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物语——纤维艺术展

chxiyan

<p class="ql-block">《记忆物语——纤维艺术展》在世博会博物馆展出。展览以纤维艺术国际化视野和独具力量的艺术氛围,打开艺术力量的新窗口。</p><p class="ql-block">展览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两位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东方女性艺术家的纤维艺术作品在同一展览中呈现。来自中国的吴帆和来自美国的李美京,两位女性艺术家的作品既相似互通,又形成对比和互补。</p><p class="ql-block">展览精选两位艺术家的33件/套作品,通过“生生不息”、“万物共生”、“方寸之维”、“回望记忆”、“纤语流转”五个主题空间演绎纤维艺术与生命、自然、社会的链接,引导人们对过去与未来的哲学思考。</p> 生生不息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在“生生不息”主题空间,艺术家将新媒体艺术作品与大型金属纤维装置艺术“繁花”相结合,共同诠释循环永恒、努力绽放的宇宙生命。</b></p> <p class="ql-block">《繁花》吴帆,2022年,尺寸500×120x120cm,材质:阳极氧化铝,不锈钢,鱼线</p><p class="ql-block">《繁花》是作者继2016年创作《共生体》后的又一件大型金属纤维装置艺术作品,延续了作者具有代表性的植物茎叶和种子元素为造型语言,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生命的美好及蓬勃向上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夜照清》 主创:吴帆联合创作:肖诗语、黄振业、刘香格、黄嘉颖,2022年,新媒体,数字、单频视频。</p><p class="ql-block">新媒体艺术作品《夜照清》是由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创意与动画学院的师生以吴帆作品《繁花》为题材创作而成。00后的孩子们通过作品传递生命星短暂却要勇于绽放的信念;他们用科技方式呈现了生命如同浩瀚宇宙量变的质子,绽放绚烂的瞬间。当一切回归到最初的积点,是宇宙生命循环的开始,生命向死而生,宇宙循环永恒,通过作品去感受自然界与人类共处的哲学思想,同时,感受纤维艺术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立夏》吴帆 ,2016年,软雕塑,200x200×30cm,材质:黄麻线,金属丝</p><p class="ql-block">《立夏》是《节气系列》中“立夏”的延伸创作,运用传统的手工艺技法,将暖色的黄麻线编成种子、枝叶的形态,表现植物在立夏季节阳光下繁茂的生命状态,唤起人们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关注。</p> <p class="ql-block">《弃物系列No.3-妙手回春》吴帆,尺寸40×13x15cm (2),材质:石膏模具、金属丝、PCL</p><p class="ql-block">《弃物系列No.3-妙手回春》的创作源于作者2020年12月12日经历的一次意外手腕骨折。将创伤时用过的石膏模貝与手腕恢复功能后制作的手臂并置,构成不同时空下两只手的情景对话,也借此向医务工作者致敬。</p> <p class="ql-block">《弃物系列》吴帆,2016年,尺寸100x100×140cm,材质:旧不锈钢椅,金属丝</p><p class="ql-block">任何物体都有不同的生命阶段,变旧的物品伴随我们的生活,其实也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弃物系列》选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旧物——生锈的椅子被生长的枝叶缠绕,仿佛获得重生。作品唤醒人们对时间的记忆和对往事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沉睡的缪斯》吴帆,2023年,尺寸35×35×45cm,材质:黄铜丝</p><p class="ql-block">《沉睡的缪斯》创作于特殊时期,消沉、低迷的情绪仿佛缪斯已经沉睡,也借此向罗马尼亚著名雕刻家康斯坦丁•布朗库西致敬。</p> 万物共生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万物共生”主题空间是纤维与自然的对话,艺术家以纤维为媒介,描绘出自然界的变幻四季、山川情怀,树木藤蔓,以纤维独有的特性和趣味性,唤起人们对生命的关注与尊重。</b></p> <p class="ql-block">  《无题》李美京,2011年,尺寸430x250cm,材质:扎带</p><p class="ql-block">《无题》由扎带扭结构成,这件作品灵感来自自然图像,尤其是树木和藤蔓。作为材料的塑料扭曲体现了当代生活中消费主义的象征意义。这些作品描绘了当代生活中人们与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共生关系。