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提起徽州建筑,首先映入你脑海的是青砖黛瓦,马头墙。它是中国汉族传统建筑中的一支流派,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p><p class="ql-block">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p><p class="ql-block">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它们大多依山傍水,力求人工建筑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高低错落的墙体,白墙上的自然光投射产生独特的光影效果.且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安徽博物院新馆,专有一层主题展厅《徽州古建筑陈列》分水口、牌坊、祠堂、民宅和建筑结构和装饰艺术5个单元,比较全面的展示了徽州地区人文历史风貌和古建筑艺术特色,全景式营造徽州古城路的美轮美奂,让观众尽情感悟徽州古代建筑的特色和魅力。</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古徽州一府六县,境内山清水秀,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历史背景,孕育了内涵丰富、极具特色的徽文化。根植于徽文化的徽州古建筑是我国民间建筑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徽州古建筑的营造秉持"天人合一"的理念,遵循天地造化,顺应自然生态,其总体布局依山就势,空间规划结构严谨,建筑构件雕镂精湛,尤以民居、祠堂、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徽州古建筑以其粉墙黛瓦、高脊飞檐、层楼叠院、曲径回廊、亭台水榭等景观,构建起古徽州别样的"画里乡村",描绘出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优美画卷,使得人们驻足徽州古建筑之中,能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p> <p class="ql-block">"水口"是指水流的入口和出口,徽州人认为水象征着时间和财富。水口作为徽州古村落的重要构成要素,是古村落空间的开端。徽州人十分注重水口的营造,多选择山脉转折、流水环绕之地,在水流出入口处广植树木、修桥筑堤、造亭建坊,有的还建有文昌阁、魁星楼、观音阁、关帝殿、荷花池等文化景观,形成水口园林。水口既是村落出入口,又是休憩场所,同时兼具水资源利用和防御外敌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世界上任何物种,赖以生存发展都离不开水。人作为高级物种,以群居的形态生活在凡人间。从今天的角度,看过去的村落布局,有感于先人智慧的独到之处。那时候,建筑物从选址、布局规划、个体建筑和公共建筑的建筑运行中远没有现在建筑业分门别类之细、之有所谓的理论依据。</p><p class="ql-block">在宏村村落布局中,我看到了“水”工程之宏大,它不仅是引水入村,还按水流之势规定了用水之则,即按时段取水及排污。</p> <p class="ql-block">村落的选址要点:“枕山、环水、面屏”。即后依“龙山”;面朝尺度较小的“屏山”;朝阳;缓坡,以屏挡冬日北来寒流、夏日南来凉水且利于取水、极大限度的采用良好的日照和在便于出行的条件下,免受洪涝之灾。这种“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自然格局,完美地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且形式其特有的自然效应的良性循环。</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宏村,拍攝的村口广告牌</p> <p class="ql-block">明清徽州民居多为砖木结构的楼房,以外部黑白灰基调,内部木材、砖石自然色泽,构成了简约朴素的色彩环境。民居平面布局紧凑,各进皆开天井,通风透光、雨水内聚,沿天井设楼沿栏杆。厅堂、厢房、门屋、回廊等围绕长方形天井,形成封闭式内院。入户大门装饰有题材丰富的砖雕、石刻,屋内梁架用料硕大,门窗梁枋雕琢精美,或施以彩绘。粉墙黛瓦、天井院落、精美雕饰等徽州民居风格的形成,与徽州自然环境、历史渊源及徽商崛起有着密切关系,也体现了徽州人尊崇程朱理学的文化理念。</p> <p class="ql-block">徽州民居一般为三开间,而进数由业主自定。它以平面规整的三合院为基本形式,即正房为三间两层楼形制,左右带廂房者称"一明两暗",无廂房者称"明三間",其周围以高墙及前厅围合而成扁長的天井。</p><p class="ql-block">正房下层堂屋为敞开式,作为起居室,左右为臥室,上层之中央作为祖堂奉祖先牌位,岁日祭祀。两侧廂房较狭窄。楼上各间房屋可以串通,大门开在住宅正中。</p><p class="ql-block">徽州民居的依天井位置可分为凹形、回形、 H 形和日形四种基本类型。</p><p class="ql-block">厨房和杂院一般设在后进侧面或底层厢房内。</p><p class="ql-block">在结构布局方面,它吸取了南方穿式和北方抬梁式结构的优点,逐步形成干栏木楼与北方四合院相结合的建筑形式。