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云轻雨集》之六十四,礼失求诸野

张涤生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天韩国的干儿子到上海,宴请我们夫妻,期间彬彬有礼,对长辈恭敬有加。十几年前,我替友人的公子证婚,新娘是韩国人,喜宴上,新娘的年轻亲戚对长辈都是恭而有礼。不禁感叹,似乎韩国对传统文化的保存,比国内还要好些!韩国的亲家母还赠送给笔者岳母,一套精致的韩服,似乎与国内最近流行的汉服,有几分相似,因为韩国就是从汉朝开始接受中国的传统文化(汉字是东汉时期传入韩国的,演变成韩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近造访了一间国内新盖的寺庙,有唐朝风格。听人评论说,应该是抄袭日本京都的某寺庙。笔者从来没有踏上过日本的土地,不过从照片上来看,外观非常相似。日本受唐朝文化影响至深,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不但弘扬佛法,还介绍,推广了中国的医药,文学,建筑,书法,绘画等知识,所以寺庙的相似也就不足为怪了!笔者对日本的许多行为,持有强烈反感,但对他们人民的守礼知节,还是赞誉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笔者并不是哈日哈韩族,但对他们保存的这些传统,认为仍是值得国人思考和学习的地方。在这快速变动的社会中,尤其是被西方文化所侵蚀影响,传统的社会规范常被忽视或遗忘,且许多人对个体自由的误解,迷失于注重自我,忽视了对他人的尊重,人际关系都建立在利益上,原有的礼仪,越来越淡漠,让许多固有文化与传统,都渐渐消失。不过在广大的农村中,仍可以体会到人们的热情,好客以及礼数,也许这就是“礼失求诸野”的真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礼”不但是个人行为的规范,也是道德行为的准则(注1),而和谐社会的基础就是“礼”,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所以君子不争,即使有争,也是要合乎“礼”,这样的社会自然和谐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五律“礼失求诸野”,平水韵,下平一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礼失求诸野,</p><p class="ql-block">传承有序联。</p><p class="ql-block">韩文明自汉,</p><p class="ql-block">日继鉴真贤。</p><p class="ql-block">善者为师范,</p><p class="ql-block">虚心复古延。</p><p class="ql-block">治国平天下,</p><p class="ql-block">和谐社会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1: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本文所附图像,是用AI根据笔者的摄影作品,修改创造而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