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解向军 <p class="ql-block"><b>韩城市现存四大古石桥溯源</b></p><p class="ql-block">文/解向军</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韩城幸存四大古代建石桥,由南往北来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遍地有文物遗迹的韩城各村镇,在″文革"时期普遍遭受到严重破坏,大部分具有民间传统文化特色的文物遗址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新中国已经七十多年了,还有些固定文物没有统计入册,或许是仍没有被发现,客观上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观念模糊。今天作者要说明韩城不是只有三座古石桥,而是四大流系各有一座。盘河流域上游谒帝关古道上的翻底村仍有座古老的石桥,至今竟然没被列入保护文物范畴。今天,作者就是要纠正一部人所谓的韩城只有三座古桥的错误概念,让文物部门及文化爱好者们认识认识一座尚古时期的古代石头桥。</b></p> <p class="ql-block"><b>一、</b><b style="color:rgb(237, 35, 8);">司马祠芝秀桥</b></p><p class="ql-block"><b> 该石拱桥南北向,建于今司马迁祠景区里正门下芝水下游的原古司马坡底部,芝水是韩城市四大水系最南端的芝川大峡谷水流之一,芝水桥亦在临黄河入口位置。</b><u>桥南头原有古建一座,连接古芝川镇老街,千百年来是古代人开的′′公公饭店",一直延续到″文革"开始时才停,至今未有恢复。</u></p> <p class="ql-block"> 芝秀桥初建于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清乾隆年间(1736-1795)重修,清宣统三年(1911)被冲毁。<b>民国25年(1936),杨虎城、邵力子来韩,力倡再次重修。</b>1981年2月被公布为韩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芝秀桥又名芝水桥、芝阳桥等名,距离韩城市古城约10公里,是韩城历史上南北交通要道。砖石结构,拱形5孔,全长110米,宽5.2米,两侧护栏装有123个石质望柱。</p> <p class="ql-block"><u> 芝秀桥古时候是出入韩城的门户,又是司马迁祠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周围柳树成荫,河床长满了芦苇,古代时芝川村在司马祠以东,上世纪六十年代因三门峡水库导致黄河堤坝上漫,村民迁移今芝川镇所在地,芝秀桥冷静了许多,而今兴起的司马祠旅游热,一座古老的桥上又人来人往,恢复了旧时的热闹景象。</u></p> <p class="ql-block"><b>二、</b><b style="color:rgb(237, 35, 8);">古城毓秀桥</b></p><p class="ql-block"> 毓秀桥位于韩城市古城南关澽水河上,<b>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历时五年建成,是当时韩城通往古都长安的官道,可毓秀桥之初并不是官建之桥。</b>清朝潭马村官居巡抚的刘荫枢(1637年~1724年),字相斗,别号乔南,晚年自号秉烛子。<b style="color:rgb(237, 35, 8);">刘抚院与在山东德平县任知县的表弟解家村人解咸一(解佑启)联名修建韩城县南河桥,在当时确实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韩城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曾有人想在澽水河上建座大桥,给自己短暂生命的意义锦上添彩,但是,这个愿望很难实现。</b><b>历届县衙门在任期里,也都是以木桥维持现状,遇上洪涝河涨,木桥就被冲垮。</b><u>明朝嘉靖四十三年(1555年),城里有个姓刘的员外名万山,已到了不惑之年,膝下无子,后来他选定了个黄道吉日,登上梁山神道岭,进香拜佛,问卜求卦,抽之一签曰:″官家须日过千人。"员外先是一愁,眉头紧皱。尔后开怀大笑,曰:“道家不可戏言,吾乃城中大户,书香门第,家室恪守纲常。”</u><b>道家不慌不忙慢慢地为员外开导,刘员外经神道士指点,在澽水河上建造一座较为牢固的木板“便桥”,在当时就是很先进而稀奇的桥了,再将其夫人的腰裹横贯桥中,曰其道士所谓的日可经过“千人踩、万人骑”之言,即可得贵子。如此一来,一年后果真灵验了道人之言,刘万山喜得一子。</b></p> <p class="ql-block"><u> 话说刘荫枢致政后想为乡人做点事,就给城中的岳仗程毓秀讲了自己的想法。</u><b style="color:rgb(237, 35, 8);">岳父大人是韩城县城中的大户人家,辈辈人皆肯干公益事业,在韩城有较大的影响力。就给大女婿刘荫枢讲:"想干就在南河上建座石桥。"刘荫枢是位清官,积蓄微薄,很是为难。