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根文明:从谷川俊太郎的诗行窥见东瀛生命力

浮尘

<p class="ql-block"><b> 2019年初春,随旅团踏访东瀛。穿行于京都街巷,那个萦绕心头的疑问愈发清晰:这个弹丸岛国,究竟承载着何种文明基因,竟能屡次撬动华夏版图?驻足龙安寺苔庭前,谷川俊太郎《根》中的抽象意象在此刻具象为三重图景——苍苔如凝固的绿云匍匐岩表,古松虬根裂石潜通地脉,清水寺的悬空舞台化作云端的蜃楼。三重空间在方寸之地撕扯出惊人的张力,恰似这个民族的文明隐喻:世人多惊艳于其表层的樱花绚烂,却鲜少窥见深植地脉的文明根系。</b></p> <p class="ql-block"><b>  二战的硝烟散去后,这个满目疮痍的岛国上演了令世界瞠目的经济神话。1945年8月15日的玉音放送仍在时空回荡,明治以来的工业遗产却已在废墟中苏醒。三井、三菱等财阀如不死鸟般浴火重生,丰田织机厂转型汽车制造的齿轮声与大阪造船厂修复战舰的敲击声交织成复兴交响。当1964年新干线划破东海道的晨雾,世界惊觉这个战败国竟以年均9%的增速,在二十年间完成了从瓦砾堆到霓虹灯海的蜕变。</b></p> <p class="ql-block"><b>  行走在东京站丸之内出口,昭和风情的红砖穹顶与玻璃幕墙的晴空塔形成时空对话。这种奇异的和谐源于某种深植民族基因的精神图腾——武士道。在京都二条城的唐门,我凝视着桃山时代的华美雕刻,忽然理解这种精神绝非简单的赴死美学。那些描金的松竹梅纹样间,藏着千利休"和敬清寂"的茶道真谛;德川家康"鸣かぬなら鳴くまで待とう不如帰"的和歌里,蕴藉着东方特有的隐忍智慧。正如当代剑道大师持田盛二所言:"真正的武士道,是持剑时知进退,收剑时明生死。"</b></p> <p class="ql-block"><b>  这种精神渗透在现代社会的毛细血管中。大阪梅田站错综复杂的立体交通网里,西装革履的上班族以秒为单位精准换乘;秋叶原电器街的维修匠人跪坐着调试精密仪器,姿态犹如茶道宗师点茶;就连京都哲学之道卖团子的老妪,递出竹签时都会自然形成45度鞠躬。当我在镰仓高校前站等来那辆著名的湘南单轨电车,发现站台上竟无一人越过安全黄线,这种集体自律比《菊与刀》的论述更具震撼力。</b></p> <p class="ql-block"><b>  泡沫经济的狂欢与幻灭,在银座和光百货的穹顶时钟上留下刻度。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时,三菱地所买下纽约洛克菲勒中心的豪气,与浅草仲见世商店街突然涌现的万元草莓形成荒诞映照。当我造访六本木新城森大厦,52层的都市全景窗展示着另一种答案:泡沫破裂后,东京湾填海区并未沦为鬼城,反而蜕变为台场这样的科技新城。就像奈良东大寺的立柱,虽经战火仍秉持"一木造"的匠心底色。</b></p> <p class="ql-block"><b>  漫步在代代木公园的银杏道,年轻人在草坪上练习法国戏剧,不远处原宿的哥特萝莉与明治神宫的巫女擦肩而过。这种文化包容性令人想起东京国立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绳文时代的火焰型土器,那些狂野的螺旋纹饰早预示了这个民族吸收与再造的基因。在福冈博多港的夜市,我目睹九州男儿将蒙古烤肉改良成日式铁板烧,就像当年遣唐使将汉字演变成假名。</b></p> <p class="ql-block"><b> 离境前夜,我在横滨港未来21区的观景台俯瞰海湾。红砖仓库的煤气灯与摩天轮的LED光影在波间共舞,恍若看见整个列岛的文明光谱:绳文的混沌、弥生的秩序、唐风的华美、战国的血性、江户的精致、昭和的奋进、平成的迷失,最终都沉淀为令和时代的韧性。忽然懂得谷川诗句的真意——那些深埋的文明根系,既不执着于重返盛唐的荣光,亦不困囿于战败的阴霾,只是沉默地编织新的地脉,等待下一个春天的萌蘖。</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