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19)——莫高窟328窟

顺其自然(一)

<p class="ql-block">敦煌莫高窟第328窟简介</p><p class="ql-block">敦煌莫高窟第328窟是开凿于初唐时期的代表洞窟,以其精美的唐代彩塑和壁画闻名于世。该窟不仅展现了唐代佛教艺术的巅峰成就,还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盛况。以下是其主要特点:</p><p class="ql-block">1. ‌洞窟结构与时代背景‌</p><p class="ql-block">开凿年代‌:初唐(7世纪),部分壁画为西夏时期重修。</p><p class="ql-block">窟形设计‌:平面呈正方形,窟顶为覆斗形,中心绘交杵莲花藻井图案,四披饰以棋格团花图案,整体布局规整而富有唐代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历史意义‌:唐代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国际都会,融合多元宗教文化,此窟是这一时期艺术鼎盛的代表。</p><p class="ql-block">2. ‌核心艺术亮点:唐代彩塑‌</p><p class="ql-block">‌西壁佛龛群像‌:龛内塑有一佛二弟子二胁侍菩萨及四供养菩萨(现存三身),均为唐代原作,保存完好,艺术价值极高。</p><p class="ql-block">主尊佛像‌:释迦牟尼结跏趺坐,身披田相袈裟,右手施无畏印,造型丰润,衣纹细腻,体现唐代写实风格。</p><p class="ql-block">弟子与菩萨像‌:</p><p class="ql-block">迦叶像表现老年高僧的庄严(“头陀第一”),阿难像则展现青年弟子的聪慧(“多闻第一”)。</p><p class="ql-block">胁侍菩萨呈“游戏座”姿态,体态优雅,璎珞华美,世俗化特征明显。</p><p class="ql-block">被盗文物‌:龛南侧一身供养菩萨于1924年被美国人华尔纳盗走,现藏于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成为近代敦煌文物流失的象征。</p><p class="ql-block">3. ‌壁画与其他艺术元素‌</p><p class="ql-block">西壁龛顶‌:绘有弥勒说法图,虽部分变色,仍可见唐代壁画的华丽风格。</p><p class="ql-block">东壁壁画‌:西夏时期重绘的八身供养菩萨像,色彩明快,技法承袭北宋传统,是西夏壁画代表作。</p><p class="ql-block">南、北壁‌:西夏重绘的“西方净土变”经变画,构图模式化,但保留历史印记。</p><p class="ql-block">4. ‌艺术与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唐代审美‌:塑像体态丰盈而不失灵动,拉近人神距离,反映盛唐开放气象。多时代层叠‌:初唐塑像与西夏壁画共存,体现敦煌艺术的延续性与多元性。</p><p class="ql-block">学术意义‌:洞窟是研究唐代佛教艺术世俗化、中西文化交流及近代文物保护的典型案例。</p><p class="ql-block">‌总结‌:第328窟是莫高窟唐代艺术的精华之一,其彩塑的写实技法与壁画的多元风格,共同构成了敦煌文化遗产的瑰宝,同时也见证了近代文物流失的伤痛历史。</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328窟是开凿于初唐时期的代表洞窟。此窟窟形平面为正方形,窟顶是覆斗形,中心绘交杵莲花藻井图案,四披绘棋格团花图案;西壁敞口龛内绘塑结合,表现佛、弟子、菩萨,龛顶绘弥勒说法图;南壁北壁及东壁上方均为净土变,东壁下方为西夏时期的八身供养菩萨。</p><p class="ql-block">在莫高窟现存的两千多身彩塑中,各个时代保留的雕塑原作有一百四十余身,其余大都经过后代重绘或重塑。第328窟西壁佛龛内的群像,均为唐代原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此窟的参观重点。</p><p class="ql-block">第328窟西壁佛龛</p><p class="ql-block">西壁佛龛中,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身披田相袈裟,右手平举,作施无畏印,左手抚膝。佛像造型丰润,神情威严而端庄,两眼俯视,给人一种亲切感。随着佛陀手臂的动态而改变的衣纹褶皱十分细致,结跏双腿和被包裹的双脚,使袈裟的横向褶纹疏密有致,极富韵律。</p> <p class="ql-block">西龛-主尊佛像</p><p class="ql-block">在佛像两侧塑的是佛的两位弟子迦叶和阿难。左侧为迦叶,他是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首,因少欲知足被称为“头陀第一”。这身塑像身着水纹田相格袈裟,端严直立,双手合十,双眉紧缩,表现出一位老年高僧庄严虔敬的神情。