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遗址

碧海连天

<p class="ql-block">  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舊址位于高淳老街东端。1938年6月陈毅率新四军一支队东进抗日,由皖南到达高淳,司令部就设在吴家祠堂内,吴氏宗祠是一组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这是新四军开辟茅山根据地的第一站。当时陈毅司令激情满怀,挥毫写下了《东征初抵高淳》的壮丽诗篇。目前,这处融古建筑艺术和革命纪念意义的场所,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陈毅元帅</p> <p class="ql-block">  新四军第一支队简介,1938年春,活动于湘鄂赣边、湘赣边、赣鄂边、皖浙赣边和湘南红军游击队,编成新四军第一支队,陈毅任司令员,傅秋涛任副司令员,胡发坚任参谋长,刘炎任政治部主任。下辖两个团,全支队共2300余人。同年4月,第一支队到皖南岩寺集中,进行短期整训。5月中旬,陈毅率第一支队主力由岩寺地区出发,拉开了东进抗日的序幕。6月4日凌晨,东征队伍初抵高淳。6月7日,陈毅率部离开高淳。14日进入茅山一带,创建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1939年11月,二支队与其合并,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此时,一支队已发展到6000多人,成为开展和坚持苏南抗日斗争的主力部队之一。</p> <p class="ql-block">  吴家祠堂位于老街东部,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祠堂大门朝官溪河,背靠老街,共有三进,前进戏楼,中进享堂,后进祭殿,每进之间设天井 ,占地面积1200多平方米。结构雕梁画栋,风姿古朴,是目前高淳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宗祠。1938年6月陈毅同志率新四军第一支队东进抗日,司令部曾驻扎于此。</p> <p class="ql-block">享堂</p> <p class="ql-block">觀樂臺</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一支队驻高淳办事处旧址</p> <p class="ql-block">  1938年6月4日,陈毅率新四军一支队抵高淳。中旬,新四军先遣支队取得韦岗战斗胜利,引起日军密切注视,并开始对茅山根据地扫荡,为此,一支队特令司政机关分散转移,政治部在刘炎主任率领下转移到淳溪镇一带。当年8月,为开通茅山抗日根据地和皖南新四军军部的通道,一支队政治部决定在高淳组建民运工作组,开展地方工作,对外称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办事处成立后,利用国共合作的合法身份向广大店员、工人、学生宣传党的抗日救亡主张,在进步青年中组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淳溪大队",领导他们学习革命道理,秘密发展中共党员,建立党组织,选派优秀青年到新四军教导队学习,培养抗日骨干。1939年8月31日,日军第二次占领高淳,为保存革命力量,共产党员有计划地转移到薛城、长乐和漆桥等地活动,办事处被迫撤销。</p><p class="ql-block"> 办事处先后由新四军一支队政治部戈白章、二支队政治部彭冲、芮军和苏院特委陈立平、姚.路(陈国新)任负责人。设立时间虽然不长,但为高淳县城地区建党做了大量工作,为高淳地区民众坚持长期抗战打下了基础,也为东进抗日的新四军架起了通往皖南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军歌</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将帅名录</p> <p class="ql-block">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 日本正式向中国投降</p> <p class="ql-block">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 日本无条件投降</p> <p class="ql-block">主任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机要室</p> <p class="ql-block">图文/后期/制作/编辑/LHGAO</p><p class="ql-block">拍摄器材:HUAWEI </p><p class="ql-block">后期制作:Snapsee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