都要争第一,达不到目的就灰心丧气甚至耍小性子。成因:孩子在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会逐渐喜欢在有意无意的横向比较中确认自己的本事和价值,这就是竞争意识的来源。所以,“好胜心”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说,应该说是一种本能,未必具有道德层面的意义。当然,孩子喜欢争强好胜,还可能是因为家长不经意间给了他们这样的暗示,即孩子表现好了就高兴,表现不好了就不高兴,以成败论犒赏。久而久之,就让孩子形成了一定错觉:爸爸妈妈只喜欢强胜的我,如果输给了别人,他们就可能不喜欢我了。于是便出现了为了讨爸爸妈妈欢心而好胜的行为。对策建议:1. 认识到好胜行为在某个年龄阶段的合理性,在坦然接受的同时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孩子的好胜心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2. 日常生活中跟孩子互动时,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反应,不要过分在意他们的输赢,否则就可能“逼”出一个好胜的孩子。3.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过分好胜的习惯,正确的做法并不是禁止孩子竞争,而是让孩子明白失败了并不是一无是处。比如,孩子和别人玩“扳手劲”失败了,您可以这样安慰他,“虽然你的手劲不如XX大,但跳的比他高啊!”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不可能事事都比别人做得好,只要自己努力了,不论成败,自己都是父母最爱的那个小孩。4. 日常生活中,父母还可以有意创造一些教育契机,比如,在跟孩子比赛时故意输掉,然后学着孩子的样子生气地罢工并说些“输了,不玩了,真没劲”的话。如果孩子反过来恳求继续玩,则在继续玩的时候赢她,观察她输了之后的反应。如果她输了就像平时一样不开心甚至罢工,就引导孩子反思刚才自己输了罢工时她作为赢家的所思所想,并借机给她讲胜败乃兵家常事的道理。如果孩子输了能够做到继续努力,就借机表扬她“输得气”的勇气。然后,家长在接下来的游戏中故意让她赢,进一步引导她体验“输了并不可怕,只要不放弃努力,就可能成功”的道理。孩子在同伴交往或阅读绘本、观看碟片的过程中也可以随机渗入相应的教育。久而久之,孩子就渐渐明白了最重要的是游戏或交往本身的快乐,而非谁强谁弱这个结果。5. 必要时,家长甚至可以淡化对孩子成功成绩的反应,强化对其“输得起”之行为的肯定,当然,这要把握一个度,不要矫枉过正,否则,孩子果真一点竞争意识都没有了,也未必是件好事。</p> <p class="ql-block">胆小典型表现:对外界刺激异常敏感,怕这怕那;公众场合不敢放开自己。成因: 孩子胆小主要有如下几种原因:1. 家长平时对孩子呵护的太紧,动辄提醒孩子这里危险、那里不能动,致使孩子感觉周围充满了“险情”;2. 家长喜欢用吓唬的方式教育孩子,使得孩子缺乏安全感;3. 孩子有过受惊吓的体验;4. 孩子生为抑郁质的气质类型,比较容易羞怯。对策建议: 在帮助孩子克服胆小性格的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对症下药:1. 教养孩子时适度放手,不过分保护孩子,但给他们提供相对安全的活动空间,避免经常对着孩子提醒这样那样的危险或者让孩子遭遇这样那样的危险。2. 避免用吓唬的方式教育孩子,以免剥蚀孩子的安全感。3. 如果孩子不慎受了惊吓,注意帮孩子“脱敏”,比如,如果孩子滑滑梯时不慎摔了下来,就想办法让孩子体验到只要防护得当,其实滑滑梯并不是那样容易发生意外。4. 如果孩子生而“胆小”,则孩子就要对孩子的行为多一份宽容,不急于改变孩子,以免给孩子更大的压力。需要注意的是,任何时候,都不要当面说些孩子“你怎么这么胆小”、“我们家孩子胆子太小了”之类的话,以免孩子受到消极心理暗示。</p> <p class="ql-block">不爱“打招呼”典型表现:遇到亲戚邻居,家长让孩子打招呼时,孩子不配合,甚至逗她也不从。成因: 如果排除了心绪不佳、叛逆、不喜欢当事人等原因,孩子不喜欢跟别人打招呼,可能有如下几种可能:1. 孩子性格内向,羞于叫人;2. 孩子平时的生活圈子比较封闭,很少跟别人发生交往,遇到陌生人容易紧张;3. 父母事先忽视了礼貌教育,遇到熟人又拉着宝宝“仓促上阵”,宝宝不知道遇到熟人应该问好的道理,选择了本能的排斥。对策建议:1. 如果孩子拒绝叫人是性格使然,家长就不要强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只要孩子在以他惯常的友好方式做出反应,家长就不必介意,性格不是一天能改变的,我们应该给孩子时间。2. 平时多给孩子提供交往机会,消除见到陌生人就紧张的心理;3. 家长平时注重言传身教,学前期的宝宝虽然尚难听懂大道理、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特别强,而且容易在家长的影响下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基于他们的这个年龄特点,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好礼貌待人的言行示范,久而久之,孩子便会“偷学”了去。4. 孩子拒绝叫人时,千万不要当众批评孩子,那样容易让孩子把打招呼跟不愉快的情感体验联系起来,进而产生对这种礼貌言行的消极态度,今后遇到这种情况,更加容易逆反!比较妥善的做法是化尴尬为教育契机。比如,当孩子拒绝跟阿姨打招呼时,面对等待回应的阿姨,家长可以先“替”孩子跟阿姨打招呼。一般而言,听到家长替孩子说的“阿姨好”,阿姨就反过来跟孩子回招呼,在这个互动过程中,被阿姨招呼的孩子不仅可以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还可以从家长那里学习到如何跟别人打招呼,甚至“反思”自己的不足。</p> 植物日记 书法展 光荣榜 下周食谱 温馨提示 <p class="ql-block">温馨提示:</p><p class="ql-block">1.继续坚持每天亲子阅读</p><p class="ql-block">2.认真清洗孩子的水杯,并进行高温消毒,开学带回。</p><p class="ql-block">3.关注孩子身体、心理健康,如孩子有身体、学习或心理等方面的特殊需求,及时与学校各科老师沟通交流,加强家校协作。</p><p class="ql-block">4.切记暴饮暴食,这样不但对身体有害,还容易生病。特别是天气逐渐转冷,减少生冷食物的摄入。</p><p class="ql-block">5.关注孩子的指甲长短,长的一定要剪一剪。</p><p class="ql-block">为了您和家人及他人的健康,望您积极配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