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东第一路”上故事多

天高云淡

<p class="ql-block">  杨树浦路,临近黄浦江畔并与黄浦江走向一致,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规划辟筑,始筑于1869年,因通向杨树浦,因而命名为杨树浦路,是杨浦区第一条近代意义上的城市道路,故被称为“沪东第一路”。19世纪80年代,租界当局又将该路向东延筑至刚狄路(今黎平路),从而形成现今的格局,全长5.7公里。杨树浦路的辟筑,为外商大举抢占黄浦江滨江岸线开辟工业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今天的杨浦滨江“生活秀带”,就是在这百年“工业锈带”上打造的,赶快去走一走、看一看吧。</p> <p class="ql-block">  杨树浦路西接东大名路。1864年,租界当局在虹口境内最先开筑熙华德路(今长治路)和百老汇路(今大名路),1877年以虹口港桥为界,桥东百老汇路改称东百老汇路,1943年以河北省大名县改今名。而杨树浦路,事实上就是在百老汇路基础上于1869年向东延伸的结果,一年后筑至杨树浦西岸并以该河道冠名,以至杨浦区以前亦叫杨树浦区。</p> <p class="ql-block">  杨树浦路的起点,在今虹口区境内、1913年始筑的倍开尔路(今惠民路)口。贴临惠民路的杨树浦路61号百空间永兴仓库,是一座具有近百年历史的巴洛克式风格建筑,由康益洋行投资兴建,先于1929年在今惠民路36号建四层钢筋混凝土仓库一座,后于1935年以衔接方式在其南沿杨树浦路建六层钢筋混凝土仓库一座,原名汇山堆栈,后改名永兴仓库,曾经被誉为“远东第一库”,是民国时期上海仓储业中的佼佼者。主楼采用无梁楼盖结构体系,局部梁柱结构,副楼为梁柱结构体系,展现了工业建筑的特点,现为虹口区文物保护点。今归属百联集团旗下,在改造过程中精心保留了有“远东第一梯”之称的可运送卡车类重物的8吨载重货运电梯、400多根六边形梅花柱及独特的无梁楼盖等历史元素,同时巧妙融入现代设计和“光”元素,赋予老建筑新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杨树浦路147~155号百空间马登仓库,1930年竣工使用,是早期的现代主义风格工业建筑,原为英商茂泰洋行仓库,因洋行当年聘请英籍建筑师马登设计,故名。1963年收归国有,成为上海商业储运公司提篮桥仓库。仓库位于虹口、杨浦交界地带,因临近公平路码头和其他几个相邻的码头,所以早年间仓库的场地租用和经营红火。1990年代随着公平路码头等的停运,仓库作用淡化,21世纪以后改为别的商业用途,由银行等租用经营,建筑则被原样保留下来,现为虹口区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马登仓库,兼具老建筑韵味和新时代气息,不仅保留了历史细节,还融入了现代创意文化元素。</p> <p class="ql-block">  杨树浦路197~213号住宅,是一排壮观的西式联排别墅,具有英国安妮女王时期建筑风格特征。外墙主立面设连续的清水红砖券式外廊,采用弧形券和半圆形券,局部采用简化的古典式清水红砖柱,背面为青砖清水墙,红砖清水腰线,屋顶为机制平瓦二坡水屋面,建筑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此为当年英商电车公司的高级员工宿舍,这家电气公司在杨树浦一带有维修工厂,还有一条电车线路就行驶在杨树浦路上。</p> <p class="ql-block">  杨树浦路与平凉路,形成Y形交叉,并与大连路围合成一块三角地。平凉路也是一条老路了,筑于1902年,西段以印尼雅加达旧名命名巴特维亚路,东段以印度地名命名麦特拉司路(另作马德拉斯路),1915年全路以甘肃平凉改今名。平凉路西首北侧的平凉路25号,是中国近代民族机器制造业先驱严裕棠父子的旧宅,1920年竣工。中西合璧风格,整体为西式建筑,呈U形布置,砖木结构,坡屋顶设老虎窗,清水青砖外墙,U形围合立面有木构传统中式卷棚回廊和雕刻丰富的梁栿,2015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不过,本地块已动迁、门被封,想一睹其原貌可走隔壁未封的西邨小区南门到其背面。</p> <p class="ql-block">  杨树浦路288号建发国际大厦(写字楼),楼南是秦皇岛路32号东码头园区,秦皇岛路游船码头就在这里,同时也是黄浦码头旧址。黄浦码头始建于1908~1910年,由日本南满洲铁道会社购地并委托日本邮船会社建造码头仓库,主要用于装卸北洋杂货、煤炭和欧洲货物。1913年,码头被改建为方木造的固定码头,后方建有11座仓库,可容纳1.7万吨杂货和4万吨煤炭。1919~1920年,黄浦码头成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重要出发地,约1600名中国青年从这里启程赴法,其中包括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蔡和森等,成为这些革命先驱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抗日战争时期,黄浦码头成为日军登陆上海的重要跳板,仓库被用作军品存储。