</p><p class="ql-block">由于地处丘陵地区,木、石材可就地取用,砖材也可以就地烧结。</p> <p class="ql-block">民居的构造方法大致如下:</p><p class="ql-block">①屋面多为硬山顶,歇山顶多见于官府、府学和寺庙建筑。屋面为瓦屋面,瓦的布置形式有:望砖挂瓦、席垫挂瓦和冷摊仰合瓦。其中冷摊仰合的方式,多在民居中常见,即直接在椽子上铺设小瓦,且在檐口处铺设花边瓦、滴水瓦瓦当,以防止屋面雨水渗透檐下木构件和墙体。</p><p class="ql-block">我在南京六朝博物馆看到了各种形态的瓦当。瓦当烧结图片有“福”、“寿”、“笑脸”等。</p><p class="ql-block">②墙体:砖石空斗墙,墙体材质有土夯实而成的也有烧结砖砌筑而成。空斗墙墙厚一般300㎜。屋面不做苫背处理(铺瓦前最后一道工艺),但此时防潮隔热效果差。</p><p class="ql-block">墙体底部的防潮处理:一般将柱搁在石墩上。</p><p class="ql-block">③天井地面空间构造〈四水归塘(堂)〉:下底设池、留沟防、安石埠等。</p><p class="ql-block">其构造聚多,不一一列举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转植于室内的美人靠。徵州建筑附建中重要构件之一。常用于庭院中。</p> <p class="ql-block">木雕美学:一个很直观的美学教肓,可惜一直以来,对于它们了解甚微。</p> <p class="ql-block">"追远溯本,莫重于祠"。祠堂作为徽州村落中的核心建筑,是家族祭祖和议事、教化的场所。南宋朱熹《文公家礼》构建了宗族祠堂规模与制度的雏形。</p><p class="ql-block">明嘉靖年间(1522-1566),朝廷允许民间联宗立庙,徽州祠堂开始兴盛。徽州祠堂多位于村落中轴线,建筑风格庄重威严,以三进五凤楼式砖木结构为主,仪门、享堂、寝殿层次清晰,职责分明。祠堂构架硕大雄伟,步架规则一致,建筑构件多为"徽州三雕"精品,大气繁复却不失朴素自然。这些气势恢宏、装饰精美的祠堂承载了宗族文化的内涵,体现了徽派建筑艺术之美。它们既是徽州宗族与社会繁荣发展的缩影,又是徽州深厚文化底蕴的外在表现。</p> <p class="ql-block">宗族组织:宗族一般设有族长、祠首、司事等专职管理人员,族下各房都有房长,负责管理族内各房事务,组织明确,等级严明</p><p class="ql-block">宗族财产:指各宗族共享的田地、山林、房屋等公有财产,所获收益主要用于祠祭、社会公益、赋役开支等。</p><p class="ql-block">族规民约:为维护既有的宗族制度和宗族秩序,各宗族皆制定了规章法则、祭祀制度、修谱规范等,明确了族人的权利和义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卢村参观时,楹联上的绘画引起我学习的兴趣,细细的观察它们,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除少数家庙和祠堂外,多数祠堂为三进五凤楼砖木结构。三进一般指祠堂的三大主体空间﹣-仪门、享堂、寝殿。五凤楼是祠堂大门的屋顶装饰,五对檐角,两两对称,飞檐翘角,似凤鸟展翅,取"有凤来仪"和"五凤朝天"之意。</p> <p class="ql-block">牌坊是中国特有的纪念性建筑。在古徽州,牌坊深受程朱理学的浸染,与徽州三雕的艺术形式结合,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社会、历史内涵。明清两朝不仅是徽文化发展的辉煌时期,亦是徽州地区牌坊兴建的鼎盛期。明代徽州牌坊形制多柱不冲天,风格简朴大方,装饰多采用浮雕或单层浅圆雕,强调造型对称,讲究装饰趣味;清代则多冲天柱式,风格较为细腻繁复,愈加精雕细刻。有着"牌坊之乡"美称的徽州,曾有过一千余座牌坊,今尚存一百多座。一座座恢宏壮观的牌坊于古村落间层叠错落,巍然屹立,成为徽州地区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在表现建筑艺术之外,也体现着徽州人崇儒尚理的道德观念。</p> <p class="ql-block">徽州木雕、石雕、砖雕合称"徽州三雕",是徽州匠人历经长久实践而创造的独特建筑造型语言,主要用于民居、祠堂、牌坊、园林等建筑装饰。木雕撑拱、雀替、梁枪等均起到支撑作用,造型多样,图案内涵丰富;石雕多用于基座、围栏、漏窗、石阶、牌坊等建筑物的装饰,种类繁多,古朴大方;砖雕主要用以装饰门楼、门罩、屋檐、屋顶、漏窗等,题材广泛,寓意深远。徽州三雕艺术源于深厚的徽文化,是徽州人文积淀、徽商经济发展及徽州人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其精美的绘画图式、精湛的雕刻技艺、深刻的文化寓意,带给了人们独特的文化艺术体验。</p> <p class="ql-block">作为全国有名的省级综合类博物馆,将徽州建筑展列一新馆整整一层的布局,最大限度地彰显了徽派建筑的魅力。基于其建筑特点,将人文地理、山水文化发挥到了极至。中国古建筑不仅是艺术,也是中华文明的大智慧。</p><p class="ql-block">“亭”、“台”、楼”、“阁”、“轩”、“榭”、“廊”、“枋”。</p><p class="ql-block">无一代表着古建筑发展的印记。当今社会出门旅游,不懂点建筑文化、美术文化,地理文化,还真不敢说我去过那里。</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