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關於 《老子》停本中的避⃞改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在《⻑沙⾺王堆漢墓簡帛集成·老⼦甲本》[1]的注釋中多處提到 《老⼦》 傳本中的避諱改字問題, 承劉嬌將這些内容輯録在⼀起, 供 ⼤家參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改“邦”爲“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德篇》: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 今本相當文字⾒五⼗四 章)</p><p class="ql-block">《集成》注[九三]:</p><p class="ql-block">此章, 帛甲本及郭簡皆⽤“邦”字( 上文“修之邦, 其德乃豐”句, 帛甲本殘去, 郭簡有,《韓非⼦·解老》 引此句亦⽤“邦”字), 帛⼄本 及北⼤本則皆已避漢⾼祖諱⽽改⽤“ 國”字。傳本此章⼤都⽤“ 國”字, 但據蔣錫昌校,有傅奕、范應元等七本⽤“邦”字。[2]</p><p class="ql-block">凡郭簡及帛甲本中的“邦”字, 帛⼄本及北⼤本皆已改爲“ 國”。傳 本亦⽤“ 國”字, 但偶有例外。 除此章之例, 第三⼗六章“ 國之利器”, 亦有傅、范等五本作“邦之利器”[3]( 五本中的⽩文《道德真經》, 不 在第五⼗四章⽤“邦”字的七本中)。 郭簡無與第三⼗六章相當的内 容,帛甲本作“邦利器”,《韓非⼦·喻老》引作“邦之利器”。</p><p class="ql-block">在第三⼗六、五⼗四兩章之外,“ 國”字在傳本中還⾒於第⼗ 、 ⼗ 八、五⼗七、五⼗九、六⼗ 、六⼗ ⼀ 、六⼗五、七⼗八、八⼗諸章 。 其中, 第五⼗九章“ 國”字與“嗇”“服”“德”“克”“極”諸字押韻, 郭簡及帛 甲本亦作“ 國”(郭簡寫作“”); 第⼗ 、六⼗兩章爲郭簡所無, 帛甲 本此⼆章中與“ 國”相當之字亦已殘去。此外的六章, 第⼗八、五⼗七 兩章, 郭簡及帛甲本皆作“邦”; 其餘四章爲郭簡所無, 帛甲本皆作 “ 邦”。 帛甲本與“ 國”字相當之字已殘去的兩章, 從文義看, 其殘去之 字亦應是“邦”。</p><p class="ql-block">此外, 帛甲本第43⾏“其邦夬夬”( 帛⼄此句只殘存“其”字), 傳 本第五⼗八章作“其⺠缺缺”, 帛書原整理者認爲傳本因避諱改字。[4] 北⼤本此句作“其國夬夬”(58號簡), 帛⼄“其”下缺字亦應作“國”,原 釋文補爲“⺠”,不確。[5]</p><p class="ql-block">本章“邦”“豐”押韻, 作“ 國”即失韻,《解老》 引文正作“邦”。第三 ⼗六章之例,《喻老》 引文亦作“邦”, 傅、范等本有可能據以改此⼆ 章“國”字爲“邦”, 未必確有作“邦”之古本《老⼦》 爲據。不過也可能它 們根據的是⼀種雖已改“邦”爲“國”,但此⼆章的“邦”字却漏⽽未改或有 意不改的較古本⼦ 。</p><p class="ql-block">傅奕本(《道德經古本篇》, 在《道藏》 中)據説源⾃北⿑武平</p><p class="ql-block">五年(574)彭城⼈盗發“項⽻妾冢”所得的古本《老⼦》(《道藏》 第 13册“洞神部·⽟訣類”南宋彭《道德真經集注雜説》 卷下[ ⻑七·⼆ ⼗四~ ⼆⼗五葉] 引南宋謝守灝《老君實録》 説)。以傅本與簡帛本 相較, 頗有傅本不同於⼀般傳本⽽合於簡帛本之處, 可⾒其確有時代 較早的古本爲據。 帛書本原整理者在諸傳本中特别重視傅奕本, 就是 由於傅本有與帛書本相合之處。