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人生百年,立于幼学”。这是梁启超对教育的认知。梁先生共有九位子女,其中三人当选院士,九人均在各自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子女涉及建筑学、考古学、经济学、军事学、图书馆学等多个学科,被誉为“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p><p class="ql-block">梁启超是如何教育子女的?核心方法:一是趣味导向的个性化教育,也就是尊重子女的兴趣选择;二是平等沟通与情感联结。用书信交流,以朋友式相处,主动分享自身感受,建立双向沟通模式。三是人格与价值观塑造。注重责任教育,强调“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培养责任感而非功利成就。四是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以“猛火熬”与“慢火炖”,主张学习知识(猛火熬)与消化吸收(慢火炖)交替循环。</p><p class="ql-block">梁先生教育的成功在于将传统家训与现代教育理念融合,通过情感联结、兴趣培养、人格塑造三位一体的方式,实现了家庭教育的最优效果。</p><p class="ql-block">三百年以前,培根说了句很聪明的话,他说,世上治学的人可分为三种,那就是,第一,蜘蛛式的,亦是靠自己肚子里分泌出丝来,把网作得很美很漂亮,也很有经纬,下点雨的时候,网上挂着雨丝,从侧面看过去,那种斜光也是很美。但是虽然好,那点学问却只是从他自己的肚子造出来的。第二种是蚂蚁式的,只知道集聚,这里有一颗米,把它三三两两的抬了去,死了一个苍蝇,也把它抬了去,在地洞里堆起很多东西,能消化不能消化却不管,有用没有用也是不管,这是勤力而理解不足。第三种是蜜蜂式的,这种最高,蜜蜂采了花去,更加上一度制造,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是经过改造制造出新的成绩的。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蜜蜂的方法,是又学又思,是理想的作学方法。</p><p class="ql-block">胡适说:一个人有天才,自然能够使他的事业得到成功,然而有天才的人,却很少很少,天才不够的人,如果能用功,有方法的训练,虽然不敢说能够赶得上天才一样的成就大,而代替天才一部分,却是可以说的,至于那些各种科学上的大伟人,那差不多天才与功力相并相辅,是千万人中之一人。如龟兔赛跑的故事,兔子虽然有天才,却不能像乌龟那样拼命的爬,所以达到目的的是乌龟而不是兔子,治学的方法也是如此,宁可我们没有天才拼命的努力,不可自恃天才去睡一大觉,宁可我们作乌龟,却不可去当兔子,所以我们的口号是:“兔子学不得,乌龟可学也!”自然最好是能够龟兔合而为一。</p> <p class="ql-block">道德经之言</p><p class="ql-block">光而不耀,静水流深。</p><p class="ql-block">知人者智,自知者明。</p><p class="ql-block">知足不辱,知止不怠,方能长久。</p> <p class="ql-block">书法发展由篆隶草行楷五体依次推行。楷书的一笔一划可谓:“点”如高峰坠石,“横”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撇”如飞鸟展翅,“捺”如崩浪雷奔,“提”如策马奔腾,“钩”如劲弩筋节,“折”如曲铁断金。</p> <p class="ql-block">八重境界</p><p class="ql-block">梁漱溟以学问八重境界之论来判断一个人的学问高低。</p><p class="ql-block">1.形成主见。</p><p class="ql-block">用心想一个问题,便会对这个问题有主见,形成自己的判断。</p><p class="ql-block">2.提出问题</p><p class="ql-block">没有学问的人,并非肚里没有道理。脑里没有理论,而是心里没有问题。有主见才有你自己,有自己才有旁人,才会发觉前后左右都是与你意见不同的人,由此才能用心思。</p><p class="ql-block">3.融会贯通</p><p class="ql-block">心中有问题就想要求解,那么前人的主张,今人的言论,慢慢融汇到你自己最初的一点主见,成为以后大学问的萌芽。</p><p class="ql-block">4.知不足</p><p class="ql-block">古人说,学然后知不足,越是读书,越会发现自己当初的肤浅见解,不足以解决问题。