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刘娥(970年—1033年),益州华阳(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北宋章献明肃皇后。宋真宗赵恒第三任皇后,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主讨论。刘娥出身寒微,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十四岁时入韩王府,后被迫离开,寄居韩王府给事张耆家中。至道三年(997年)宋真宗即位后,进入宫廷,直到景德元年(1004年)正月封为美人。景德四年(1007年)郭皇后死后,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正月进封为修仪,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五月进封德妃,十二月册立为后。刘娥机敏聪慧、通晓史书,颇具政治才干,为真宗所倚重。天禧四年(1020年)真宗病重,朝政多由刘娥裁决。乾兴元年(1022年)宋真宗病逝时,遗命刘娥为皇太后,权同听政,辅佐仁宗。仁宗即位时,年龄幼小,刘娥垂帘听政。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二十九日崩,享年六十四岁,谥曰章献明肃。</p><p class="ql-block">刘娥终结了宋真宗赵恒在位期间存在十年之久的“天书”运动、结束党争、发行交子、兴修水利、创设谏院、兴办州学,为“仁宗盛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刘娥以东汉贤后马邓为榜样,后世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刘娥治国有方,但也眷恋权位。其长期隐瞒宋仁宗的身世,派仁宗生母李宸妃为真宗守灵,以隔绝仁宗母子,直到刘娥去世后宋仁宗才知道真相。戏曲《狸猫换太子》即取材于这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人物生平(蜀地孤女):</p><p class="ql-block">刘娥祖籍太原,祖父刘延庆在五代十国的后晋、后汉时任右骁卫大将军,父亲刘通是宋太祖时的虎捷都指挥使,领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因此举家迁至成都华阳。</p><p class="ql-block">刘娥出生不久,便父母双亡,襁褓中的刘娥成了孤女,寄养在母亲庞氏的娘家。</p><p class="ql-block">为提高刘娥的身份,宋真宗竟不计前嫌将她的前夫任命成将军家事</p><p class="ql-block">寄人篱下的刘娥,稍稍长大就成了歌女,不但歌声婉转动听,还善于播鼗(一种类似拨浪鼓的乐器)。刘娥很小就嫁给了蜀地一个叫龚美的银匠。龚美带她离开蜀地,来到了京师——东京汴梁谋生。</p><p class="ql-block">在京师,龚美因生计艰难,打算将刘娥卖掉,再嫁他人。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时宋太宗第三子韩王赵恒(即日后的宋真宗,时名赵元休)的指挥使张耆将刘娥推荐给韩王,赵恒一见刘娥,大为喜爱。</p><p class="ql-block">宋太宗见三皇子憔悴消瘦,就问赵恒乳母,皇子身边有何人?乳母本就不喜欢刘娥,就把刘娥入府的情况说给了太宗皇帝。太宗闻听皇子与出身微贱且来历不明的民间女子厮混,大怒,令赵恒将刘娥赶出王府。不久,又为赵恒赐婚,新娘系出名门,为宋朝开国功臣潘美的女儿。赵恒不敢违抗父皇之命,又难舍刘娥,遂将刘娥秘密安置在王府指挥使张耆家中,不时私会。张耆见是皇子极爱之人,侍奉刘娥甚为谨慎小心。为避嫌,张耆从此不敢回家居住,在外面另选了一处宅子安身。</p> <p class="ql-block">初入宫廷:</p><p class="ql-block">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驾崩,太子赵恒承继大统,即宋真宗。即位后,宋真宗将刘娥接入宫中,但后宫已经有了郭皇后和其他一众嫔妃,刘娥并无名分。</p><p class="ql-block">入宫后,刘娥不与真宗后宫的皇后和嫔妃们争宠。