[6]但傅奕所據古本如確實出⾃“項⽻妾</p><p class="ql-block">冢”, 其使⽤“邦”字的情况必同於帛甲本, 不應僅在第三⼗六、五⼗四 兩章⽤“邦”字, ⽽在其他⽤“邦”字之處仍⽤“國”字。 由此看來, 傅奕所 據古本的抄寫時代, 應不能早於世⼈已因避漢⾼祖諱改“邦”爲“ 國”的 ⻄漢早期。再從傅奕本有時避“盈”字諱( 參看下文第⼆節), 完全避 “恆”字、“啓”字諱(參看下文第三、 四節),基本避“弗”字諱(參看下 文第五節) 的情况來看, 其所據古本的抄寫年代甚⾄不能早於昭帝時 期。 還應指出, 傅奕所⾒古本恐非出⼟原物, ⽽是經⼈整理傳抄之 本, ⽽且有可能不是完本。傅奕本所據古本究竟是否“項⽻妾冢”本, 所謂“項⽻妾冢”本所從出的古墓究竟是否真的是“項⽻妾冢”, 都是問 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改“盈”爲“滿”(附及避武帝諱的問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德篇》 :大盈若(沖),亓(其)用不(窮)( 今本相當文字 ⾒四⼗五章)</p><p class="ql-block">《集成》注[四三]:</p><p class="ql-block">“ 盈”, 帛⼄本、北⼤本及多數傳本同。 郭簡作“浧”, 各家皆謂即 “ 盈”之借字(郭簡⼀般以“浧”爲“盈”, 只有甲10號⼀例以“呈”爲“盈”。 以下引郭簡, 將它們都徑釋爲“盈”)。此字, 傅奕、范應元、遂州 、 敦煌⼰ 、P285、P2417、S3926、S6453等本作“滿”; 范應元所⾒王弼 本、《⼀切經⾳義》 五⼗⼀及 《文選》 李善注引 《老⼦》 亦皆作 “滿”。蔣錫昌謂作“滿”係避漢惠帝劉盈諱,[7]可信。</p><p class="ql-block">《老⼦》傳本避“盈”字諱的情况比較複雜,在此集中講⼀下。</p><p class="ql-block">在傳本中, 除本章外,“盈”字還⾒於第四、 九、 ⼗五、 ⼆⼗⼆ 、 三⼗九諸章。這些“盈”字皆與簡帛本相合。</p><p class="ql-block">第四、第九兩章的情况與本章相類, 即多數本作“盈”, 少數本作 “ 滿”。不過, 此⼆章作“滿”之本的數量, 要比本章的少。王弼本第四 章“道沖⽽⽤之或不盈”之“盈”,《釋文》 謂其“本亦作‘滿’”。[8]王弼注 “ 故沖⽽⽤之, ⼜復不盈”之“盈”,《釋文》 亦謂其“或作‘滿’”。[9]可⾒ 陸德明所⾒諸王弼本中, 此句“盈”字有作“滿”者。傅奕本此句作“道盅 ⽽⽤之⼜不滿”, ⾺叙倫已指出, 作“滿”是避惠帝諱。[10]第九章“持⽽ 盈之 ”之“ 盈 ”, 想爾 ( 敦煌所出 《老⼦想爾注》 殘卷)、 P2584 、 S6453諸本皆作“滿”。</p><p class="ql-block">在第九章中, 還有⼀個傳世諸本都已改“盈”爲“滿”的例⼦ 。此章 有⼀句爲後⼈所熟悉的話, 傳本作“⾦⽟滿堂”或“⾦⽟滿室”, 郭簡 、 帛書及北⼤本都作“⾦⽟盈室”。此句“滿”字無疑是因避諱⽽改的。</p><p class="ql-block">第⼗五、 ⼆⼗⼆ 、 三⼗九這三章的“ 盈”字, 現在各本似無改爲 “ 滿”者。這可能與它們是韻脚有關。第⼗五章的“盈”與“清”“⽣ ”“成”爲 韻。第三⼗九章的“盈”與“清”“寧”“靈”“正”爲韻( 如從後起之本, 尚應 加上“⽣ ”字)。第⼆⼗⼆章“窪則盈, 敝則新”⼆句連⾔ , 江有誥《先 秦韻讀·老⼦》 以其爲“真、 耕通韻”。[11]據簡帛本及景龍碑、遂州 、 傅奕等本,“ 窪則盈”之上⼀句爲“枉則正”,“正”亦耕部字。</p><p class="ql-block">此外, 還有⼀個是否避“盈”字諱尚有争議的例⼦ 。傳本第⼆章有 “ ⾼下相傾”之語,“相”字上不少本⼦有“之”字,“傾”字各本皆同。