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发生本源之二

深层心理疗愈师-DONY

<p class="ql-block">在雅利安人种的入侵印度300年后,也就是公元前1200年,由雅利安人文化和印度土著原始宗教文化融合而成的一个新文化产生——著名的印度文化吠陀体系。它实际上是古代的一个诗歌集。它兼有东西文化的特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吠陀体系的特点:</p><p class="ql-block">一、内明,追问灵魂的学问它是一切神学和宗教文化的基本追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声明,音韵学,拼音学。印度的文字包括梵文是印欧语系,与欧洲一脉——拼音语系。中国的文字是——汉藏语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因明;也就是逻辑学——因明逻辑。这三个特点在中国早期文化中是不存在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工匠明,也就是技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医方明,古医学。这两个特点中国自古有之。从五个特点可以看出,吠陀体系是东西文化交融的典型交合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公元前十世纪,婆罗门教诞生,它以《吠陀》为经典,以《梵书》《森林书》《奥义书》诠释之,统一整合了多元的旧时宗教。出现了以梵为最高层次的“梵天”“湿婆”“次湿奴”为具体神态的三大主神。有专职的祭祀阶层,使教义和教团体系化。婆罗门的三大纲领: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婆罗门的形成同时使得印度种姓制度达成,宗教和血缘凝合结构的关系:最高种性——婆罗门(僧侣阶层)控制精神即控制社会。伊朗在总统之上,还有精神领袖,就是此遗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是将权力集中于人身——皇帝(没有精神领袖)第二种性——刹帝利(武士阶层),世俗政权的组成者。第三种性——吠舍(掌管经济、土地、从商资源),构成经济社会的主体。这三个种性主要由雅利安人种所垄断。第四种性——首陀罗(最低种性)普通农民佃户四种性阶层森严,不同种性之间不能通婚。如果通婚后,所出子嗣为更低的等级——无法归入种性的印度贱民,从事最低贱的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婆罗门教具有极高的社会建设性,它是东方农业文明血缘组织传统与西方宗教哲理系统两者的汇合强化体。因此构成极具压迫力和社会稳定性的社会文化结构。为了缓冲这种极具压迫力的社会文化结构,必然会产生另一种与之对冲的社会文化结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的主流文化是儒家,儒家讲尊卑有序,人分等级,建立有序的阶级社会,儒教极具建设性即结构作用,因此儒教始终是中国的国教,相对应的庄子学说在社会文化中起到的作用是解构作用。道家的出世学说,有缓解儒家尊卑有序社会压制的作用。这是解构文化体系的独特功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婆罗门教比儒教更具压迫性,必然会出现与其对冲的社会文化解构体系——佛教,以宗教形式,才具有相应的对抗力量。这样的解构文化必然会发生。这就是佛教得以诞生的因由。佛教最初的发生,是印度社会文化体系的必然导出。因此,佛教处处对抗婆罗门教:它用缘起学说打破梵的第一因论。用诸法皆空解释吠陀天启;用正八道消解祭祀万能;用众生平等破除婆罗门至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佛教不具有建设性,因此它也不会成为主流文化。从公元前六世纪佛教兴起,到公元四世纪逐渐衰落。这个时候,笈多王朝婆罗门教复兴,到公元八世纪到十二世纪,佛教在印度完全消失。今天的印度教是以婆罗门为主体,以耆那教、佛教为补充、其它多神教为边缘性的填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佛教最初发生的时候,佛陀是非常寂寞的,传教地也只限于印度北部,今尼泊尔附近,佛陀圆寂后两三百年,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是第四种性,他天然对婆罗门教反感,对佛教感兴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育王以铁血方式,第一次统一印度,也用强势手段在印度普及佛教,佛教得以短暂兴盛,佛教中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指的就是阿育王。以上是印度文化和佛教之所以产生的社会性原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太宗李世民身上就有四分之三是鲜卑人的血统,隋唐主体上是胡人建立的政权,他们并不尊崇儒教学说的华夷之辩,华即是夏,夷即游牧野蛮的,在儒家文化里夏夷之辩是严格区分的,唐及其开放,接纳各种文化,各种主流思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代中期基督教就已传入中国,被称作景教。但却被认为是明末清初,才由传教士引入中国。伊斯兰教被边缘化在中国的西北方,其中但拜火教、袄教更是连遗迹都一丝不存,只有佛教突入中国,与中国本土文化全面融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显然,佛教文化一定具备两种特质:1、它与本土的思想文化体系产生了互补作用。2、它与本土的思想文化体系没有太大的冲突。这是佛教在中国唯一保留得以长期渗透的基本原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佛教的弥散效应取决于如下互补作用的四个方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佛教的宇宙观和逻辑论弥补了中国上层思想领域的空缺;先秦之前的所有贤哲,关心的都是人伦社会学问题,所有的讨论也是散点式的,缺少逻辑以及宏大的宇宙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佛数的人生观和处世论弥补了本土下层思想领域的空缺;孔子倡导君子之道,也就是士大夫阶层,佛教的众生平等让中下层的人们找到了思想归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佛教的教规约束和组织体系弥补了中层国教架构松散的空缺;儒教长期以来都是国教,儒教没有教团组织,没有仪式,儒教的宗教组织状态融汇到中国的官僚系统中,形成士大夫阶层,这是政教合一的模糊状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东汉末年,中国产生唯一的本土土著宗教——道教,便是以佛教的教规以及组织系统为范本的。佛、道的宗教组织,法式方式,教团活动,仪规方式都及其相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佛教的压抑、消极和禁欲学说适宜于中国农耕稳态社会的需要。农业文明需要集体协作,不主张个人自由,个性消融。农业文明需要禁欲和压抑,所以,佛教是对中国本土文化的深入和强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