后宫嫔妃中,杨氏(即日后的杨淑妃)极为有宠,真宗出巡,杨氏亦不离左右,受宠之深,与刘娥几乎不相上下。对于宠妃杨氏,终刘娥一生,都与之情同姐妹,从无间隙,在后宫中共同进退。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正月刘娥被封为四品美人。刘娥是个孤女,没有父母,也没有其他家人,刘娥遂认龚美为兄,龚美也自此改姓刘。</p> <p class="ql-block">立为皇后:</p><p class="ql-block">景德四年(1007年),郭皇后驾崩。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正月刘娥又晋升为修仪。真宗欲立刘娥为后,寇准、李迪、向敏中、王旦等重臣皆以“刘娥出身微贱,不可以为一国之母”为由,表示坚决反对,也为日后天禧末年,刘娥与寇准等人激烈对抗,埋下了根源。</p><p class="ql-block">宋真宗借腹生子的办法成功,再次提出立刘氏为后,大臣还是不同意</p><p class="ql-block">参知政事赵安仁不但反对刘娥为后,还提出了另一个人选——出身高贵、前宰相沈伦的孙女沈才人。真宗不悦,王钦若趁机进谗言,说赵安仁请立沈氏是为私,真宗很快将赵安仁远斥,立沈氏为后之议遂不了了之。</p><p class="ql-block">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原为刘娥侍女的李氏受真宗宠幸,为宋真宗生下了当时唯一的皇子。皇子还在襁褓中,刘娥就将真宗的这个皇子取为己子,并且让杨淑妃代为养育,这便是日后的宋仁宗。</p><p class="ql-block">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五月进封德妃,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十二月刘娥被册立为皇后。</p><p class="ql-block">翰林学士杨亿见群臣不能阻止刘娥为后,愤而拒绝起草册立皇后的诏书,真宗只得另找他人。刘娥身为皇后,不但处置宫闱之事,有理有据,未有大的疏失;而且真宗皇帝退朝后,阅览天下的奏章,多至深夜,刘娥总是陪伴左右,参与国事的处理。刘娥处理政事,“周谨恭密”,越来越被宋真宗倚重和信任。</p> <p class="ql-block">天禧党争:</p><p class="ql-block">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太白昼现,经过占卜,得出结论:“女主昌”。恰逢此时真宗皇帝多病,皇后刘娥渐渐把持了朝政,宋真宗心中不安,怕刘娥危及赵氏江山,遂向心腹周怀正透露了自己有让太子监国之意。宰相寇准得知这个情况,找机会进宫,与真宗密议“太子监国”之事。事情极为隐秘,包括皇后刘娥在内,都不让知晓。出宫后,寇准马上让杨亿连夜秘密起草“太子监国”的诏书。不料事情还是败露,摇摆不定的宋真宗以“不记与准初有成言”为由,把事情全部推给了宰相寇准。在刘娥、丁谓等人的压力下,寇准被罢相。丁谓则取代寇准,成为宰相。</p><p class="ql-block">寇准一党的周怀正是“太子监国”事件的主要参与者,见谋划失败,知道刘娥、丁谓掌控朝政后必然打击寇党成员,遂铤而走险,策划发动兵变,废皇后刘娥,杀宰相丁谓,寇准复相,让太子登基,真宗退位为太上皇。周怀正的手下在兵变的前一晚向丁谓告密,丁谓深夜去见曹利用谋划应对,曹利用进宫,将此事密告皇后刘娥。第二天一早,周怀正及其党羽均被收捕,很快,周怀正被杀。之后,丁谓等又借“伪造天书”一案,进一步打击寇准和寇党势力。寇准在永兴军的心腹朱能,不愿坐以待毙,起兵反抗,不久兵败自杀。刘娥矫诏,削寇准莱国公头衔,从知相州(河南安阳),再迁安州(湖北安陆),由安州再贬至道州(湖南道县),极短时间,寇准连遭三贬。对此,宋真宗并不知情,一日,问左右为何多日不见寇准,左右之人都不敢回答。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将寇准一党(包括寇准、周怀正、李迪等)的“罪状”昭告天下。同时,再贬寇准至雷州(广东雷州半岛),以李迪为寇准朋党,贬至衡州(湖南衡阳)。</p> <p class="ql-block">临朝称制:</p><p class="ql-block">乾兴元年(1022年),宋真宗驾崩,遗诏“尊皇后为皇太后,军国大事权取皇太后处置”。