郭簡 及帛書甲、 ⼄本與之相應的文字, 皆作“⾼下之相盈也”。 帛書原整理 者在甲本加注説: 盈, 通⾏本作傾, 蓋避漢惠帝劉盈諱改。[12]此章的</p><p class="ql-block">“ 盈 ”也是韻脚,“ 傾 ”與“ 盈 ” 皆耕部字, 所以不改爲“ 滿 ”⽽改爲“ 傾 ”。但 是, 對帝諱的字的處理通常與帛⼄本⼀致的北⼤本, 其與今本第⼆章 這⼀例相應的文字却作“ ⾼下之相頃”,“ 頃 ”顯然應該讀爲“ 傾”, 合於傳 本, ⽽不合於郭簡及帛書本。北⼤本整理者認爲,“ 傾 ”與“ 盈 ”在此爲 “ 通⽤ ” 關係, 反對帛書原整理者的避諱説, 他説:“ 漢簡本( 引者按: 即北⼤本)‘ 盈 ’字多⾒ , 不應此處獨爲避諱。”[13]其實, 很多看起來好 像並不避“ 盈 ”字諱的傳本, 在第九章的“ ⾦⽟滿堂/室 ”句中, 却襲⽤了 “ 盈 ” 的避諱字“ 滿 ”( 同章的“ 持⽽盈之”即不避); 好像不避“ 盈 ”字諱的 北⼤本, 在“ ⾼下之相傾 ” 中襲⽤了“ 盈 ” 的避諱字“ 傾 ”, 並非不可能的 事。</p><p class="ql-block">在此還可以討論⼀下北⼤本是否避武帝諱的問題。傳本似不避武 帝之諱“ 徹 ”字, 不知何故。傳本第⼆⼗七章“ 善⾏ (“ ⾏ ”下有些本⼦有 “ 者 ” 字) 無轍( 有些本⼦作“ 徹 ”) 迹 ” 的“ 轍 ”, 帛甲本作“ 勶( 徹) ℽ ( 帛⼄本⽤假借字“ 達 ”), 北⼤本與帛甲本同, 似亦不避武帝劉徹 諱。 但傳本第七⼗九章“ 無德司徹 ” 的“ 徹 ”, 帛書甲、 ⼄本皆作“ 勶 ( 徹) ℽ , 北⼤本却作“ 肆 ”, 似有可能是避諱改字, 情况與上舉“ 頃 ( 傾) ”字相類。“ ⾼下之相傾”和“ 無德司肆”, 究竟是不是避諱改字, 是需要繼續研究的問題。根據現有資料看, 避諱改字的可能性還不能 排除。</p><p class="ql-block">漢代⼈抄寫古書, 並非全都嚴格避諱。如帛⼄本⼀般認爲抄寫於 文帝時,但只避“ 邦”字, ⽽不避惠帝諱“ 盈”字和文帝諱“ 恆”字; 抄寫時 間不早於武帝的北⼤本, 也不避“ 恆 ”字、“ 盈 ”字( 如承認上文所説的 “ 傾 ”爲避諱所改之字, 則應説“ 基本不避‘ 盈 ’字”)和景帝諱“ 啓 ”字。[14] 不過, 從現有《老⼦》 傳本的⽤字情况來看, 那些較直接地影響了這</p><p class="ql-block">些傳本的時代較晚的漢代本⼦ , 避“ 邦 ”“ 恆 ”“ 啓 ”“ 弗 ”( 昭帝弗陵諱)諸</p><p class="ql-block">諱, 似乎還是相當嚴格的。 所以這些字在傳本中已全部或基本改掉 ( 傳本改“ 邦 ”“ 恆 ”“ 啓 ”“ 弗 ”諸字的情况, 分别⾒本文第 ⼀ 、三、 四、五 節)。但是, 那些本⼦避“ 盈 ”字諱似不那麽嚴格, 或避或不避的情况 在各本之間⼤概也有不少出入, 所以傳本在避“ 盈 ”字諱⽅⾯ , 才會有 上述那種比較複雜的局⾯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改“恆”爲“常”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德篇》:【故知足之足】,恆足矣(今本相當文字⾒四⼗六章) 《集成》注[四八]:</p><p class="ql-block">此句, 北⼤本作“ 故知⾜之⾜ , 恆⾜矣 ”, 帛甲本殘存最後“ 恆⾜ 矣 ” 三字, 帛⼄本殘存最後“ ⾜矣” ⼆字。郭簡此句作“ 知⾜之爲⾜ , 此 恆⾜矣”,“ 之 ”下有“ 爲 ”字,“ 恆 ”上有“ 此 ”字, 皆他本所無, 但《韓非 ⼦·喻老》作“ 知⾜之爲⾜矣”,有“爲”字。</p><p class="ql-block">簡帛本此句“ 恆 ” 字, 傳本皆作“ 常 ”。