</p> <p class="ql-block">《节气系列》吴帆,2013年,尺寸110x110x30cm (4),材质:棉线,金属丝</p><p class="ql-block">《节气系列》是一组表现中国农耕文化的纤维艺术作品,作品运用传统的手工艺技法,以种子、花、叶以及枝等形态表达在季节变换中植物生长细节的生动与丰富,唤起人们对于生命的关注与尊重。</p> 方寸之维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方寸之维”主题空间融合了吴帆与李美京的多件经典作品,在诠释自然、生命的同时,进一步引发观者对于自然规律、物的本质进行思考,体会废弃与重生、芳华与朴素、繁荣与沉静的不同韵味。</b></p> <p class="ql-block">  《方寸论》吴帆,2019年,尺寸100x100x300cm,材质:薯莨复染丝绸</p><p class="ql-block">《方寸论》选用广东顺德香云纱基地制作香云纱时用的辅料——穿棒套为材料,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在制作香云纱的薯染、过河泥、摊雾等工序中被反复使用,由于薯莨与河泥的作用,这种穿棒套的材料在工人们繁重的体力劳动中,随时间的累积而变得色彩更加丰富,质地更加结实。一般来说,每个穿棒套的使用寿命为10~20匹莨绸的制作,之后它们将被弃置。作者回收这种被弃置的、附有特殊意义的材料,通过再一次的手工缝制过程进行重望,井且,用官椅的形式来表现,目的是要传达作者对手工劳作的尊重;3.3米长的用同样材料制成的丈尺,以厘米为单位刻度,亦是表达中华古老手工艺术源远流长的历史和追求的精致与精细的工匠精神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静物系列No.9~15》吴帆、李频一、王然,2022年,尺寸:多个尺寸,材质:薯茛复染丝绸、填充物</p><p class="ql-block">《静物系列》选用广东顺德香云纱基地制作香云纱时用的穿棒套为材料,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在制作香云纱的薯染、过河泥、摊雾等工序中被反复使用,由于薯茛与河泥的作用,这种穿棒套的材料在工人们繁重的体力劳动中随时间的累积而变得色彩更加丰富,质地更加结实。一般来说,每个穿棒套的使用寿命为10~20匹莨绸的制作,之后它们将被弃置。作者回收这种被弃置的、附有特殊意义的材料,通过再一次的手工缝制过程进行重塑,并用不同造型的陶罐来表现一组静物,长久的薯莨复染使得丝绸表面呈现出一种单一而丰富的肌理,既纯粹又富于变化,宁静而隐秘,也借此向意大利著名画家乔治•莫兰迪致敬。</p> <p class="ql-block">《春》吴帆,2011年,尺寸50×50×30cm (5),材质:棉绳,金属丝,面具</p><p class="ql-block">“春〞包含青春、春天和美好时光等多重意义。这组作品以线为主要表现手法,运用重复的线条对具象的脸、五官进行覆盖,代表朦胧的印象和远去的形象;用缠绕和拼贴的手法对抽象的花草进行表现,含蓄而生动地表达作者对于逝去的、美好的事、物、人的丰富、细腻、纠结的思恋之情。五件作品从不同角度诠释少女、花季、爱、思念、浪漫等人生不同阶段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黄色森林》李美京,2016年,尺寸1219×274×5cm,材质:扎带,扎线带</p><p class="ql-block">《黄色森林》是由扎带构成,每一层都有手工标注。这幅作品意象描绘了森林的景观。森林成为与自然意象相连的空间。艺术家着迷于具象的人性冲动本质,以传达人文主义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弃物系列No.2》吴帆,2016年,尺寸80×90×100cm,材质:旧扶手椅、金属丝</p><p class="ql-block">任何物体都有不同的生命阶段,变旧的物品伴随我们的生活,其实也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弃物系列》选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旧物——生锈的椅子被生长的枝叶缠绕,仿佛获得重生。作品唤醒人们对时间的记忆和对往事的回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禁锢》吴帆,2020年,尺寸60×8×90cm (2),材质:金属丝,木框</p><p class="ql-block">生长是一种蔓延,是一种自然规律。作品用金属丝编织,并将其束缚和交错于木质框架之中,隐喻视觉可见的现实世界与不可见的隐形世界之间的关联与羁绊。</p> <p class="ql-block">《梦#11》李美京,2022年,一组五件,材质:扎带</p> <p class="ql-block">《反射记忆》李美京,2022年,尺寸92×73×25cm,材质:扎带</p><p class="ql-block">《反射记忆》的灵感来自花朵的自然图像。花的形象与希望和光明的思想相连。这件作品是在特殊时期创作的。作品为世界带来面对末来的积极态度。