作为轮渡,航线始于1931年,先为浦东其昌栈码头至浦西威赛公码头的航线,1946年航线的浦西码头移至秦皇岛路,故定名其秦线。如今,黄浦码头旧址被改造为滨水公共空间,设有以“红色启航”为主题的杨树浦驿站,作为展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历史的重要场所,也是杨浦滨江红色旅游线路的重要打卡点,并为杨浦区文物保护单位。码头现存4座库房,其中1、2号仓库为无梁楼盖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3、4号仓库为砖木结构,均是典型的近现代工业遗产建筑。</p> <p class="ql-block">  杨树浦地铁站2号口出来,是在建中的隆众产业园,这是杨树浦路408号原上海天章记录纸厂,即1882年李鸿章批准筹建的上海机器造纸局旧址,杨浦区文物保护点。纸厂在1884年正式投产,然而好景不长,由于洋纸的倾销让纸厂陷入连年亏损的困境。1892年纸厂易主,更名为伦章机器造纸局,但命运似乎并未改变,直到1909年纸厂停产。1915年刘柏森接手租赁,改名宝源造纸厂;1920年他又购得华章造纸厂,定名宝源纸厂东厂,杨树浦路厂即为宝源纸厂西厂;1925年该厂进行改组,成立天章造纸股份有限公司,故易名为天章纸厂西厂;1939年纸厂被迫与日商合作,改组为天章长记纸厂西厂;1945年国民政府经济部接收纸厂,并改名为经济部第六造纸厂;1947纸厂被原主赎回,又恢复了天章西厂的名字。解放后的纸厂迎来新的转机,1955年批准公私合营,1966年转为国营;1981年为了发展记录加工纸生产,天章纸厂与上海记录纸厂合并,次年元旦起正式更名为上海天章记录纸厂。作为中国第一家和最大的生产仪表记录纸、电子打印纸的厂家,它的故事就像一本厚重的史书,记录着时代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  杨树浦路468号原上海第二十棉纺织厂,其前身是创办于1895年的德商瑞记纱厂。1918年,英商安利洋行接管经营,更名为东方纱厂。1928年被民族资本家荣宗敬和荣德生创办的申新纺织收购,易名为申新七厂。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为上海第一丝织厂,是当时全国生产真丝和人造丝的龙头企业。到2002、2003年,上海的纺织系统产业改造升级,整个厂区并入了上海船厂范围内。黄浦江边,一栋1920年建造、拥有百年历史的简洁红墙立面老建筑(毛麻厂仓库),是杨树浦路上现存面积最大的无梁楼盖结构仓库,凸显了上世纪20年代的技术特征和工业特色,也是上海民族工业历史的见证者,在黄浦江边目睹了无数风起云涌。毛麻厂仓库今为文化展示空间,是杨浦区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大连路,原名大连湾路,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修筑于1906年,1943年汪精卫政权接收租界时将其改名为大连路。杨树浦路大连路口的东北角今已成为建筑工地,红砖围墙后隐约可见一栋体型颇大的四方形保留老房子。1908年,附近建八墚砖木结构里弄房屋,此地始有八埭头之称。1912年后,周边许多道路和里弄相继建成,百货、南货、鞋帽、绸布、贳器、五金、杂货等商店以及当铺、肉摊、茶馆、豆腐店、糟坊、菜场等先后开设,八埭头一带发展到抗日战争前夕,已形成人烟稠密、主要道路两侧商店毗接的闹市。八埭头是区内一处以旧式里弄房为主的居住区,曾以平凉菜场为中心形成区内一处主要的商业网点,有银行、邮局、书店、电影院、个体户小商场、农副产品贸易市场。目前,东侧的杨树浦路633号八埭头滨江园,已然崛起多幢高层建筑。</p> <p class="ql-block">  按照获悉的规划,大连路、杨树浦路、通北路、辽源西路围成的南北条形区域,将建设生态居住区、主题商业区、创意商业街、集休闲饮食娱乐于一体的商贸广场、国际社区、国内和国际总部基地等多功能业态。这一片是上海市旧城改造的重中之重,目标为“提升功能、畅享交通、集聚商务、塑造地标、注重生态、引领生活”的一核(大连路绿地与国际总部大厦核心区域)、三轴(大连路主轴线+公园街绿轴+长阳路轴线)、两片区(国际总部研发区+创意产业区及其配套服务区)。大连路是虹口、杨浦两区的交界,这一区域必将成为杨浦区的时髦门面。(注:下照分别为总平面图、景观节点分布图和日、夜景效果图)</p> <p class="ql-block">  杨树浦路658号中交滨江广场,不久前刚刚揭开面纱,但尚未开放。在这片土地上,19万方的商办综合体,集超甲级写字楼、商业、历史保护建筑、国际社活中心等多种业态于一身,拔地而起的约160米高A座、100米高B座双子塔楼(写字楼)将重塑上海的城市天际线,商业则被定位为“滨江会客厅”。此地实为杨树浦路640号瑞镕船厂旧址,是上海修船造船业百年发展变迁的见证。最早是1896年开办的英商老公茂纱厂,1925年被位于平凉路2767弄、1921年创办的日商公大纱厂收购。1900年德商瑞记洋行在此开办瑞镕船厂,专造浅水船、拖船、驳船和游览船。