一种常见的毛病是,自己头脑简单却说人家头脑简单,自己浅陋却说人家浅陋,想当然的对别人批评攻击。</p><p class="ql-block">5.以简驭繁</p><p class="ql-block">凡是有系统的思想,在心里都看得很简单,道理越看得明透,越觉得无话可说。反之学问浅的人说话越多,思想不清楚的人名词越多。其实道理明透了,名词便可用可不用。</p><p class="ql-block">6.学问归于己用</p><p class="ql-block">有无学问在于能否解决问题,如果不能解决问题,那学问必是没到家。假学问的人,学问在他的手里完全不会用。</p><p class="ql-block">7.一览众山小</p><p class="ql-block">学问里面的甘苦都尝过了,再看旁人的境界主张,其中得失长短都能够看透,这个浅薄,那个到家,这个是什么分数,那个是什么程度,都知道的很清楚。</p><p class="ql-block">8.通透</p><p class="ql-block">思路理熟之后,心里就没有一点不透的了,讲出的每一句话,都非常的精亮透明。</p><p class="ql-block">(其实:人心不平等,何来谈学问。标榜学问者,难有真学问。)</p> <p class="ql-block">人们都说得意时读孔孟,而失意时读庄子。了解庄子三悟,让我们在迷茫、焦虑的时候能够得以顿悟。</p><p class="ql-block">哪三悟呢?木雁思维,空船思维,鼓盆而歌!</p><p class="ql-block">君子处木雁之间,有龙蛇之变。</p><p class="ql-block">才与不才,有用无用,辨证看待不拧巴虚己以游世,孰能害之?</p><p class="ql-block">世间诸事因缘和合而成,聚散而灭,空杯心态</p><p class="ql-block">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p><p class="ql-block">万事万物都有其规律,认识并正确运用规律。</p><p class="ql-block">方生方死,方死方生。</p><p class="ql-block">生死之外,皆是琐事。</p><p class="ql-block">珍惜当下,方能不负此生。</p><p class="ql-block">《庄子》三悟:一、无我之悟:破除执念,回归本真——庄子认为,人之所以痛苦,源于对“自我”的执念。真正的逍遥需达到“至人无己”的境界,即消解自我与外物的对立,融入自然之道。 </p><p class="ql-block">二、无名之悟:超脱世俗,淡泊荣辱——</p><p class="ql-block">庄子强调“圣人无名”,反对对虚名的追逐。真正的智者不困于外界的评价,而是专注于内在的纯粹。 </p><p class="ql-block">三、无功之悟:无为而治,顺应天道——</p><p class="ql-block">庄子主张“神人无功”,反对刻意有为的干预,强调顺应自然规律的无为之治。</p><p class="ql-block">古人常说,得意学孔孟,失意学庄子。春风得意时,读孔孟之作,能让人守住分寸,不至得意忘形,而身处困境,失意潦倒时,庄子便是那盏指引你心灵的明灯。</p> <p class="ql-block">读书要读名人名著。胡适说模仿就是创新,这句话我是认可的。譬如识字读音、书法绘画,种地做饭、建房学手艺等等都是模仿老师或师傅指导即模仿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同理,汽车、飞机、枪炮导弹飞船都是模仿熟练后所造出来的。譬如爆频也循此理。同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是模仿。</p> <p class="ql-block">胡适说:“教育是给人戴一副有光的眼镜,能明白观察;不是给人穿一件锦绣的衣服,在人前夸耀。未受教育的人是近视眼,没有明白的认识, 远大的视力;受了教育,就是近视眼戴了一副近视镜,眼光变了,可以看明清楚远大 。”</p><p class="ql-block">胡适在《自由主义》一文中说:近代一百六七十年的历史,很清楚地指示我们,凡主张彻底改革的人,在政治上没有一个不走上绝对专制的路,这是很自然的,只有绝对的专制政权可以铲除一切反对党,消灭一切阻力;也只有绝对的专制政治可以不择手段,不惜代价,用最残酷的方法做到他们认为根本改革的目的。他们不承认他们的见解会有错误,他们也不能承认反对的人会有值得考虑的理由,所以他们绝对不能容忍异己,也绝对不能容许自由的思想与言论。所以我很坦白地说,自由主义为了尊重自由与容忍,当然反对暴力革命与暴力革命必然引起来的暴力专制政治。