于是,岳父看女婿为难的表情就说:"你去找你解家村大姑家的儿子解佑启(字咸一),与你表弟合作。"</b><b>又说:“解家是大户,我的外甥也未必很有钱,他和你大姑父解几贞(进士)一样,很爱惜名节。但你表弟是很有名气的县令,让他挂帅,他们家祖祖辈辈都好施乐善,这就够了。"</b></p> <p class="ql-block"><b> 解几贞,崇祯己卯举人、顺治壬戍进士,由行人至江南学道,致政乡贤。解佑启是解几贞与程氏的次子。</b><u>刘荫枢真的去找表弟了,两人一合计,这事就成了。</u><b style="color:rgb(237, 35, 8);">解咸一(佑启)家父是"五子登科"家族名望之辈,都是干大事的人,名节万里,世人皆知。解咸一公务在身,就将工程交给表姐夫刘荫枢亲自挂帅,兄弟俩干起了多少辈人想干都不敢干的事。工程用工用钱量大,解几贞是程毓秀的姐夫,程毓秀怎么能让已不在人世的姐姐和姐夫之次子解咸一外甥全出资呢。</b><b>潭马村亲家刘四明家底也不是很厚的,这个程毓秀是知道的。程毓秀一位年近九旬的人拿出了他一生所有的积畜,这一举动使女婿刘荫枢感慨不已,所有亲戚朋友家都为之震动,韩城人都为之感慨和称颂。大户们都纷纷踊跃表示支持,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b></p> <p class="ql-block"> 毓秀桥是一座南北走向的10孔厚拱墩型石桥,桥面宽4.5米,净跨6.15米,长度为180米。桥体采用花岗石条砌筑,桥面呈穹隆形。石缝由灌铁水而成的铁锭加固,桥两侧有节间式青石桥栏杆,每侧有99根望柱,98块栏板。地伏是青石料,矩形断面。桥台呈燕翅形,桥墩呈梭形。拱碹是半圆框形纵联式结构,桥头存一尊身着元代服饰头戴风雪帽的圆雕石人坐像。</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南桥建成后,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子。所以有南桥、县桥、澽水桥、郎桥、澽阳桥、阳(洋)桥等多种叫法。</b><b style="color:rgb(237, 35, 8);">直到乾隆二十五年间(1760年),同州知府李星曜下巡韩城时才正式以程老先生大名命名该桥为毓秀桥,在桥头建了座花园,园中有亭、台、楼、榭,名曰:毓秀园。</b>2013年3月5日,毓秀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三、</b><b style="color:rgb(237, 35, 8);">谒帝关翻底村古石桥</b></p><p class="ql-block"><b> 关于谒帝关东翻底村石桥是什么朝代所建,村民们曾记得桥北头有一尊古照墙上嵌块青石碑,记录有建桥的年干和叙事。</b>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子规划建民宅时,将古老的桥照墙划入宅基地内,自然就被拆毁了,新建民宅也将道路挤窄了,这与″文革"时期的乱象有关。<b>如今五十多年过去了,桥碑也不知散落何处。前些年桥头有几块碑,因道路曾几次加宽,如今也找不到了。</b></p> <p class="ql-block"><b> 关于翻底石桥的说法,民间有两个版本。</b><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种说法是宋朝所建,</b>据村里老者听上辈子人传说的一个故事为证:<u>古时候有一年的春节过后,一名姓王的朝廷员外郎经谒帝关出塞,当行至翻底村时,员外站在村头河岸上,望着河道冰面上叽叽喳喳的山雀(黑色鸟,比乌鸦稍小)破冰洗浴戏水,场景惊艳,员外赞口出奇。他自言自语道:“有喜、有喜、有喜事,我出行数载,没有见过大冷的天有如此多山间天鹊冰河洗浴,嬉戏闹春,真是活到老经不了。这满山梅开,众鸟空翱,春天的气息太美了,乃神仙之福地矣!此行必会喜事连连,好运当头。”当天,迎接他的康老爷热情款待了这位员外郎,并诚恳挽留员外暂歇一宿,翌日再行,员外欣然答应。这一夜二人交谈甚晚,过了没多久,康家老爷便破土动工开始修造翻底桥,历时两年多完成。</u></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另一种说法是</b><b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周朝时期周敬王派鲁班到关中东北部谒帝关盘河要塞上翻底村建一座木桥,以方便各地诸侯前往玄武大帝庙谒帝祭神。</b><b>公元前东周王朝的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周王室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当时的周天子周敬王姬匄在位期间(公元前519年-前476年),虽然晋、齐、楚、豫等诸侯大国已左右天下政治局势,但礼节上仍是敬奉周朝天子。周朝是信奉礼制的王朝,那个时候是以礼治国,礼仪上首先要求各诸侯国王必须拜谒北方之神玄武大帝,敬奉天道。</b><b style="color:rgb(237, 35, 8);">今盘道川发现的玄武大帝庙是周朝之前天下第一座庙殿,天神难违,不得无礼。从周朝时期开始,乃至后来大秦之后的各朝代,盘道川谒帝队伍常年不断头。