1912年瑞镕船厂兼并了万隆铁工厂二厂,1918年成为英资船厂,1936年同祥生船厂、耶松船厂及和丰船坞、董家渡船坞等合并为英联船厂,成为当时中国拥有最多船坞的船厂,垄断了上海的修造船工业。解放后的1954年军管,英联船厂并入前身为招商局机器造船厂的上海船舶修造厂,船舶修造厂在1985年改名为上海船厂,浦西分厂成为上海船厂修船分厂。2005年和2014年,上海船厂先后从浦东陆家嘴和浦西杨浦滨江搬迁至崇明岛,在杨浦滨江留下了老公茂纱厂、瑞镕船厂的办公楼和原变电站机房、船厂大型储油罐、两个巨大的船坞等不少工业遗迹,2015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  走到中交滨江广场东南面,可以看到中交集团上海总部基地、“字节跳动”旗下的抖音集团上海滨江中心两个工程项目在紧张施工中。临黄浦江,两个巨大的船坞也在工地范围内,其中以“安家”在1号船坞的长江口二号古船(一艘清同治年间的贸易商船)为核心,据悉将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和最好水平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古船与考古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北馆)及全球一流的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抖音中心未建好,江边喝咖啡的“海上之音·抖音城市文化会客厅”倒开始营业了,一旁还有一家好气咖啡店和驿站。</p> <p class="ql-block">  接着,就是杨树浦路830号杨树浦水厂。1875年,英商立德洋行在此建成一座小型自来水厂,然而由于经营不善,该水厂于1881年被英商上海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收购,扩建后于1883年正式开始供水,标志着中国第一座现代化自来水厂诞生。水厂的建筑采用古典哥特城堡式风格,具有鲜明的欧洲建筑特色,在历次扩建和改造中,其建筑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始终得以保持,1989年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转到杨树浦路上,杨树浦水厂已变身上海自来水科技馆,共有三层展示空间,设“水之源”、“水之境”、“水之梦”三个篇章。水厂与展馆融合,虚实互现,串联了上海供水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交织了视觉、听觉和光影等展示媒体,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和可观赏性;所展示的上海150年供水史,既是上海城市建设发展的缩影,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民造福的生动体现。</p> <p class="ql-block">  这里,不能遗漏了杨树浦路670号原上海第五毛纺织厂,英商怡和纱厂旧址。因为在2004年,杨树浦路670号划入了上海市自来水市北有限公司,后隶属于上海城投水务集团,与杨树浦水厂已经浑为一体。西部原纱厂位置,2021年结合杨浦滨江整体功能提升启动了修缮工程,目前仍被临时隔断拦着。工程内容包括对六幢历史建筑(1999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功能更新,含厂房、废纺车间、空压站、仓库和英国老板住宅。怡和纱厂是1896年外商在沪开设的第一家纱厂,当人们漫步于此,仿佛仍能听到大工业时代织布机隆隆的轰鸣声。1950年1月11日,怡和纱厂遭到国民党飞机轰炸,部分厂房被炸毁而停产一年,1953年工厂陷入困境。1954 年国家将纱厂收购,更名为公私合营上海裕华棉毛麻纺织厂,1966 年再更名为国营上海第五毛纺织厂。1990年代企业调整停产,2003年毛纺厂企业注销,最后地皮被划入自来水公司。清水红砖外立面是近代工业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怡和纱厂的清水红砖墙正是上海近代早期建筑维多利亚风格的体现,因而此次修缮肯定会忠实地复原老建筑的外观效果,彰显近代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风格。从总平面图看,滨江部分将建设拾光绿地、悠乐花园、生态湿地和文化水岸。</p> <p class="ql-block">  杨树浦路713号的民国花园住宅,今为平凉路派出所。2015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双坡屋顶红砖墙,立面有连续券和壁柱,看上去觉得特别温柔,像奶油小生一般。其东侧则是1914年建成的杨树浦路741弄新康里,该弄为真正的工人之家,曾经烟火气很浓,与之形成鲜明对照。新康里已经动迁,原址现有几幢空关的石库门房子,应该是保留修缮过或者复建的。</p> <p class="ql-block">  杨树浦路1001弄上水小区,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外籍职员住宅旧址。