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三)

金斯基

<p class="ql-block"> 到厦门前线31军92师正式部队随军银行做主任工作,是没有什么级别的,军服等部队待遇与实际当兵一样,部队生活很严,早上4:30就要出操,还有内部操练,非常严,不习惯。</p><p class="ql-block">‍ 做的业务是,原来部队要经费都要跟银行提取,怕挤兑,就自己成立一个随军银行,由这个银行来跟人民银行打交道。这个交道是总部级打,具体的不管,是为了报备。大概一年多就撤销了。因为到南方生活不习惯,就自己私下里发个电报给华东军区干部部(那时还没有南京军区),说在这里工作不习惯,不适合,想调走。本来只是发泄情绪发着看的,哪晓得没多长时间军部找他谈话,说现在华东军区干部部同意你回地方。结果就把人事关系转到南京,就去报到。华东军区干部部又把他介绍到华东军政委员会,在上海。几十年后,丈母娘抱怨说,老李当年也不征求她的意见,因为学习时在上海住小别墅洋房,喜欢在上海生活工作,当年是可以选择在上海、杭州和南京几个城市挑选的。</p><p class="ql-block">‍ 李老后来说,他选择南京,是因为过去的老领导和同事很多都在省人民银行,熟悉。于是,华东军政委员会把他的组织关系又转调到华东区行,再介绍到江苏省人民银行,就在南京这儿工作了。当时在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财政工业科,那时不叫“处”,负责工业信贷。后来因为他之前在银行搞会计的,就被调到分行会计科。1956年成立省农业银行,就担任省农业银行会计科科长(就是会计处)。实际上时间不长农业银行也撤销了,他就到省人民银行计划处,是两个处长之一,另一位就是姚盛祥。信贷、会计、计划几个方面工作都做过。大概到1957年初,江苏省成立了之前没有的省外贸局,李老(当时约28岁,有了一女一子两个孩子)任外贸局计划科长、管计划、人事、办公室。当时好像很顺利,但波折接踵而至,后面再说。</p> <p class="ql-block"> 至于入党时间,李老说大概是在1947到48年,具体过程就是有人介绍,介绍以后宣誓。实际上1945年就有动员他入团,当时并不晓得,以为在队伍里就是参加了,根本搞不清楚。就这样拖下来了,到1948年再叫他入党,那时候才懂。预备期是一年,之前是三个月,也缴党费,一个月五分钱,自己也没有多少钱。组织生活一个星期一次,学习主要内容就是批评和自我批评,不谈工作。党的组织是公开的,谁是党员都是公开的。</p> <p class="ql-block"> 1957年到1969年,岳父李老就在江苏省外贸局工作(那时候的局很小,外贸业务也只有出口初级产品,如茶叶、猪鬃、兔毛、肠衣等,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除了东欧,几乎没有进口)中间波折不断,1958年春天精简机构,外贸局、商业厅、供销总社,还有一个农副产品采购厅(还没有粮食厅),四个厅合并,处级干部多出来不少,省里就组织调一批人到基层锻炼去,谈好工资关系不变,就是下基层锻炼,一年到三年。这是第一次下放,也是后来1969年下放的前奏曲。</p> <p class="ql-block"> 岳父全家携老带幼5口人(一子一女还有婆婆)都去了苏北泗洪县城头公社,李老(29岁)在公社做副书记,后期又调至农垦局在泗洪县新办的五里江农场,去做党委书记,实际上也就几个月,在去泗洪正好两年后,就把他调回省外贸局,因为外贸局又恢复了,1960年在三年自然灾害后恢复国民经济,出口创汇以及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往来增加了,回来后接待过如波兰等国家的经济代表团。</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那两年,正置自然灾害饥荒严重时期,两个五、六岁的孩子几乎还没有多少记忆,只知道去过泗洪,当地人是穷的揭不开锅的,日子过的是苦不堪言。两个孩子(一个腿部残疾)的妈妈原先在南京中医学院做财务,因为心情不好在单位鼓励大鸣大放开会时发了点牢骚,被人报复揭发打成了“右派”,工资调减了两级,家里的生活立即就捉襟见肘了。虽然李老(30岁左右,行政14级,104元月工资)工资较高,但全家5口人依靠这工资养活一点也不宽裕。直到1961年回到南京“右派”改正,补发还被扣的工资,已经没有多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