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成果汇报演出》

东方风来

云冈妙音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就像一场永不落幕的艺术盛宴。第 6 窟堪称“艺术巅峰之作”,整个洞窟就像一座精美的艺术宫殿。窟顶的平棋藻井装饰着飞天、莲花,四壁和佛龛上雕刻着佛传故事、本生故事,每一个细节都栩栩如生。能看到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全过程,仿佛在观看一部古代 “动画大片”。 </p><p class="ql-block">在第 10 窟的窟门上方,雕刻着一幅“音乐演奏图”,20 多位乐伎手持琵琶、箜篌、笛子等乐器,神情专注地演奏着,仿佛能让人听到悠扬的乐声,也让我们看到了千年前的“音乐会”现场。 </p><p class="ql-block">第 12 窟,被称为“音乐窟”。窟内雕刻着大量的乐器和乐舞伎,既有中原传统乐器,也有西域传来的乐器,展现了当时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据说,当年这里经常举行盛大的佛事活动,音乐声、诵经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p> 鼓乐飞天 <p class="ql-block">飞天是佛教艺术中佛祖释迦牟尼八部侍从中的两部,即佛经中的乾达婆与紧那罗。八部侍从也就是天龙八部,是佛的护法神。乾达婆和紧那罗是天龙八部中的两部,在佛界中称“香音神”。飞天主要任务是散花,为佛唱赞歌。在佛讲经时,他会临空飞舞,散发香气,向空中播撒雨露和花瓣,给庄严的佛国世界增添一抹亮色。乾达婆是梵文音译,意译为天歌神,男性,由于他周围散发香气,又叫香音神。紧那罗意译为天乐神,女性。佛经说紧那罗:“有微妙音响,能作歌舞。”紧那罗与乾达婆同在极乐园里弹琴歌唱,娱乐于佛。他们夫妻两个形影不离,融洽和谐。通常所说的飞天,就是他们的合称。 </p><p class="ql-block">相比敦煌莫高窟的反弹琵琶飞天造型,云冈石窟的飞天形象更加丰富多彩,包括胖飞天丘比特、琵琶飞天、笛子飞天、胡琴飞天等,是佛教文化、中原文化和鲜卑文化融合的典型代表。云冈飞天以“不依靠翅膀或云彩支撑”的独特方式飞翔,主要依靠飘逸的衣裙飘带凌空翱翔,姿态优雅,更富于浪漫和超脱。这种表现手法突破传统宗教雕塑的静态模式,赋予飞天以灵动感。服饰设计上,飞天通常身着贴体短衫或长裙,裙摆随风飘扬,形成“之”字形或“U”形动态曲线。衣袂翻飞接近于汉服风格,整体装束与造型更像中国神话故事里的七仙女。第7窟窟门西壁的飞天通过裙摆的流动感表现出强烈的升腾趋势。 </p><p class="ql-block">最有代表性的是云冈第12窟内的飞天图,画面中的飞天,高发髻,穿短襦,不露足,呈一字飞舞,纵逸飘举,风神灵动,反映了云冈中期飞天造像胡风汉韵兼柔并蓄的多样式艺术发展特点。她们体态轻盈,舞姿优美,衣袂翩翩,或歌或舞,或凌空飞翔,是美的化身,有着“灵魂舞者”的美誉。以其独特的音乐和舞蹈造像,营造出一种极乐的氛围,给人以强烈的律动感。唐代诗人宋煜赞美云冈飞天是:“梵宇开金地,香龛凿铁围。影中君像动,空里从灵飞。” </p><p class="ql-block">在这里,乐舞交融,他们或持弹拨乐,或持打击乐,或持吹管乐,姿态各异,相互顾盼、敲击、吹弹,仿佛正在演奏一场有中国音韵的佛国仙乐专场音乐会。千百年来,人们驻足在此,仿佛能听到天籁之音般的管乐声声,真所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舞伎在空中翩翩起舞,舞姿优雅,生动逼真,宛如一支天宫歌舞乐团在韵律中满壁生辉。这里构成一个宏大的音乐殿堂和舞蹈天地,置身其中,人们仿佛融入这一美妙的梵宫圣境,感受着北魏时代的梵韵与钟声。 </p><p class="ql-block">《鼓乐飞天》再现和复刻了云冈飞天的形象和神韵,呈现出一场歌舞盛宴,正所谓:状似明月泛云河,体如轻风动流波。</p> 六黛风华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第7窟南壁拱门的上方,并排雕刻两组相向而跪的6位供养天女神,形象恬淡典雅,像少女一样明亮美丽,被称为“云冈六美人”。她们发髻高耸入云,颈饰项圈,臂佩镯钏,飘带绕臂向后,双手合掌,单腿曲跪,呈现出一种虔诚的姿态。她们面容安详、自在、超逸,含笑而立,仰首凝视,洋溢着敬意与庄重。最绝妙的是,她们身着波斯联珠纹襦裙,发髻却梳着南朝流行的“十字髻”,堪称北魏“全球化”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一是形态美:胡跪姿态,双手合十。她们胡跪在地,双手合十,面带微笑,流露出淑女的纯真,仿佛在聆听佛祖的教诲,又像是突然间悟到佛法智慧。每一个动作都显得自然、和谐,让人百看不厌。</p><p class="ql-block">二是服饰美:轻薄贴体,展现身型。