宋仁宗即位后,群臣商议太后临朝礼仪,王曾奏请按照东汉故事,请刘娥与宋仁宗五日一御承明殿,太后坐左,皇帝坐右,垂帘听政。而权臣丁谓意图架空刘娥,独揽朝政,便提出让宋仁宗在朔望朝见群臣,大事则太后召辅臣裁决,非大事就让宦官雷允恭传奏禁中。王曾说:"两宫异处,而大权归于宦官,祸端兆矣。"丁谓不听。刘娥亦察觉到丁谓的野心,二人矛盾逐渐激化。王曾见刘娥与丁谓已生间隙,遂趁机单独进谏刘娥,上陈丁谓窃弄权柄、包藏祸心,社稷将危。刘娥怒不可遏,决心除掉丁谓。乾兴元年(1022年)六月,刘娥在承明殿召见群臣,将宰相丁谓瞒上欺下、架空两宫,并与内廷宦官雷允恭勾结的证据公诸于众。刘娥欲杀丁谓,在群臣劝阻下,最终将丁谓罢相,抄没家产,贬至崖州(今海南岛)。丁谓被贬后,朝廷按照王曾提出的“如东汉故事”的建议,于是刘娥与宋仁宗五日一御承明殿,仁宗位左,刘娥位右。正式开始临朝听政。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十一月,刘娥身穿帝王龙袍(衮衣),接受宋仁宗和群臣所上尊号:应元崇德仁寿慈圣皇太后。天圣七年(1029年),刘娥治曹利用谋反之罪。刘娥临朝,曹利用以勋旧功臣自居,权倾内外。刘娥也有些忌惮曹利用,上朝时称其“侍中”而不直呼其名,以示尊重。天圣七年,有人状告曹利用侄儿、赵州兵马监押曹汭酒醉后穿黄衣,让人呼其万岁。刘娥欲借机治曹利用谋反大罪,亲自手书一语给宰相王曾,上写:“曹利用与其侄儿谋反事,理分明也,须早杀却。若落他手,悔不及也。”尚书张士逊进言:“这是曹汭一人所为,曹利用是重臣,应该不知。”刘娥大怒,将张士逊罢官,赶离京师。宰相王曾一向与曹利用不和,但面对谋反的大罪,亦不敢妄言。刘娥见群臣如此,遂对曹利用的发落稍加从轻。曹利用在贬途,自尽身亡。</p> <p class="ql-block">女帝风波:</p><p class="ql-block">刘娥曾于上朝时问及群臣:“唐之武后是什么样的女主?”朝臣回答:“唐之罪人,差一点就断送了大唐的江山社稷”,刘娥听后沉默不语殿中丞方仲弓上书,请刘娥“行武后故事”;权知开封府,后入朝拜相的程琳亦献上《武后临朝图》,均暗示刘娥称帝。刘娥询问朝臣看法,众臣皆不敢言,唯刚直的鲁宗道说:这样做,又将置当今皇帝于何处?刘娥最终还是将鼓动她称帝的奏章撕碎,掷于地上,表态说:“我不做这种对不起大宋列祖列宗的事!”明道元年(1032年)十一月,刘娥决定翌年二月,她本人要身着帝王之服去大宋王朝的太庙行祭祀大典。群臣闻之,多有反对。尚书、礼部侍郎薛奎进言:太后身着帝王服饰,在太庙行礼时是行男性皇帝的礼还是女性后妃的礼?刘娥竟也一时无法作答。明道二年(1033年)二月,虽遭大臣激烈反对,刘娥仍再次身着帝王衮服,在宋朝太庙祭祀宋太祖等宋朝历代帝王。作为对群臣和士大夫的妥协,将帝王衮服的十二章图案减去象征忠孝与洁净的宗彝、藻两章,同时,没有佩戴帝王的佩剑。北宋名相富弼上疏宋仁宗,回顾这段往事时说到:“当日章献明肃皇后(即刘娥)临朝,陛下(即宋仁宗)受制于人,皇权微弱。而章献明肃皇后最终没有像唐代武则天那样谋朝篡位,全赖忠臣的救护,使得章献明肃皇后不得不克制欲望。陛下可以保全皇位,实是这些忠臣之功。”</p> <p class="ql-block">宋廷传奇:</p><p class="ql-block">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刘娥染病,下令大赦天下,将乾兴元年即刘娥临朝以来的贬死之人包括寇准、曹利用等刘娥的政敌们恢复旧有官职,并将丁谓从贬黜的远地内迁。明道二年三月,甲午,刘娥崩逝。宋仁宗在皇仪殿召见群臣,哭道:“太后临终前数度牵扯身上衣服,是何意?”参知政事薛奎说:“太后不愿先帝于地下见她身穿天子之服。”仁宗醒悟,下令给刘娥换上后服,然后入殓。刘娥死后,赵氏皇族中最具威名、十余年来一直佯装疯癫,称病不朝的八王爷赵元俨(后世艺术作品中“八贤王”的原型之一)对仁宗言道:“刘后非陛下生母,陛下生母乃是李宸妃。李妃娘娘死得不明不白,怕是被人害死的。”皇太妃杨氏亦告知仁宗:“陛下真正的母亲确是李宸妃,现已不在人世。”宋仁宗这才明白,原来刘氏并非自己生母,而生母李妃娘娘至死都不得与自己相认。接连的打击令仁宗皇帝伤痛欲绝,几日不能上朝,并下诏自责。宋仁宗派兵包围了刘氏亲眷的府邸,并遣人到李妃灵柩所在的洪福院查看,结果发现李宸妃被以厚礼下葬,在水银养护下,面色如生。得知消息后,仁宗感叹道:“人的话,岂可尽信啊!”