</b><u>明朝谒帝关书洞的规模形成,乃以玄武大帝庙周围建了东、西和北池洞三个书洞。明嘉靖年同州进士马自强出自谒帝关书洞,儿子马糙深造亦出自谒帝关。</u></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明万历三年马自强接张居正任首辅一职,万历四年命乡人为玄武大帝在合阳县王村镇南王村创建玄武庙青石殿石室,占地面积64平方米,为时28年建成。为玄武神建石室以便谒祭,客观上减轻了谒帝关的谒祭压力。</b></p> <p class="ql-block"> 鲁班(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作为中国古代著名工匠,其发明创造涵盖木工工具、军事、农具等多个领域,以及云梯、石磨、滑轮等实用性装置。这些发明极大推动了古代手工业与工程技术的发展,鲁班也因此被尊为土木工匠的祖师。<u>但是,鲁班建翻底村石桥是作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听到好几位盘道川的老者讲过,其中有一位名叫王保禄的老校长、教师孙百娃和解振东先生等人当时也是这么讲的,作者当时只是笑而不答,但很惊讶。说心里话,我确实不敢相信这种说法,可近些年这种说法的人仍然存在。</u><b style="color:rgb(237, 35, 8);">他们说:鲁班到盘道川后,对翻底村要塞水流和特殊地理位置反复考察论证后,主张改木桥为建石桥。鲁班科学地设计水流与石桥的角度,但却忽视了行车的角度。如果鲁班考虑车行角度的话,那就保证不了桥的质量。所以,后来有人在桥南头的转角处当了一块巨石,车辆才能过桥。翻底桥历经数千年无数次的洪涝灾害,屹立不倒。</b>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盘龙公社在翻底古桥东二三百米处建了一座新式大桥,然而在几年之后却遭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新桥多少都出了点问题,<b>可洪水从翻底古桥之上奔腾而过,古桥依然完好无损,难怪我们应该相信翻底石桥就是鲁班的杰作。木匠可以设计石桥,但石匠不一定能做木工活。民间有谚语:木匠学石(瓦)匠,用不了半后晌。瓦匠学木匠,三年刚入行。</b></p> <p class="ql-block"><b> 然而,翻底桥为什么会被古人疏忽而不记,至今被人遗忘。</b><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大概是因为一个原因,翻底桥外型粗糙,无艺术构造,桥栏杆也没有望柱,完全是一座原始构造式的印象,貌不惊人,所以不被人们注意和研究。殊不知,恰恰是因为它的原始工艺与久经考验,才能证明其古老的创造性。加之,上世界末村人借修路时,盲目要求施工单位将弓型石铺桥面用水泥铺上一层,桥面平了,但破坏了桥面的原始造型。如今石桥又成一座闲物,没有被拆了就算是幸运。</b><b>谒帝关的发现,谒帝关古道上翻底村桥引起了各界其大的关注和兴趣。2024年,韩城市政协副主席陈玉振率队对谒帝关进行考研,当进入谒帝关古道时,首先被一座古老的石桥所吸引。经过一番考证后,陈副主席当即拔通了市文物局的电话,讲述了翻底桥文化的重要性和文物价值。</b></p> <p class="ql-block"><b>四、</b><b style="color:rgb(237, 35, 8);">凿开河王峰古石桥</b></p><p class="ql-block"><b> 王峰石桥架在凿开河上王峰村要塞位置,为石拱5孔桥。清代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建造,比韩城南桥迟建66年,55年后的道光二年(1822年)又进行了重修。王峰桥建造的地理位置复杂,可谓是巧夺天工。</b></p> <p class="ql-block"><b> 今天王峰村已打造成为韩城乡村文化旅游的重要打卡地,王峰桥已成为景区一处靓丽的景观,吸引着秦晋两地的部分乡村文化游爱好者。每到周六周日,人满车多,游客兴致勃勃,潭水、古寨,乐意至极,王峰桥则以她极具诱惑人的魅力,成为游客必须留下记忆的摄影处。</b></p> <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b><u>出版有个人作品长篇传记文学《五子登科》,2022对韩城市西庄镇盘龙茶马古道传统文化开始进行系统挖掘。</u><b><u>2023年对该古道上楼枝村在新农村建设工程中发现的谒帝关古塞文化进行挖掘和考证,取得了建设性的进展。</u></b><b style="color:rgb(237, 35, 8);"><u>8月份参黄鹤楼主题"我为家乡代言非遗"全国活动,本人以《我与非遗的亲密接触》一文代言,获全国二等奖第一名,一举将韩城市新发现的古塞遗址“谒帝关”文化,推向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列,受到文物专家的热情关注。</u></b><b><u>以往本人作品诗词获得过市级大赛一等奖,散文获得过省级奖和国家二等奖,作品发表于部分报刊和杂志,也有被大学刊物所选录。</u></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