六位美人身着袒肩式袈裟,衣服轻薄贴体,把她们的曼妙身型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衣服风格其实是犍陀罗风格与秣菟罗风格汉化后的典型写照,既有异域风情,又充满了中国特色。</p><p class="ql-block">三是长相美:异域风情,面部精致。六位美人眉眼细长,鼻梁高挺,大耳垂肩,头发卷曲,线条优美,让人感受北魏鲜卑女子生气盈盈和超凡脱俗的神态。</p><p class="ql-block">四是雕刻美:高浮雕与大线条结合。六美人形象整体采用高浮雕的表现形式,人物的表情和体态表现得惟妙惟肖。而在衣服的处理上整体采用大线条雕刻,虽然简单几笔,却让人感觉到衣物的灵动。她们不仅是云冈石刻中的瑰宝,更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典范。</p><p class="ql-block">《六黛风华》以“云冈六美人”雕像为创作蓝本,以北魏历史为叙事脉络,让石窟造像中原本静态的舞蹈“活”了起来。她们的舞姿宛如一幅跃动的画卷,每一个动作都流畅而富有韵味,轻盈而优雅;又仿佛是一首流动的诗篇,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韵律与动感,宛如绽放的花朵在清风中轻盈起舞,令人美不胜收。</p> 束腰鼓舞 <p class="ql-block">《云冈之舞》(包括《束腰鼓舞》《长袖飞天舞》《六臂神舞》《莲珠纹舞》等),入选教育部2025年度全国高校思政原创文化精品项目。《束腰鼓舞》聚焦于云冈石窟第12窟的伎乐天人。12窟俗称音乐窟。前室北壁最上层天宫伎乐十四身,分别演奏吹指、齐鼓、排箫、琵琶、横笛、琴、五弦、筚篥、箜篌、腰鼓、义嘴笛、法螺等乐器。门楣上一组舞伎群,动作连贯,气韵奔放,是人间舞姿的艺术再现。手持腰鼓的乐伎,姿态各异,充满生活气息。李莉设计了一系列充满节奏感的动作,让舞者腰间系着仿制的北魏腰鼓,通过跳跃、旋转、击鼓,将古代乐伎的生动形象呈现在舞台上,通过舞蹈展现他们的欢乐与激情。随着一声声明快的鼓声,身挎宽边束腰鼓的云冈石窟伎乐天重现人间,时而翻转跳跃,时而击鼓声响,舞姿鲜活流畅,气势刚健威武。观众仿佛穿越千年,感受到了北魏乐舞的热烈与奔放。</p> 团莲盛景 <p class="ql-block">山西大同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成果汇报演出》之《团莲盛景》:</p><p class="ql-block"> 《团莲盛景》取材于云冈石窟中的团莲造型及寓意。云冈石窟中盛开的圆形团莲多在窟顶或者窟室正中做装饰。团莲纹,象征着圆满与和谐,其圆形结构蕴含着中庸之道,代表着包容万象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莲花在佛教中被尊为“圣花”,即圣洁之花,是崇高、光明、吉祥、圣洁的象征。佛教典籍中有大量关于莲花的记载,如“若在佛前,莲花化生。”“见有千枚诸妙莲花,一一莲花各有千叶,金色金光大明普照,香气芬熏……如此劫中当有千佛出兴与世。”</p><p class="ql-block"> 莲花的美丽和神秘,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的描绘和赞美。在中国文学史上,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以莲花为主题,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采莲曲》:“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描绘了采莲少女的初恋情态,喜悦而娇羞。唐李商隐《赠荷花》:“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唐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宋代词人柳永《望海潮》:“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描绘西湖风光,展现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等。这些作品以莲花的形象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感悟和思考。</p><p class="ql-block"> 《团莲盛景》正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所写:“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高堂满地红氍毹,试舞一曲天下无。”(《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鋋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