随后,仁宗在刘娥灵柩前焚香祭拜,哭着说:“自今以后,大娘娘一生清白了!(仁宗称刘娥为大娘娘,杨淑妃为小娘娘)”明道二年(1033年)十月,宋仁宗率群臣将刘娥下葬,陪葬宋真宗永定陵,谥号“章献明肃”皇后。旧制,皇后的谥号本是两字,从刘娥开始,临朝称制的皇后,谥号为四字。刘娥死后,宋仁宗身世大白于天下。“仁宗认母”遂成为轰动朝野的大事。宋仁宗不得不下旨:朝廷和民间皆不得对太后(即刘娥)临朝时期的往事妄加议论。</p> <p class="ql-block">为政举措(政治)终结天书运动:</p><p class="ql-block">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亲自发起了被《宋史》称作“一国君臣如病狂”的“天书运动”。长达十余年的“天书运动”,使得宋王朝的朝政陷入混乱,人力、财力大为受损。乾兴元年(1022年),刘娥临朝摄政,下令将“天书”随同宋真宗一起下葬永定陵,停止天下宫观营造,彻底终结了这场扰动大宋王朝多年的“天书运动”。</p><p class="ql-block">避免党争:</p><p class="ql-block">真宗朝末年,宋廷党争激烈。刘娥自身也卷入党争之中,对朝臣之间利用姻亲、朋党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大搞党争,深有感悟。临朝称制后,一日流着眼泪对大臣说:国家多难,如果不是诸位重臣同心辅佐,怎能有今日之景象。现在皇亲国戚都获得了推恩,唯诸位重臣的亲眷没有受到朝廷的恩泽。卿等可以把亲族的名字呈递上来,当破例意义尽数推恩。众臣将亲族亲信的姓名一一呈递上来,刘娥让人绘成图,贴在寝殿的墙上,每有奏请升迁封赏,都要比对此图,以防朝中个别朋党集团权势过重。</p><p class="ql-block">经济(发行交子):</p><p class="ql-block">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刘娥下旨在成都设立“益州交子务”,由京朝官担任监官,主持交子发行,并“置抄纸院,以革伪造之弊”,严格其印制过程。首届交子发行1256340贯,备本钱360000贯(以四川的铁钱为钞本)。宋廷正式发行了世界上第一种纸币——交子,又称“官交子”,比西方1661年由欧洲瑞典银行发行的纸币早了600多年。</p> <p class="ql-block">历史评价(总体评价):</p><p class="ql-block">刘娥从卖艺的孤女,到开创大宋皇朝女主临朝先河的皇后,在中国历代后妃中,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同时,刘娥也是颇有作为的一代女主。她终结“天书”运动、结束党争、发行交子、兴修水利、创设谏院、兴办州学,为仁宗亲政后的“仁宗盛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刘娥擅权,至死不肯还政于宋仁宗,又时常着帝王服饰,宋廷重臣均忧虑其“行武后故事”,即效法唐代的武则天称帝。在群臣的阻力面前,刘娥压制欲望,最终并未走出这一步。故刘娥死后,包括宋仁宗、司马光、范仲淹等宋廷君臣对刘娥的评价是正面的。</p><p class="ql-block">刘娥取人子为己子,李宸妃默不敢言,朝中上下也慑于刘娥威势,无敢言者,使得李宸妃与赵祯母子至死不能相认,于人伦有亏。刘娥死后,宋仁宗生母之谜大白于天下,遂成宋廷一大奇案。自元代以来,刘娥、李宸妃的故事就被民间戏剧、小说逐渐改编成了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狸猫换太子》,数百年来,不断演绎,经久不衰。</p> <p class="ql-block">历代评价:</p><p class="ql-block">司马光:章献明肃皇太后保护圣躬,纲纪四方,进贤退奸,镇抚中外,于赵氏实有大功。(《上皇太后疏》)</p><p class="ql-block">苏轼: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祐极矣。(苏轼《六一居士集》)</p><p class="ql-block">富弼:昔庄献临朝,陛下受制,事体太弱,而庄献不敢行武后故事者,葢赖一二忠臣救护之,使庄献不得纵其欲,陛下可以保其位,实忠臣之力也。今陛下始获暂安,遂忘旧日忠臣,罗织其罪而谴逐之。