打结结构中使用了扎带,带来精致和美好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绽放21-1》李美京,2021年,尺寸82×82×15cm,材质:扎带</p><p class="ql-block">《绽放21-1》采用扎带扭结制成。花的形象与希望和光明的思想有关。这件作品是在特殊时期创作的,它为世界带来面对未来的积极态度,打结结构中使用了扎带。</p> <p class="ql-block">《梦#7》李美京,尺寸127×90× 3cm,材质:扎带</p><p class="ql-block">《梦#7》受花、藤、山水等自然意象的影响,这件艺术品由各种扎带制成。过程的连接,打结和打结体现了力量和成长的生命。自然幻觉的意象可以与观众交流他们梦寐以求的空间。</p> <p class="ql-block">《山海谣》吴帆、李频一,2020年,尺寸1180x 180cm,材质:双宫绸,丝线</p><p class="ql-block">作品《山海谣》选用了 《山海经》 中一批经典的关于动、植物的祥瑞图案及文字注解,用中国传统手工刺绣的平绣、补绣和乱针绣技艺,重现和颂赞中国古人浪漫的山川情怀,丰富的直观想象力和智慧,以及向往美好的原始生命观。作品采用简洁、直观的表达形式,以纤维艺术独有的特性和趣味性,翼其成为《山海经》的公共传播之 “布艺读本"。</p> <p class="ql-block">  《素裹·世博会》吴帆 ,2021年,尺寸400x15×300cm(2)(尺寸可变),材质:阳极氧化铝《素裹•世博会》源于2020年举办的“第六届的深圳公共雕塑展〞。《素裹•中康路》,最初为一组树上软雕塑,以树为载体,运用树的生长语言(枝与叶)与树合为一体,让行来过往的市民在熟悉的街道与艺术不期而遇,不违和、不突兀;它的形态像春一样芳华万千,但却归于一素,无意多言,仿佛自然而然地生长于此。此作品可以多种形式的系列的方式逐一呈现,作品名称以“素裹”加场域的形式表达。</p> 回望记忆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回望记忆”空间中,两位艺术家不约而同的使用线性材料,穿针引线般连接了过去的记忆与当下的情境,通过一件件作品拼出一个立体的承载着丰富情感的共同记忆。</b></p> <p class="ql-block">《共生》李美京,2011年,尺寸457×274cm,材质:扎带</p><p class="ql-block">《共生》是由扎带、电线和拉链构成的,这件作品被改造为富有想象力的大自然和自然的意象。扎带作为一种材料,体现了当代生活中消费主义的象征意义。这些作品描绘了当代生活中人们与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共生关系。</p> <p class="ql-block">《结晶体》吴帆、姜绥祥、王然,2017年,类型:服装,尺寸160×160cm,材质:真丝纱</p><p class="ql-block">《结晶体》基于通过对微观世界中晶体结构的秩序和规律的发现与研究,用时装的形式再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生,表达作者主张艺术与科学共融共生的态度。</p> <p class="ql-block">《白露》吴帆,2012年,尺寸110×80×30cm,材质:纱,棉线,金属丝,石珠,水晶扣</p><p class="ql-block">白露时节天气渐转凉,在清晨时分叶子上有许多凝露。作品在服装造型设计上采用简约大方的短装连体裙;材质处理上运用抽纱工艺形成的毛边、金属丝的自然卷曲延伸以及石珠与荧光纽扣的组合,表达凝露的晶莹剔透的质感,以及露水的婉转流淌和凝结成珠的动感细节,再现白露这一节气的气质与美感。</p> <p class="ql-block">《棱镜》吴帆、姜绶祥、王然,2016年,尺寸160×160cm,材质:香云纱,棉布</p><p class="ql-block">如今,人们生活在一个材料和技术日益更新的时代,传统的手工艺和服饰正在被新兴事物所取代。作品《棱镜》采用金属镀覆的现代高科技技术面料,并结合手工拼绣工艺,探讨并实验将传统手工与创新技术相结合的诸多可能性。</p> <p class="ql-block">《惊蛰》吴帆,2013年,尺寸180×100×30cm,材质:纱,棉线,金属丝,水晶珠,水晶扣</p><p class="ql-block">惊蛰时节天气回暖,春雷始鸣。作品在服装造型上采用华美的曳地长裙;材质上通过抽纱工艺将黑白双色纱进行不同层次的叠加,形成不同色调的水墨渐变效果;抽纱工艺形成的毛边、金属丝的自然伸展以及珠粒与折光扣的点缀,表现出大自然季节变换的灵动,以及惊垫时节万物复苏、春雷萌动的细节特征。</p> <p class="ql-block">《夜未央》吴帆、胡虹慈,2018年,尺寸120×80×220cm,材质:阳极氧化铝</p><p class="ql-block">作品《夜末央》用金属材质,以塑形与手工编织的方式将具有象征意味的官椅和高跟鞋并置,以情景叙事的方式表达阴与阳、动和静等多组符号的微妙关系,观者似乎从中能够看到两者之间的对峙和妥协,听到两者之间的“辩论”,即关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男性与女性、强者与弱者等话题的思考,延伸出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方式和态度。