漢代⼈避文帝劉恆諱, 將先 秦古書中的“ 恆 ” 字改爲“ 常 ”, 後世通常襲⽤其文。 漢代⼈傳抄古書 時, 避諱並非全都很嚴格。按照抄寫時代, 北⼤本應避“ 恆 ”字, 帛⼄ 本也可能應避“ 恆 ”字, 但它們都没有避( 參看上文第⼆節)。不過, 那些比較直接地影響了後世《老⼦》 傳本的時代較晚的漢代本⼦ , 避 “ 恆 ” 字諱⼤概比較嚴格, 所以簡帛本中所有的“ 恆 ” 字, 傳本都已改 掉, 基本上都改爲“ 常 ”, 只有個别“ 恆 ”字在有些傳本中改爲他字, 如 簡帛本的“ 恆知稽式( 北⼤本作“ 楷式”) ℽ , 在傳本第六⼗五章中多作 “ 常知稽式( 河上公等本作“ 楷式”) ℽ , 但也有傅奕等不少本⼦作“ 能知 稽式(有的本⼦作“ 楷式”) ℽ , ⼜有范應元本作“ 知此稽式”。還有極少 數“ 恆 ”字, 在傳本中被省去, 如上⾯提到的傅奕本第六⼗五章, 有“ 常</p><p class="ql-block">知此兩者”句, 對應於簡帛本的“ 恆知此兩者”,但傅本之外各傳本皆作 “ 知此兩者(個别本作“ 此兩者”)ℽ , 句⾸“ 恆”字被省去。⼜如簡帛本的 “ 我恆有三寶 ”, 傳本第六⼗七章都作“ 我( 傅奕本作“ 吾 ”) 有三寶 ”, “恆”字也被省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四、改“啓”爲“開”
</b></p><p class="ql-block"><b><br></b></p><p class="ql-block">《德篇》 :啓亓(其)悶,濟亓(其)事,終身【不□】( 今本相當 文字⾒五⼗⼆章)</p><p class="ql-block">《集成》注[八⼆ ]:</p><p class="ql-block">郭簡作“ 啓其这, 賽其事, 終⾝不”, 帛⼄本作“ 啓其说, ⿑其 事, 終【⾝】 不棘”, 北⼤本作“ 啓其脱, ⿑其事, 終⾝不來”, 傳本⼤ 都作“ 開其兑,濟其事,終⾝不救”。</p><p class="ql-block">《老⼦》 “ 啓 ” 字, 傳本避漢景帝劉啓諱皆改爲“ 開 ”, 除此章外, 還⾒於第⼗及第⼆⼗七章。北⼤本抄寫年代雖不能早於武帝, 却不避 “ 啓”字諱,參看上文第⼆節。</p><p class="ql-block">五、改“弗”爲“不”</p><p class="ql-block">《德篇》: 【是以聖】 人弗【行而知 , □見】 而【名】 ,不爲而</p><p class="ql-block">【成】(今本相當文字⾒四⼗七章) 《集成》注[五⼆ ]:</p><p class="ql-block">帛⼄本及北⼤本皆作“ 弗爲⽽成”,傳本作“ 不爲⽽成”(“ 不爲”, 河 上公等少數本作“ 無爲 ”, 非是)。[15]帛甲本此句“ 爲 ” 上⼀字⼤部殘</p><p class="ql-block">損, 原整理者比照帛⼄本釋爲“ 弗”, 此字在帛邊緣尚存的殘畫與“ 弗 ” 字斷不能合, 顯然應是“不”字右捺的末端, 今改正。原整理者在圖版 的“不爲”⼆殘字左邊綴⼀⼩殘片, 但其上字迹不清, 綴在此處似缺乏 根據,現已剔除。</p><p class="ql-block">帛書甲、 ⼄本的“不”“ 弗”異文, 也⾒於與今本第七⼗三章相當之 章。 帛甲本此章説:“【天之道不戰⽽善勝】,不⾔⽽善應,不召⽽⾃ 來 … …”“不召⽽⾃來”, 帛⼄本作“ 弗召⽽⾃來”(北⼤本亦⽤“ 弗”, 作 “ 弗召⾃來”。傳本作“不召⽽⾃來”)。</p><p class="ql-block">本章“是以聖⼈ ”以下三句的否定詞, 北⼤本皆⽤“ 弗”, 傳本皆⽤ “ 不”。 帛⼄本前兩句的否定詞, 皆因帛書殘損⽽不可⾒ , 原整理者皆 補爲“ 不”。 