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永乐宫(原名大纯阳万寿宫)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元代道教宫观,位于山西省芮城县城北约3公里的龙泉村东,占地面积24.8万平方米。以下是其历史发展的关键阶段:</p><p class="ql-block">起源与兴建(金元时期)</p><p class="ql-block">永乐宫原址在芮城县西南20公里的永乐镇,相传为道教吕洞宾的出生地。金末时其故居被改为"吕公祠",1231年毁于火灾后,因全真教受元朝统治者推崇,1247年敕令升观为宫,正式动工兴建。主要建筑(三清殿、纯阳殿等)于1262年落成,至1358年纯阳殿壁画竣工,工程历时110余年,几乎与元朝相始终。</p><p class="ql-block">建筑与艺术成就</p><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现存四座元代木构建筑(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采用典型元代官式手法,其中三清殿为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p><p class="ql-block">壁画瑰宝:殿内保存1005.68平方米元代壁画,尤以三清殿《朝元图》(403.34平方米)最为著名,描绘290位天神朝拜元始天尊的场面,被誉为"东方画廊"。纯阳殿、重阳殿壁画则以连环画形式讲述吕洞宾、王重阳的传教故事。</p><p class="ql-block">现代搬迁与保护(20世纪)</p><p class="ql-block">1950年代因三门峡水库建设,永乐宫被划入淹没区。1959-1965年,国家耗资220余万元,将建筑与壁画整体切割搬迁至现址(西周古魏国都遗址),开创了中国古建搬迁保护的先例。2023年,山西省成立永乐宫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加强壁画研究。</p><p class="ql-block">文化地位</p><p class="ql-block">1961年成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p><p class="ql-block">与北京白云观、陕西重阳宫并称"全真教三大祖庭"。</p><p class="ql-block">壁画艺术融合唐宋绘画技法与元代风格,代表了中国古代寺观壁画的巅峰水平。</p> <p class="ql-block"> 广仁王庙,又称五龙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城北中龙泉村,始建于唐大和五年(831年),是中国现存四座唐代木构建筑之一,也是唯一以龙王信仰为核心的唐代道教建筑,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始建与命名:</p><p class="ql-block">广仁王庙始建于唐宪宗元和年间,最初因供奉五龙神得名“五龙庙”。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青龙神被封为“广仁王”,庙宇由此更名。</p><p class="ql-block">现存正殿为唐文宗大和五年(831年)重建的遗构,是研究唐代建筑的重要实例。</p> <p class="ql-block"> 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雄关要塞,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函谷关镇王垛村,地处崤函古道咽喉,以地势险要著称,既是军事重镇(曾助秦国抵御六国联军),又是道家文化发源地(老子在此著《道德经》)。</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与地形特征</p><p class="ql-block">函谷关地处黄土高原东南缘,位于稠桑原的天然裂缝之中,形成东西长7.5公里、宽仅2-10米的峡谷通道。其地理特征可概括为:四至方位: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弘农涧河),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12</p><p class="ql-block">地貌结构:稠桑原由黄土构成,古代密布桑林,北侧紧贴黄河,仅裂缝可供通行,关城建于裂缝东端,扼守崤函古道最险段。</p><p class="ql-block">军事历史地位</p><p class="ql-block">作为关中平原东大门,函谷关在先秦至秦汉时期具有极高战略价值:</p><p class="ql-block">战国屏障:秦国依托天险多次击退六国联军(如公元前318年楚怀王联军、前241年五国合纵),贾谊称“叩关攻秦时,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p><p class="ql-block">战术特点:狭窄地形使大规模军团无法展开,形成“丸泥可塞”的防御优势,成为冷兵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军事关隘之一。</p><p class="ql-block">文化与典故</p><p class="ql-block">函谷关不仅是军事符号,更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p><p class="ql-block">道家发祥:春秋末年,老子在此撰写《道德经》,关令尹喜见“紫气东来”而迎圣,留下“鸡鸣狗盗”“紫气东来”等成语典故。</p><p class="ql-block">文学印记:历代文人(如贾谊、司马迁)在著述中频繁提及,使其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地标。</p> <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1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