</p> <p class="ql-block">《花瓣》吴帆、李频一,2023年,尺寸200×160×30cm,材质:真丝缎</p><p class="ql-block">《花瓣》灵感源于日常生活中插花的器皿。这些器物的造型与女性身体线条非常相似,皆为灵动的曲线。作者借用两者形似的特性进行创作,将器物的3D与2D造型呈现在东方平面结构的服装上,并用加长的线迹和不完美的针即,表达轻松和不经意之感。使平面之器形与空间之器物发生关系;使平面之线与空间之线产生呼应。材质的透明效果、多层真丝面料产生的叠加效果强化了作品所要表达的不确定性之美——若有若无之形、似是而非之线。作品诠释作者对东方审美中的空无与灵动的理解。作品可悬挂、可穿載,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视觉效果</p> <p class="ql-block">《线体》吴帆,2014年,尺寸400x100x100cm,材质:金属丝,蕾丝,棉线</p><p class="ql-block">《线体》由一组50个不同形状的瓶形和罐状物组成,这些物体没有任何实用性,造型是由一些废弃的金属丝编制而成,局部覆盖蕾丝碎片。这组作品的展陈方式可变化,即可独立并置展示,也可群体错落悬挂或者堆砌展示,同时结合灯光投射的影像浑然一体。材料的无用性与制作的随意性形成了作品在形式上的无常性特点,蕾丝精细的花型在随意的线条中疏密错落、浓淡相宜,虽是黑白两色,却尤显清雅、无意之东方意境。</p> <p class="ql-block">《谷雨》吴帆,2011年,尺寸150×80×30cm,材质:纱,棉线,金厲丝</p><p class="ql-block">谷雨为播种的时节,加之雨水的滋润,期待未来的好收成。在服装造型上采用半透明真丝材料拼接出旗袍的轮廓,以盘扣流苏为细节点缀,女性的曲线与韵味呼之欲出体曲线的轨迹上饰以金属丝与丝线缠绕形成的种子造型,传达生命密码与活力。将人类与自然万物的生命轨迹进行交融,寓意深刻。</p> 纤语流转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在自然世界和人类生活中,永不停息的是对生命的敬仰和对希望的追逐,“纤语流转” 研究材料的本质,隐去色彩之时,痕迹之美便展露出来。作者用创作的半成品和废弃材料进行再创作,同时表达物尽其用的人文理念。</b></p> <p class="ql-block">  《踏青No.1-24》吴帆,2022年,版画,尺寸21.5x3x30cm (24),材质:手工花草宣纸,亚克力板</p><p class="ql-block">《踏青No.1-24》是作者首次以纸媒介进行创作的当代材料艺术作品,既是作者创作方式的突破,又在逻辑上延续了长期以来的创作语言。将手工花草宣纸或在作品的局部、或在材料半成品和废料上,以油墨拓印这种原始的方式,记录材料本身所产生的平面语言和意向性。</p> <p class="ql-block">《无题 1-4》吴帆,2022年,综合材料,尺寸80×100cm (4),材质:手工宣纸,棉麻线,金属丝</p><p class="ql-block">《无题》是一组实验性的作品,在长期进行材料艺术创作中,作者尝试将手工宣纸包覆在纤维材料与半成品之上,通过隐去材料、工艺和色彩对视觉的干扰,以极简主义手法探索材料所构筑的单一性语言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展览前言</b></p><p class="ql-block">纤维,最早源自新石器时代人类从事采集渔猎的重要生活资料。无论是编草为衣、结绳记事、穿针引线,以动物毛皮、植物枝蔓覆盖身体,还是中国古代几乎每一位女孩子都要掌握的女红技艺等,纤维的历史伴随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古至今,纤维既是生产资料,又是日常生活用品;既是编织人类历史和文明的真材实料,又是承载人类社会从传统手工到现代工业文明,再到即将到头或者说已经到来的“数字文明”的不断演进与迭代的物质和精神载体。虽然纤维是线,是一维的,但是人们使用纤维编织创造,揭示了一维世界与二维、三维世界的内在关联。</p><p class="ql-block">“记忆物语一纤维云大展〞通过不同文化背景下两位卓具影响力的东方女性艺术家创作的纤维艺术作品,启发并探讨对人与白然、历史和文化的关联性的思考。纤维的材料和工艺不仅连接了物质与物质、精神与物质,已还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记忆就像是一条抽象的线,我们希望观众可以通过展览,将思绪带回过去,从而反思当下和期许未来。</p><p class="ql-block">白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以来,世博会以展示全人类文明与成果为己任,也从未停止与艺术的结合。世博会博物馆作为全世界独一无二全面展示世博主题的博物馆,上海的重要文化名片和城市会客厅,以世博会为主题基本陈列,同时也举办多种类型的展览服务公众,其中,设计创意类展览是我们临时展览的偏重类型。新年伊始,我们与深圳市木星美术馆合作,希望通过纤维艺术丰富的形式与文化视角,为广大观众打开探索世博与艺术结合的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i>摄于2024年4月4日,谢谢观赏!</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