此地杨树浦路西北的龙江路50~66号,还有一排原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杨树浦水厂外籍职员公寓(1929年设计),2015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  杨树浦路1062号滨江国际广场,集办公、文化休闲和商业配套为一体,其前身为杨树浦路1056号杨树浦纱厂旧址。20世纪初华商在此办绞花局,1915年被英商收购改名杨树浦纱厂,1921年归属怡和纱厂股份有限公司,为区别于1896年所建的怡和纱厂,它被称为“新怡和”。1954年由华东纺织管理局接管后定名为上海裕华棉毛麻纺织厂,1964年改名为上海毛条厂,1966年又改为上海第一毛条厂。现存原大班住宅,系英式建筑,建于1918年。建筑整体造型精美,装饰、线脚细致,室内彩色玻璃、壁炉、门窗、楼梯等细部较多且保存完好,是杨浦区文物保护点,今作为“怡和1915”咖啡厅。洋房东面在2009年工程开工时,原有建筑拆除后形成了一片低洼湿地,因此以“水”为主题,依据地势条件及排水方向设置了雨水花园和生态湿地。</p> <p class="ql-block">  滨江国际广场实质上是东方渔人码头二期,其东侧的杨树浦路1088号东方渔人码头则为一期,主体建筑以一座形似“卧鱼”的商业综合体和一座形似“跃鱼”的商业办公综合体组成,成为杨浦滨江一道亮丽风景。说起它的历史,要追溯到民国时的1935年元旦,国民政府实业部在周家嘴岛(今复兴岛)举行鱼市场开工典礼,翌年这个全国规模最大的鱼市场又举行了揭幕典礼。1937年八·一三抗战爆发,鱼市场被日本海军占用,部分建筑毁于炮火,鱼市场停业。1938年,日军伙同伪官商,在杨树浦路齐物浦路(今江浦路)处的空地新建上海鱼市场,由新成立的华中水产株式会社管辖。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派人接管了鱼市场;解放后的1949年,上海市军管会接收了鱼市场;1953年,改称上海水产市场。1988年一座棕色四层大楼在江浦路水产市场所在地竣工落成,1990年改名为上海市水产供销公司第一分公司。2007年,东方渔人码头一期工程开工建设,经历60多年沧海变迁的鱼市场落幕。取而代之的“东方渔人码头”,是以高水准的“海洋文化”和“渔文化”为主题,融合人文历史、浦江美景、亲水绿地,集海洋文化博览、世界海鲜特色餐饮、国际旅游服务、高级商务办公等功能于一体,成为市民、游客、企业积极参与的全天候、不夜城式国际滨水公共活动中心。</p> <p class="ql-block">  2019年又在一期东侧启动建设东方渔人码头三期,即杨树浦路1198号山金金融广场,2021年完工,以开发者“山东黄金”命名,融汇甲级办公、独栋办公、下沉式商业广场等于一体,采用全玻璃幕墙演绎现代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  丹东路渡口。该渡初设于清代,初驶航线为浦东贾家桥至浦西兰州路港口。1904年,浦东渡口迁至民生路;1945年,浦西码头移至安东路;1965年起,因安东路改名丹东路,民安线遂改为民丹线。1980年代,丹东路汽车轮渡站曾为杨浦轮渡的一大亮点(2006年停航)。东侧的柏凡酒店|朗朗音乐世界,以世界顶级钢琴大师朗朗挂名,一个融合了音乐艺术与生活美学的梦幻天堂。而一旁的杨树浦港口,由残垣和船栓构成并写着“兰州路1号”的景物,是要告诉我们关于渡口的一个久远故事吗?此地的确也是眺望杨浦大桥的极佳位置。</p> <p class="ql-block">  1902年,日商三井洋行收购国人黄佐卿创办的裕晋纱厂,更名为上海纺织株式会社。同年,在工厂附近共建造28幢花园式新式里弄房屋供日商高级职员居住,而江浦路104弄面向杨树浦路的外廊式联排住宅正是今日仅存的一栋。2010年代规划建设江浦路越江隧道,但是老洋房的位置恰巧横在了江浦路前,因此老洋房为隧道让位成了唯一选择。但是这排老洋房是杨浦区文物保护点,而当时西面的地铁18号线丹阳路站正在施工,南面也正在进行杨树浦路拓宽工程,马路对面又是渔人码头等新兴商业体,东面和北面则紧邻住宅小区,因此最后确定了老洋房向东平移保护的方案,为此还征收拆除了东侧杨树浦路1111弄双喜家园2、4、6号商品房。</p> <p class="ql-block">  杨树浦路1307号原杨浦消防中队,是旧上海公共租界杨树浦救火会旧址,2015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1921年,工部局在此购地建造了一座高31.5米的瞭望台,与瞭望台配套落成的还有一幢五开间宽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时称“水龙间”,相当于如今的消防站。在水龙间里摆放着水带、破拆工具等各种消防器材,还有消防车驻扎其中,这便是老上海人熟知的杨树浦救火会。现消防站似乎扩大了,一直向北伸向福宁路,挂牌“上海市消防救援总队特勤支队”。</p> <p class="ql-block">  19世纪80年代,杨树浦路一带人口增多,车流量也大增。