</p> <p class="ql-block">西龛内北侧-迦叶像</p><p class="ql-block">右侧为阿难像。阿难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他19岁皈依佛门,侍佛25年,多闻佛法,长于记忆,被称为“多闻第一”。此身阿难像身躯微斜,两手笼于袖内,昂首侍立,面貌丰润,双目微睁,似在出神聆听。</p> <p class="ql-block">西龛内南侧-阿难像</p><p class="ql-block">弟子两侧为两身胁侍菩萨,一腿盘于莲座上,一腿下垂,足踏莲花,作闲适的“游戏座”。发髻高耸,面相丰腴,双手纤巧,胸饰璎珞,腰围锦裙。艺术家对菩萨身形线条的塑造精准而富有质感,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西龛内南侧-阿难与半跏坐菩萨像</p> <p class="ql-block">西龛内南侧-阿难与半跏坐菩萨像</p><p class="ql-block">西龛内北侧-左胁侍菩萨侧面</p><p class="ql-block">佛龛外侧为三身供养菩萨,体态修长,璎珞长垂,胡跪于莲台,气质端庄典雅,造型严谨细致。其中龛内南侧的一身供养菩萨,在1924年被美国人华尔纳盗走,现存于美国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现存于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的第328窟供养菩萨像</p><p class="ql-block">佛教艺术发展到唐代,已经走向世俗化、人文化,出现了大量富有时代精神的艺术形象。第328窟的唐代彩塑反映出繁荣开放的大唐气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328窟</p><p class="ql-block">一个初唐时期的代表性洞窟,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吸引着无数游客。这个洞窟的平面形状是正方形,覆斗形的窟顶上绘有交杵莲花藻井图案,四披则绘有棋格团花图案。西壁的敞口龛内,佛、弟子、菩萨的群像栩栩如生,龛顶则绘有弥勒说法图。南壁、北壁及东壁上方均绘有净土变,而东壁下方则是西夏时期的八身供养菩萨。</p><p class="ql-block">在莫高窟现存的两千多身彩塑中,第328窟西壁佛龛内的群像尤为珍贵,它们都是唐代原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此窟的参观重点。这些彩塑不仅展示了唐代艺术的精湛技艺,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宗教文化的宝贵资料。</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358窟临摹作品,由段文杰精心绘制,再现了原作的辉煌与魅力</p><p class="ql-block">西壁佛龛顶部-说法图</p> <p class="ql-block">阿难内穿交领僧祗支,上饰团花,外服田相袈裟,袈裟的一角悬繫左胸。绿色的僧祗支、华丽的金箔、鲜艳的袈裟红色,无一不是初唐时代的原貌,是莫高窟最具代表性的阿难像之一。</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328窟</p><p class="ql-block">是敦煌石窟中保存较为完好的盛唐时期代表洞窟之一,开凿于8世纪前半叶(唐开元、天宝年间),以其精湛的彩塑艺一、洞窟结构与布局</p><p class="ql-block">形制:覆斗顶方形窟,西壁设佛龛,属唐代常见殿堂式结构。窟顶绘华美藻井,四坡装饰千佛壁画,营造庄严的佛国氛围。</p><p class="ql-block">佛龛设计:龛内塑一组群像,以佛为中心,两侧对称分布弟子、菩萨、天王等,体现唐代佛教造像的秩序感与等级观念。</p><p class="ql-block">二、彩塑艺术</p><p class="ql-block">1. 主尊佛像</p><p class="ql-block"> 龛内中央为结跏趺坐的释迦牟尼佛,身着通肩袈裟,手施无畏印,面容饱满丰润,神情宁静慈悲,衣纹流畅自然,展现盛唐写实风格。</p><p class="ql-block">2.胁侍群像</p><p class="ql-block">弟子:佛两侧为迦叶与阿难,迦叶老成持重,阿难年轻俊秀,神态对比鲜明。</p><p class="ql-block"> 菩萨,:两侧菩萨像体态婀娜,璎珞华美,一腿微曲呈“S”形,尽显唐代女性化审美。其中龛外南侧一身供养菩萨像于1924年被美国人兰登·华尔纳盗走,现藏于哈佛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天王:龛外两侧塑天王像,身着铠甲,怒目威严,展现护法神的刚健力量。</p> <p class="ql-block">西壁佛龛顶部-说法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