</p> <p class="ql-block">读了胡适<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1919年3月10日撰写的</span>《漫游的感想》,让我体会到“错过胡适,中国错过了100年”熊培云的感言。这篇文章创作距今已过去100年有余。文中例举的内容与当下体验相差无几。现摘录文中“麻将”一节供您欣赏。</p><p class="ql-block">“前几年,麻将牌忽然行到海外,成为出口货的一宗。欧洲与美洲的社会中,很有许多人学打麻将的;后来日本也传染到了。有一个时期,麻将竟成了西洋社会中最时髦的一种游戏:俱乐部中差不多桌桌都是麻将,书店中出了许多种研究麻将的小册子,中国留学生没有钱的可以靠教麻将吃饭挣钱。欧美人竟发了麻将狂热了。</p><p class="ql-block">谁也梦想不到东方文明征服西洋的先锋队却是那一百三十六个麻将军!</p><p class="ql-block">这回我从西伯利亚到欧洲,从欧洲到美洲,从美洲到日本,十个月之中,只有一次在日本京都的一个俱乐部中看见有人打麻将。在欧美简直看不到麻将了。我曾问过欧洲和美国的朋友,他们说,"妇女俱乐部中,偶然还可以看见一桌两桌打麻将的,但那是很少的事了。"我在美国人家中,也常看见麻将牌盒子﹣﹣雕刻装潢很精致的﹣﹣陈列在室内,有时一家竟有两三副的。但从不见主人主妇谈起麻将,他们从不向我这位麻将国的代表请教此中的玄妙!麻将在西洋已成了架上的古玩了,麻将的狂热已退涼了。</p><p class="ql-block">我问一个美国朋友,为什么麻将的狂热过去得这样快?他说:"女太太们喜欢麻将,男子们却很反对,终于是男子们战胜了。"</p><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意想得到的。西洋的劳动奋斗的民族决不会做麻将的信徒,决不会受麻将的征服。麻将只是我们这种好闲爱荡,不爱惜光阴的"精神文明"的中华民族的专利品。</p><p class="ql-block">当明朝晚年,民间盛行一种纸牌,名为"马吊"。马吊只有四十张牌。有一文至九文,一千至九千,一万至九万等,等于麻将牌的筒子、索子、万子。还有一张"零",即是"白板"的祖宗。还有一张"千万",即是徽州纸牌的"千万"。马吊牌上每张上书有《水浒传》的人物。徽州纸牌上的"王英"即是矮脚虎王英的遗迹。乾隆嘉庆间人汪师韩的全集里收有几种明的人马吊牌(在《丛睦汪氏丛书》内)。</p><p class="ql-block">马吊在当日风行一时,士大夫整日整夜地打马吊,把正事都荒废了。所以明亡之后,吴梅村作《绥寇纪略》说,明之亡是亡于马吊。</p><p class="ql-block">三百年来,四十张的马吊逐渐演变,变成每样五张的纸牌,近七八十年中又变为每样四张的麻将牌(马吊三人对一人,故名"马吊脚",省称"马吊";"麻将"为"麻雀"的音变,"麻雀"为"马脚"的音变。)。越变越繁复巧妙了,所以更能迷惑人心,使国中的男男女女,无论富贵贫贱,不分日夜寒暑,把精力和光阴葬送在这一百三十六张牌上。</p><p class="ql-block">英国的"国戏"是 Cricket ,美国的国戏是 Baseball ,日本的国戏是角抵。中国呢?中国的国戏是麻将。</p><p class="ql-block">麻将平均每四圈费时约两点钟。少说一点,全国每日只有一百万桌麻将,每桌只打八圈,就得费四百万点钟,就是损失十六万七千日的光阴,金钱的输赢,精力的消磨,都还在外。</p><p class="ql-block">我们走遍世界,可曾看见哪一个长进的民族,光明的国家,肯这样荒时废业的吗?一个留学日本的朋友对我说:"日本人的勤苦真不可及!到了晚上,登高一望,家家板屋中都是灯光;灯光之下,不是少年人跪着读书,便是老年人跪着翻书,或是老妇人跪着做活计。到了天明,满街上,满电车上都上学去的儿童。单只这一点勤苦就可以征服我们了。"</p><p class="ql-block">其实何止日本?凡是长进的民族都是这样的。只有咱们这种不长进的民族以"闲"为幸福,以"消闲"为急务,男人以打麻将为消闲,女人以打麻将为家常,老太婆以打麻将为下半生的大事业!</p><p class="ql-block">从前的革新家说中国有三害:鸦片,八股,小脚。鸦片虽然没禁绝,总算是犯法的了。虽然还有做"洋八股"与更时髦的"党八股"的,但八股的四书文是过去的了。小脚也差不多没有了。只有这第四害,麻将,还是日兴月盛,没有一点衰歇的样子,没有人说它是可以亡国的大害。新近麻将先生居然大摇大抛地跑到西洋去招摇一次,几乎做了鸦片与杨梅疮的还敬礼物。但如今它仍旧缩回来了,仍旧回来做东方精神文明的国家的国粹,国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