1888年,工部局捕房督察长向董事会建议在杨树浦路建巡捕房以维持该地区治安,同时居住在这里的欧洲侨民也向工部局提出了增加巡捕的要求。1889年,工部局购得杨树浦路与兰路(今兰州路)转角处的地块,建设了一幢两层楼房作为新捕房的办公场所。1891年,杨树浦路巡捕房正式开始运行。这就是今被称为英美租界杨树浦警察局旧址(杨浦区文物保护点)的地方,地址为杨树浦路1327号。1930年,该捕房重建于格兰路(今隆昌路)、平凉路转角处,1933年建成投入使用,即现在的平凉路2049号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杨树浦是沪东地区主要河道之一,西北起于走马塘,东南注入黄浦江。传说,19世纪中后期的河道两岸遍植杨树,故名“杨树浦港”。它也曾有过许多别名,诸如杨名港、杨名浦、杨木浦、兰路港、兰州河等。杨树浦路兰州路口,原有淞浦西北岸土塘穿越杨树浦的一座木桥,1872年改建成硬木桥,1913年改建拓宽为混凝土桥,今被立牌“杨树浦路桥遗址”,是杨浦区文物保护点。</p> <p class="ql-block">  杨树浦路1366号杨浦滨江智慧广场,集办公、文化休闲、商业配套为一体的办公综合体。其中包括安浦路630号上海人民城市实践展示馆,2024年11月刚刚开馆,全新的现代建筑,一至三层分别为上海人民城市实践展示馆、杨浦区城市规划展示馆、“人民城市 发展秀带”直播间。除了高层办公楼,广场内配套了一栋建于1920年代的旧仓库建筑“德国楼”用于低层商办,通过精致的设计,新旧建筑形成和谐的有机整体,其独特的欧洲风情,成为了广场内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广场内设有宽敞明亮的公共空间,供人们休憩、交流和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本广场还注重生态环境的营造,广场内绿树成荫、鲜花盛开,为办公人员提供了一个舒适宜人的工作环境。</p> <p class="ql-block">  杨树浦路1426号海救大楼中国救捞陈列馆。这是祥泰木行旧址(杨浦区文物保护点),最初由德商以英商之名创办于1884年,又称山打木行,1902年改为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最大的木材加工厂之一,祥泰木行曾经拥有总栈、锯木厂、胶合板厂以及一支船队,业务遍及全国16个主要城市,几乎垄断了中国的木材市场。1923年英商安利洋行成为其最大股东,1935年又让渡于旧上海首富、英籍犹太人沙逊。抗战时期的1941年,祥泰宣布暂停营业、解散职工,后由日本三井物产股份公司经营,抗战结束后宣布正式歇业。新中国成立后,祥泰木行原址收归国有,上海打捞局和东海救助局入驻。如今,祥泰木行总栈建筑经过华丽转身,成为安浦路461号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保留建筑原有的外立面,配合现代钢结构加固和改造设计,使得这座历史建筑焕发出新的生机,过去的历史痕迹与未来的展望在这里完美交融,成为市民与游客了解上海城市更新与变迁的重要场所。感觉461号的展馆功能将转移至630号的上述上海人民城市实践展示馆,而其未来据说会蜕变为“滨江书苑”。</p> <p class="ql-block">  杨树浦路1430号住宅(杨浦区文物保护点),为建于1918年前后的一幢两层高、主体为灰色的英国风格建筑,前业主为祥泰木行,应该是木行大班的住宅。与很多几易其主的历史建筑不同,自1953年起它就作为隔壁的东海救助局办公楼沿用至今。随着新大楼的建造,1430号逐渐脱离了办公用途,先后作为退休干部党员活动室、职工宿舍等。</p> <p class="ql-block">  杨树浦路1500号绿之丘展览馆,前身是建造于1995年的上海海烟机修厂仓库,当时的它并不具备明显的建筑美学特征,2016~2019年期间通过斜向切削,该建筑形成引导城市空间向滨水延伸的态势,并覆盖绿植使得整个建筑犹如一座巨大的绿丘。从而“绿之丘”以其独特的工业历史印记、良好的滨江景观视野吸引社会各方的青睐,将原本的封闭空间转变为向市民群众开放的生态公共空间,成为协调历史建筑保护与市政道路上盖建筑物相关规定的成功案例。回顾历史,该址前身为建于1920年的怡和冷库旧址。</p> <p class="ql-block">  杨树浦路1578号原上海化工厂,正在建杨树浦路1588号中国节能·上海首座。这一门牌号有两个历史遗迹:一是明华糖厂仓库旧址(也是安浦路415号),为杨浦区文物保护点;二是永安栈房,为杨浦区文物保护单位。建于1924年的明华糖厂,是中国第一家工业化制糖厂,1946年改成化工厂,1950年正式更名为上海化工厂,亦是中国最早的专业加工塑料厂。改造中保留了原仓库两层,最终将最具历史特色和感染力的部分整理展现出来,明华糖仓保护性修缮后,现成为文化演出、艺术展陈的多元化空间。而1921年创建的永安纺织有限公司第一厂,是上海无人不知晓的民族资本家郭氏家族企业,现存仓库2座(双子楼),建于1930年,旧称永安栈房。解放后,工厂公私合营并入上海第二十九棉纺织厂,厂址为今已不存的西湖路140号,永安栈房也成为单一棉纺原料的仓储基地。1961年,为了支持国家发展化工事业,仓库西楼划拨给上海化工厂做原料仓库。1966年,工厂更名为上海第二十九棉纺织印染厂。