(《上仁宗论废嫡后逐谏臣》)</p><p class="ql-block">《宋史》:当天圣、明道间,天子富于春秋,母后称制,而内外肃然,纪纲具举。</p><p class="ql-block">《宋史》:太后临朝十余年,天下晏然。</p><p class="ql-block">王夫之:仁宗立,刘后以小有才而垂帘听政,乃至服衮冕以庙见,乱男女之别,而辱宗庙。方其始,仁宗已十有四岁,迄刘后之殂,又十年矣。既非幼稚,抑匪闇昏,海内无虞,国有成宪,大臣充位,庶尹多才,恶用牝鸡始知晨暮哉?其后英宗之立,年三十矣,而曹后挟豢养之恩,持经年之政;盖前之辙迹已深,后之覆车弗恤,其势然也。(《宋论》)</p><p class="ql-block">宋仁宗13岁继位,刘皇后身穿龙袍垂帘听政,死后才归还权利给皇帝</p><p class="ql-block">蔡东藩:刘太后生平,有功有过,据理立说,实属过浮于功。垂帘听政,本非宋制,而彼独创之;兖冕为天子之服,彼何人斯,乃亦服之。设当时朝无忠直,不善规谏,几何而不为武后耶?史官以贤后称之,过矣。</p><p class="ql-block">胡适:章献刘后乃是宋史上一个很有才干的妇人。真宗晚年,她已预闻政事了,真宗死后,仁宗幼弱,刘氏临朝专政,前后当国至十一年之久。李宸妃本是她的侍儿,如何敢和她抵抗?所以宸妃终身不敢认仁宗是她生的,别人也不敢替她说话。刘后死后,方有人说明此事。当时有人疑宸妃死于非命,但开棺验看已可证宸妃不曾遭谋害,况且刘后如要谋害她,何必等到仁宗即位十年之后?但当时仁宗下哀痛之诏自责,又开棺改葬,追谥陪葬,这些大举动都可以引起全国的注意,唤起全国的同情,于是种种传说也就纷纷发生,历八九百年而不衰。</p> <p class="ql-block">现代人对刘娥的评价:</p><p class="ql-block">现代人的评价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总体上肯定她的政治才能和历史贡献。</p><p class="ql-block"> 刘娥出身低微,却能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崛起,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谋略。她临朝称制期间,政绩斐然。在政治上,她终结了真宗朝的天书运动,避免了国力的虚耗;同时,她重视人才选拔,任用了如王曾、吕夷简等能臣,使朝廷政治清明。在经济方面,她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比如发行交子,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而且,她也注重文化教育,大力扶持科举制度,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p><p class="ql-block"> 不过,也有人指出她有权力欲较强的一面,曾有称帝的想法,且在服饰等方面有僭越之举。但总体而言,刘娥在宋代历史上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女性,她的统治为宋仁宗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其能力和功绩值得肯定和称赞。</p> <p class="ql-block">轶事典故:</p><p class="ql-block">①明月入怀</p><p class="ql-block">据《宋史》记载,章献皇后刘娥的母亲庞氏,曾经梦到明月降落到自己怀中,不久便有了身孕,之后生下了刘娥。</p><p class="ql-block">②章献报恩</p><p class="ql-block">章献皇后刘娥当年从蜀地泛舟而下,船过真州,遇到了一位高僧。高僧见到刘娥的模样,又听到了她的歌声,知道此女日后必然贵不可言,遂拿出自己的钱财资助刘娥入京。后来,刘娥做了皇后,高僧还在,刘娥捐出百万私房钱,命淮南、两浙、江南三路转运使给高僧重修庙宇。新寺院极为壮观,冠绝南北。</p><p class="ql-block">③宫中严母</p><p class="ql-block">宋仁宗即位时,尚且年幼。章献皇后(刘娥)对仁宗管束严厉,动辄以礼法约束,而杨淑妃对仁宗则是恩勤备至。仁宗经常被风痰之症困扰,刘娥下令不许给小皇帝虾蟹等海鲜吃,杨淑妃则私下让人弄来给仁宗吃,并说“太后何苦这样对待小孩子?”