從北⼤本看, 帛⼄本前兩句的否定詞也應是“ 弗 ”, 當改 正。 帛甲本第⼀句作“ 弗”, 第三句作“不”, 第⼆句則因全句殘去⽽不 可確知, 如跟第⼀句⼀樣也⽤“ 弗”字的話, 則帛甲本與帛⼄本、北⼤ 本的否定詞異文, 在本章三句和第七⼗三章三句中, 都出現於第三 句。</p><p class="ql-block">漢代⼈避昭帝弗陵諱, 將先秦古書中的“ 弗”改爲“不”, 後世通常 襲⽤其文。北⼤本跟郭簡和帛書本⼀樣, 不避“ 弗”字。從字體看, 北 ⼤本⼤概抄寫於武帝後期⾄昭、宣之間這段時間裏。[16]如抄寫於武帝 時, 當然不會避昭帝的諱; 如抄寫於昭帝以後, 則是避諱不嚴的表現 ( 參看上文第⼆節)。 ⾒於《老⼦》 簡帛本中的“ 弗”字, 除後⾯將提 到的少數例外, 在傳本中都已被改掉, 基本上都改爲“不”, 只有個别 “ 弗”字在有些本⼦中被改爲“莫”(簡帛本的“弗敢⾂”,傳世諸本第三⼗ 三章多作“不敢⾂ ”, 但王弼、傅奕、 范應元等本作“莫能⾂ ”, 景福碑 作“莫敢⾂”)或“無”(簡帛本的“夫唯弗厭,是以不厭”,傳世諸本第七</p><p class="ql-block">⼗⼆章幾乎都作“夫唯不厭, 是以不厭”,但傅奕、范應元⼆本作“夫唯 無厭, 是以無厭”。不過傅、范所據之本, 也許是將已改“弗”爲“不”之 本的兩個“不”字改作“無”的)。還有個别較特殊的情况。今本第三章 河上公、王弼等本“使夫智者不敢爲也”句中的“不敢爲”, 帛書本、北 ⼤本作“不敢、 弗爲”。 想爾、 遂州、 敦煌甲、 P2584諸本作“不敢不 爲”, 改“ 弗”爲“不”。河上公、王弼等多數傳本則省去了“爲”上的“ 弗/ 不”字。</p><p class="ql-block">傳本中出現“ 弗”字的情况很少。 ⾒於很多傳本第⼆章的兩個“不 居”(“居”或作“處”), 河上公本、王弼本及少數其他傳本作“ 弗居”, 還有少數傳本只是上⼀個或後⼀個“不居”作“ 弗居”(《道藏》 本河上 公注就只是上⼀個“不居”作“弗居”)。唐⼈注古書引此文亦有作“弗居” 者。[17]但前⼈已指出, 據河上公及王弼注文, ⼆者所據之本實作“不 居”,有些河上公本的經文也作“不居”,[18]此⼆本的“弗”字也許是後⼈ 所改。 ⾒於絶⼤多數傳本第六⼗六章的“不重”“不害”, 范應元本作“弗 重”“ 弗害”; 傅奕本“不重”作“ 弗重”,“不害”仍同⼀般傳本。《太平御 覽》 卷七六《皇王部⼀》 引《老⼦》 此章文有删節, 無“不重”字,“不 害”作“弗害”,[19]其所據之本,“不重”應作“弗重”。</p><p class="ql-block">傳本中這些不常⾒的“ 弗”字, 在簡帛本中確實都作“ 弗”, 但簡帛 本在上引兩章中都還有别的“ 弗”字, 上舉河上公、王、傅、范等本已 改作“不”。有可能上舉各本中的“ 弗”字, 是後⼈據某些雖已改“ 弗”爲 “不”但尚有少數“弗”字漏⽽未改的較古本⼦校改文本的産物。</p><p class="ql-block">《吕⽒春秋·審分》“成⽽不處”, ⾼誘注:“處, 居也。《老⼦》 ⽈‘功成⽽弗居’, 此之謂也。”引《老⼦》 第⼆章文, 作“ 弗居”。《淮 南⼦·原道》:“是以處上⽽⺠弗重, 居前⽽衆弗害。”同書《主術》:</p><p class="ql-block">“ 故百姓載之上弗重也, 錯之前弗害也。”兩處皆本《老⼦》 第六⼗六 章,“重”“害”⼆字上的否定詞皆作“弗”。在古書、古注中可能尚有類似 引文。上文所舉《老⼦》 傳本中的那些“ 弗”字, 似乎也有可能出⾃後 ⼈據古書、古注所引《老⼦》 文所作的校改。真相究竟如何, 尚待研 究。