1990年,仓库东楼成为上海纺织原料杨浦仓库,后被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改建为办公楼对外出租。2015年,黄浦江杨浦段滨江综合开发指挥部办公室正式收储永安栈房,筹划对其修缮再利用。通过修缮,西侧仓库修旧如旧,保留了原建筑的水泥拉毛外立面,今为世界技能博物馆;东侧仓库“以新补损”的原则进行重生,采用了“玻璃丝网印刷工艺”,将西侧的建筑纹路“复印”在东侧的玻璃上,今为涵芬楼文化艺术中心。两楼之间的水塔,根据历史照片进行了还原。明华糖仓和永安栈房两处历史建筑,都位于黄浦江畔。</p> <p class="ql-block">  宁国路渡口的歇宁线轮渡,清代作为济渡航线而创立‌。1934年,航线调整改为浦东西渡至浦西广信路码头(西广线)。1954年,西广线正式并入上海市轮渡公司,航线变更为浦东西渡至浦西宁国路码头(西宁线)。最终在2003年,浦东渡口改至歇浦路,歇宁线沿用至今。歇宁线东侧即雄伟的杨浦大桥,为上海内环高速架路组成部分,是连接杨浦区与浦东区的穿越黄浦江通道,1993年建成通车,为当时的世界主跨径最大斜拉桥。</p> <p class="ql-block">  宁国路渡口前的宁国南路以东现为大片工地,除了原大桥公园的下沉式广场完好,要么走江边,要么从渭南南路出来走杨树浦路。这里的杨树浦路1900号,正在建设的是杨浦滨江智创中心项目,有一块施工牌上的项目写着“人民城市‘五个一’工程‘一中心’”,应该是同一个项目吧?此地实为上海锅炉厂(西厂)旧址,留下了容器车间、辅助车间等老厂房,是杨浦区文物保护点。老厂房虽说建于20世纪70年代,但其背后的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80年代由晚清名臣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1893年织布局因清花间起火致使厂、货俱焚,李鸿章又派盛宣怀会同上海海关道负责在织布局原址上重建新厂,取名华盛机器织布总厂,其后经多次易名,1913年改名为三新纱厂。三新纱厂在1930年代初因经营不善抵押给英商汇丰银行,后被美商大来轮船公司赎出,将地皮转卖谋取厚利,设备廉价兜售给荣氏,荣氏则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申新纺织第九厂,1933年迁往澳门路150号(今纺织博物馆)。1940年代后期这儿荒废成毛竹公园,因为传说里面闹鬼,变成一块人们不敢进去的荒地。1949年,一批流动的冷作工人在此组建生产合作工厂,1952年该厂与东面的美商慎昌洋行杨树浦工厂合并为浦江机器厂,1953年转型为国营上海锅炉厂。1980年,为适应专业化生产需要,在搬迁闵行的上海锅炉厂原杨树浦厂区成立上海电站辅机厂。所以,这里包含了一座三新纱厂仓库旧址的建筑遗存,后曾改为电站辅机厂(西厂)五金仓库,为杨浦滨江现存唯一的砖木结构仓库,也是杨浦区文物保护点。</p> <p class="ql-block">  在杨浦大桥所在的宁国路以东、杨树浦路以北,集中了连成片的一批旧里,目前基本上都拆光了。例如:杨树浦路1761弄存和里(1927年)、松潘路62弄积善里(1931年)、松潘路107弄松茂里(1931年)、松潘路120弄明德里(1927年)、杨树浦路1825弄润玉里(1922年)、杨树浦路1851弄怡德里(1926年)、杨树浦路1877弄长发里(1929年)、杨树浦路1963弄依仁里(1925年)、周家牌路159弄顺成里(1929~1931年)、杨树浦路1991弄华忻坊(1921年)、临青路75弄志仁里(1927年)、临青路126弄临青坊(1932年)等。其中的依仁里,听说芭蕾王子林建伟就是从这条弄堂走出去的,影视演员吴玉芳也是从这条弄堂走出去的,后来成了乒坛名将江嘉良的夫人。此外从这里的杨树浦路1889弄走出去的,则有著名沪剧演员马莉莉。从墙上的宣传画可见,在建的有中建壹品新华忻坊。</p> <p class="ql-block">  杨树浦路2086号日商纺织株式会社旧址,2015年老办公楼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从广德路转到近江边,可以看到“国棉九厂”字样,曾经改造为“印记花园”,现受工程影响不完整了。1895年,官督商办大纯纱厂成立,后因经营不善,于1905年出租给日商三井洋行经营。1906年,三井洋行正式收购大纯纱厂,改称三泰纱厂。1908年,三井洋行将三泰与兴泰两家纱厂合并,改名上海纺织株式会社,简称上海纱厂。1949年解放后,工厂改组为上海第九棉纺织厂。</p> <p class="ql-block">  杨树浦路2200号上海锅炉厂(东厂)旧址,也是美商慎昌洋行杨树浦工场旧址,杨浦区文物保护点。1949年前, 分别属于一战时期(1914~1918年)建立的三井木工厂和1921年建立的慎昌洋行杨树浦工厂。1952年, 两厂与上述杨树浦路1900号厂区合并为浦江机器厂,并于1953年成立上海锅炉厂。1980年上海电站辅机厂由锅炉厂分出独立经营,亦分为东西两厂, 成为国内规格最大, 品种最多的电站辅机制造专业企业, 以及我国核电设备制造的骨干企业,直到2018年迁出。这一带杨树浦路上已经矗立起多幢高楼,近黄浦江边可见残余老厂房。