仁宗因此亲近杨淑妃,而有些怨恨刘娥。</p><p class="ql-block">④志比马邓</p><p class="ql-block">天圣二年(1024年)二月,刘娥亲笔手书赐给辅臣,文中写道:“如马邓流芳册书,此吾之志也。”意思是说:“如同东汉明德马皇后与邓绥那样流芳册书,是我的志向。”</p> <p class="ql-block">艺术形象(民间形象):</p><p class="ql-block">刘娥一生,喜用帝王服饰,至死不肯还政于宋仁宗,引得朝野非议。宋代之后,刘娥、李宸妃、宋仁宗之间的恩怨纠葛迅速被艺术化,元代杂剧《抱妆盒》、明代戏曲《金丸记》,尤其是后来《三侠五义》中《狸猫换太子》故事的广为流传,使得这件极具传奇色彩的历史事件在文学、戏曲的不断演绎下,数百年来经久不衰,家喻户晓,近现代被改编成京剧、评剧、豫剧、黄梅戏、吕剧、湘剧、潮剧等等各种剧种。</p><p class="ql-block">作为《狸猫换太子》中包青天(即包公)的终极对手,刘娥在民间被定格在了狭隘妒忌、残害忠良,甚至企图谋夺大宋江山的“一代奸妃”的形象,与历史上的刘皇后相去甚远。</p> <p class="ql-block">图片资料:致谢网络</p><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赵功筹(安康人周末读书会副会长)</p><p class="ql-block">指导老师:龚仕文(资深报社人、文学评论家、安康人周末读书会顾问)</p><p class="ql-block">首席评论:李红梅(安康人周末读书会秘书长)</p><p class="ql-block">2025.5.23日于安康煌上煌</p> <p class="ql-block">附一、建禄格(文中有刘娥系建禄格典范一说,特释之):</p><p class="ql-block">建禄格源于传统子平命理体系,属于八字格局中的特殊类型。其核心判定标准为:</p><p class="ql-block">日主临官月令:甲日生于寅月、乙日生于卯月、丙戊日生于巳月、丁己日生于午月、庚日生于申月、辛日生于酉月、壬日生于亥月、癸日生于子月</p><p class="ql-block">四柱配置要求:月支禄神不受冲刑破坏,且无官杀直接克制日主(若存在则需印星化解)</p><p class="ql-block">特征与命理影响</p><p class="ql-block">性格特征:</p><p class="ql-block">积极面:独立自主、执行力强、抗压能力突出,具有领导潜质。</p><p class="ql-block">消极面:固执己见、易显强势,青年时期易受挫折。</p><p class="ql-block">运势特征:</p><p class="ql-block">事业:中年后易取得成就,适合创业或管理岗位</p><p class="ql-block">财富:需配合财星方能聚财,单独建禄易财来财去</p><p class="ql-block">健康:生命力旺盛但易因劳累过度引发问题</p> <p class="ql-block">附二、天书运动(宋真宗时期一场极具荒诞色彩的政治闹剧):</p><p class="ql-block"> 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后,宋真宗为了粉饰太平、彰显统治合法性,在王钦若等大臣的怂恿下,导演了这场天书运动。自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起,真宗声称有天书降临,书中内容为“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等,以此证明自己统治乃上天旨意。此后,朝廷不断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如封禅泰山、祭祀汾阴等,耗费大量钱财。官员们也纷纷迎合,争献祥瑞,伪造天书。这场运动持续十余年,使得朝廷上下沉浸在虚假的祥瑞氛围中,耗费了巨额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也导致官场风气日益腐败。直到宋仁宗即位后,在刘娥的主持下,才逐渐终结了这场闹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