</p><p class="ql-block">六、唐人避太宗諱或改“民”爲“人”,後人或以原</p><p class="ql-block">本“人”字爲避諱字誤將其回改爲“民”</p><p class="ql-block">《德篇》:而民生=(生生),勭(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今本相當 文字⾒五⼗章)</p><p class="ql-block">《集成》注[六⼆ ]:</p><p class="ql-block">“ ⽽⺠⽣⽣ ……”句, 帛⼄本同。北⼤本“⽣⽣ ”作“姓⽣ ”(整理者讀</p><p class="ql-block">爲“⽣⽣ ”), 下有“焉”字, 餘同帛甲本。 王弼本作“⼈之⽣ , 動之死 地, 亦⼗有三 ”, 不少傳本“⼗有三”上無“亦”字, 有些傳本“動”下有 “ 皆”字,有些傳本“⼈”作“⺠”,前⼈已指出作“⼈”者係避唐諱改。</p><p class="ql-block">《德篇》:人之飢也,以亓(其)取食之多也,是以飢( 今本相當 文字⾒七⼗五章)</p><p class="ql-block">《集成》注[ ⼀八九]:</p><p class="ql-block">原注: ⼄本同,作( 引者按: 北⼤本亦同, 但“”寫作借字 “ 脱”)。通⾏本作“ ⺠之飢, 以其上食税之多”,《後漢書·郎覬傳》 引 同通⾏本( 引者按:《郎覬傳》 所引,“⼈ ”字尚未改作“ ⺠ ”)。 、</p><p class="ql-block">並假爲税。此處(通⾏本第七⼗五章) ⼈ 、百姓、 ⺠分别⾔之(嚴 遵本同), ⼈⾃是以税“取食”者。 ……[20]</p><p class="ql-block">“ ⼈ ”是泛稱, 可以包括統治階級, 但在⼀般情况下, 很少⽤來專 指統治者。 傳本此句仍有⽤“ ⼈ ”字者, 但⼤都已改作“ ⺠ ”。 ⾼明認 爲, 有些⼈以爲此“⼈ ”字爲唐⼈避太宗諱所改, 故將其錯誤地回改爲</p><p class="ql-block">“ ⺠”。[2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注解:</b></p><p class="ql-block">[1] 湖南省博物館、 復旦⼤學出⼟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編纂, 裘錫圭主編 《⻑沙⾺王堆漢墓簡帛集成》, 中華書局,2014。以下簡稱“《集成》”。</p><p class="ql-block">[2] 蔣錫昌《老⼦校詁》, 商務印書館, 1937,332⾴ 。</p><p class="ql-block">[3] 蔣錫昌《老⼦校詁》 ,239⾴ 。</p><p class="ql-block">[4]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編《⾺王堆漢墓帛書〔 壹〕 》, 文物出版社 , 1980,8⾴注[ ⼆七] 。</p><p class="ql-block">[5] 參看《集成》 第四册,30⾴注[ ⼀⼀七] 。</p><p class="ql-block">[6] 以上參看韓巍《⻄漢⽵書〈老⼦〉 的文本特徵和學術價值》, 收入北京⼤ 學出⼟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學藏⻄漢⽵書[ 貳]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p><p class="ql-block">221⾴ 。</p><p class="ql-block">[7] 蔣錫昌《老⼦校詁》 ,290⾴ 。</p><p class="ql-block">[8] [ 唐] 陸德明撰, 黄焯彙校《經典釋文彙校》, 中華書局, 2006, 356⾴ 上左 。</p><p class="ql-block">[9] 同上 。