现这里应有两个项目正在建设中,一是B站新世代产业园(哔哩哔哩全球总部)项目,二是美团上海科技中心项目。这些互联网天王级别的企业总部先后确定落户“沪东第一路”的消息引人瞩目,将不断刷新杨浦滨江的天际线,也让杨浦滨江的热度再创新高。</p> <p class="ql-block">  经过杨树浦路2270~2300号知兴大厦来到杨树浦路2310号白丽大厦前,这个地址是原上海制皂厂,也是英商利华中国肥皂公司旧址。上海制皂厂创建于1923年,原名为英商中国肥皂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1952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改名为中国肥皂公司。1955年定名为上海肥皂厂,1960年五洲固本肥皂厂并入。1990年,上海肥皂行业形成“蜂花”“美加净”“白丽”“上海”“扇牌”和“固本”六大系列产品,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东侧平定路通滨江,中部有哔哩哔哩新世代产业园工地边门,可见该园区规模之大。江边原建有“皂梦空间”,设有产品展示区、手动diy香皂体验区、互动视觉艺术装置;“皂”字是由“白”加“七”组成的,滨江的“白七咖啡”曾是网红打卡地;另在江边建了一个乐动力杨浦滨江运动公园,拥有两片标准室外网球场、一片标准室外篮球场和一个滑板碗池。现受工程影响,往东的滨江通道被阻隔,往西需从黄浦江码头绕道,皂梦空间有点七零八落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杨树浦路2361号工业园区,前身不知是什么?目前正在逐步转型为艺术创意园区“2361北外滩艺术仓库”。面积不小,因为时间关系我没有深入探访。</p> <p class="ql-block">  杨树浦路2524号杨树浦煤气厂,1934年完工并投产的英商上海煤气公司杨树浦工场旧址,留下了办公楼、高级职员住宅、储气罐等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999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2014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除了北部的历史建筑,后来大部分厂区都变成了大型绿地。靠江边是始于1920年代的昔日杨树浦煤场,曾打造为樱花剧场、下沉滑板广场、码头篮球场、沙滩排球场等休闲场所,现有一处“迷宫”,有“煤气厂码头”字样。牌子显示,此地正在建设的的是杨浦区定海社区01-01、01B-01地块商办项目工程。</p> <p class="ql-block">  在建中的杨树浦路2699弄“合生缦云上海”(超极合生汇),应该就是上述杨浦区定海社区01-01、01B-01地块商办同一项目。从百度、高德地图上看,它不仅包括以该弄为中心的杨树浦路北面大片地块,还包含了杨树浦路南、腾越路西的靠杨树浦煤气厂侧地块,腾讯地图上更包含了腾越路以东的杨树浦发电厂地块。涵盖购物中心、品牌酒店、滨水总裁公馆、5A甲级写字楼、高尚住宅、海派别墅等多种业态,项目北地块规划建造一幢 6 层商业楼和两幢办公楼,南地块则规划建造 6 幢 5-18 层的综合楼宇。地上商业将集中于北地块的6层建筑,以高端商业、艺术、慢生活为主题,精准定位家庭、精英白领及游客等多元客群;地下商业则通过两层的设计横跨南北两地块,设有配套菜市场以及全新概念的 “Hopson Riviera” 商业区域,与地上商业相互补充,共同打造出一个完整的商业生态系统。品质住宅会沿袭合生·缦系的美学基因,创立中国高端生活方式品牌,让我们拭目以待吧。</p> <p class="ql-block">  原腾越路195号,曾为上海第十二棉纺织厂。历史沿革:1921年大康纱厂(日本纺绩株式会社所属),1946年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上海第十二纺织厂,1950年国营上海第十二棉纺织厂。1998年关厂后,此地近江边建成了一个儿童游乐活动园区“卡其乐园”,乐园内有以“编织”为主题命名的手摇纺车模型景观。国棉十二厂过去以生产卡其布为特色,故被称为“卡其大王”,卡其乐园显然是对消失的国棉十二厂的一种纪念。</p> <p class="ql-block">  杨树浦路2800号杨树浦发电厂,英商电气公司发电厂旧址,是中国电力工业摇篮,曾创造过许多辉惶,1994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同时也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杨树浦发电厂前身是建于1882年的英商上海电光公司,后于1911年建成电厂,1913年供电。电厂内曾有一座高达105米的大烟囱,是当时中国最高的建筑物,它就像屹立在黄浦江边的一座航标灯,远洋轮船一进入吴淞口,船上的乘客一看见它便知抵达了上海。后来杨树浦电厂分别于1979年和1998年又新建了两根180米高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烟囱。2003年,曾经是上海最高建筑物的老烟囱被拆除了,它的底座被收藏在上海历史博物馆内。历经百年风雨的杨树浦电厂虽然在2010年关停了,但将成为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展示基地,这里保留了不少曾经最先进的老设备、老机器,另外作为上海工业旅游的景点,有1921年建造的循泵房、用铁皮车间打造的汽机房和一座小洋房三处优秀历史保护建筑。杨树浦发电厂也是革命传统教育基地,1925年就有了第一个共产党员,1926年成立第一个中共党支部,更有以1948年领导工人罢工斗争而英勇就义的王孝和烈士为代表的革命志士。</p> <p class="ql-block">  杨树浦发电厂的隔壁邻居即为上海国际时尚中心,从近江边的一个口子穿过就是。杨树浦路2866号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又名“时代·城市·奥特莱斯”,前身是日本大阪东洋纺织株式会社上海工场,1922年建造第一厂定名裕丰纱厂,1924~1935年陆续开出第二厂至第六厂后成立裕丰株式会社,1942年供日军制造军火,抗战后被国民政府接收而更名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上海第十七纺织厂,上海解放后由政府接管于1950年更名国营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成为全国第一家批量生产棉型腈纶针织纱的企业。该厂的一正一反两个知名人物:一个是新中国第一批全国劳模并拍成电影的黄宝妹,另一个是文革“四人帮”之一王洪文。2006年工厂迁去位于苏北大丰的上海纺织园区,留下了办公楼、一至四纺车间、锅炉房及水房、北厂厂房等,1999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同时也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及国家工业遗产旅游基地,目前已成为一处集购物、餐饮、文化、娱乐等于一体的城市休闲区域和时尚创意园区。</p> <p class="ql-block">  杨树浦路3061弄日式花园住宅,约建于1924年。步入弄堂,令人赏心悦目的是,小区在同济大学团队的协助设计下,老式花园洋房仿佛变成了市民园艺中心。小区东北门出来就是黎平路口了,杨树浦路亦走到头了。</p> <p class="ql-block">  杨树浦路3024号油酷艺术公园,杨浦滨江新晋打卡地,锈迹斑斑的油罐乍看像似一家工厂,进去才发现是一座公园。公园分为油罐、艺术和活力三个区域,其独特的油罐景观和创意设计,成为市民休闲活动的新选择。它的前身是20世纪初落成的亚细亚火油公司仓库旧址(杨浦区文物保护点),解放后成为中石化定海加油站。保留下来的两只百年旧油罐(现用于储存消防用水‌)以及油管、阀门和连接处等设施,数栋砖木结构的仓库建筑和推测为早年办公楼的建筑,今日统统成为了怀旧景观。</p> <p class="ql-block">  油酷艺术公园东侧即复兴岛运河,两端通黄浦江,原为黄浦江一条浅航道,1925~1927年治理黄浦江时导浚而成,今为杨浦区文物保护点。亦称定海路运河,南有著名的跨越运河的定海路桥,始建于1927年,1976年前上岛的唯一陆路通道,同为杨浦区文物保护点。因为该运河,形成了一座黄浦江上呈月牙形的人工岛——复兴岛。复兴岛原为黄浦江转折处形成的一块范围较大的浅滩,1906年具雏形,1915~1934年经人工筑堤并吹填泥土成岛。1905年开始整治黄浦江时,因旁有周家嘴自然村而被称为周家嘴岛,1937年日军侵占后由定海路得名改称定海岛,194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改名复兴岛。成岛后,1927年由当时的国民政府上海浚浦局加以开发使用,1937年抗战开始后岛被日军侵占为军械仓库并禁止外人入岛,1945年抗战胜利后岛被国民党海军占用,直到1947年重新移交给浚浦局,1949年解放后成为燃料、木材、石油和商业储运联合仓库的集中地和企事业单位、部队的所在地。关于复兴岛,我会通过另一美篇呈现给大家。</p> <p class="ql-block">  入岛不远处的共青路4号定海桥渡口,航线始于民国初年,浦东渡口设在庆宁寺故名庆定线,1966年因庆宁寺路更名上川路而航线更名上定线,2003年又因上川路更名金桥路而航线再次更名金定线。</p> <p class="ql-block">上一篇:</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weztyo" target="_blank">满城春色关不住</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d2619j4" target="_blank">满城春色关不住(续)</a></p><p class="ql-block">下一篇:</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dt2t5wf" target="_blank">走在“东方的香榭丽舍大街”</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