</p><p class="ql-block">[10] ⾺叙倫《老⼦校詁》, 古籍出版社, 1956,38⾴ 。本書前⾝爲1924年出 版之《老⼦覈詁》 。</p><p class="ql-block">[11] 江有誥《⾳學⼗書》, 中華書局, 1993, 164⾴上左 。</p><p class="ql-block">[12] 國 家 文 物 局 古 文 獻 研 究 室 編 《 ⾺ 王 堆 漢 墓 帛 書 〔 壹 〕 》 , 13 ⾴ 注 〔六〕 。</p><p class="ql-block">[13] 北京⼤學出⼟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學藏⻄漢⽵書[貳] 》, 145⾴第四 ⼗六章注[三] 。</p><p class="ql-block">[14] 以上參看北京⼤學出⼟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學藏⻄漢⽵書[ 貳] 》 , 209⾴韓巍文。 關於北⼤本是否避武帝諱的問題已在上文討論 。</p><p class="ql-block">[15] 參看朱謙之《老⼦校釋》, 中華書局, 1984, 191⾴ 。</p><p class="ql-block">[16] 參看北京⼤學出⼟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學藏⻄漢⽵書[ 貳] 》 ,“前 ⾔”2⾴ 。</p><p class="ql-block">[17] ⾺叙倫《老⼦校詁》 ,34⾴ 。</p><p class="ql-block">[18] 參看鄭成海《老⼦河上公注斠理》 , 臺灣中華書局, 1971, 16—17⾴ ; 王卡點校《老⼦道德經河上公章句》 , 中華書局 , 1993, 9⾴注 [ ⼀⼆ ] 、 [ ⼀ 三] 。</p><p class="ql-block">[19] 《太平御覽》 第⼀册, 中華書局, 1960,356⾴下左 。</p><p class="ql-block">[20]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編 《⾺王堆漢墓帛書 〔 壹〕 》 , 9⾴注 [ 五 六] 。</p><p class="ql-block">[21] ⾼明《帛書老⼦校注》, 中華書局, 1996, 193⾴ 。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後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 簡帛本出⼟以來, 我寫了⼀些與簡帛本有關的研究 《老⼦》 的文章, 現將它們輯爲⼀個⼩册,列入中⻄書局的“ 中國古典 學的重建”叢書。此書的編成, 多賴中⻄書局⼀編室主任⽥穎、編輯龍 騰遠和現在正跟我⼀起撰寫《老⼦》 注釋的劉嬌的幫助。 出校樣後, ⼜承鄔可晶、劉嬌以及本中⼼研究⽣聶菲、應⾦琦、張婷代我仔細審 讀。鄔、劉⼆位在審讀中還對原文提了⼀些很好的意⾒ ,現已照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裘錫圭 2020年11⽉1⽇</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注:本系列篇章为小编子木依据网上正版书图转化为文字,难免错误,仅供老学爱好者学习探研参考。
子木20250523 9:38时发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br></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