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考场应试技巧 ㈡

王摩尔

<div><b>四、应试技巧</b></div><div><br></div>⒈ 审题要慢,答题要快<br><br>慢工出细活,虽准但综合效率差。快可节省时间,有些考生只知道一味求快,往往题意未理解清楚,便匆忙动笔;但过快会使审题匆忙、看漏、算错、写错等势必增多,得不偿失,结果欲速则不达,看错一个字可能会遗憾终生。所以审题一定要慢,有了这个“慢”,才能形成完整合理的解题策略,才有答题的“快”。<br><br>在保证审题仔细全面、分析透彻、计算准确无误的前提下,尽量提高解题速度,如书写尽量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简答题写好“得分点”(要点),尽量做到审题要慢,答题要快。一慢一快,慢中求快。一慢一快,指的是审题要慢要细,做题要快。<br><br>审题要做到“三审”<br><br>一审——解题前要审;(这是做题的前提)<br><br>二审——解题过程中碰到困难时要审;(看看有何条件未用,什么条件背后隐含着个什么条件等等。)<br><br>三审——解题结束时要审,防止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审题这一步,不怕“慢”。<br><br>题目本身是解题方法、技巧的信息源,特别是选择题中的题干中有许多解答该题的规定性,诸如:选出完全正确的一项还是错误的一项,选一项还是两项等,这些我们一定要在读题时耐心地把它们读透,弄清要求,否则是在做无用功。<br><br>⒉ 规范用语,提高答题的准确性<br><br>每年的阅卷评分标准上都有这样的话:“化学专用名词中出现错别字、元素符号有错误,都要参照评分标准扣分;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未配平的,都不给分;在做计算题时没有考虑有效数字的,按规定扣分;没注意量纲单位的,按规定处理……”但每年都有不少同学因书写错别字、生造字、潦草字,或乱写错写化学符号、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以及卷面乱写乱画等,而与“大学录取通知书”无缘。<br><br>⑴ 关于方程式的书写:配平,反应条件,沉淀气体符号,打等号还是箭头还是可逆符号,酯化反应、消去反应、缩聚反应小分子的书写。<br><br>⑵ 按题目的要求答题:写化学式还是写名称,写离子方程式还是写化学方程式,是从大到小还是从小到大,是写电子排布式还是电子排布图。<br><br>⑶ 化学用语书写的规范:比如元素符号,单位的书写学生喜欢用英文字母书写,字母该“小写”写成“大写”该“大写”写成“小写”,将英文字母和化学元素符号混用,在答题时必须要有化学学科意识,按化学教材上的要求书写。<br><br>⑷ 有机物官能团的书写,羟基、醛基、羧基、硝基在不同位置的书写方法,苯环的书写按规范要求。<br><br>⑸ 当答案不唯一或有多种选择时,以最常见的方式作答,能用具体物质作答的要用具体物质作答,表达更准确。<br><br>⑹ 语言描述的规范性:要准确、抓点、少废话,废话越多问题就容易产生,如出现多种答案时,以最常见的方式答题。<br><br>⑺ 常见的错误有:<br><br>①重要术语写错别字。比如:脂与酯、铵与氨、坩与甘、蘸与粘、蓝与兰、褪与退、溶与熔、戊与戌、催与崔、苯与笨、层与成等。<br><br>绿(氯)气,熔(溶)解,退(褪)色,消(硝)化,黄(磺)化,油酯(脂),脂(酯)化,氨(铵)盐,金钢(刚)石;元素符号错为Ce(氯),mg(镁),Ca(铜),分子式错为Co(CO),H3P(PH3),NaSO3(Na2SO3);无机方程式错用“→”,“↑”“↓”+Q、-Q、电荷与价标、写电子式时“[ ]”的应用,物质的聚集状态、特殊的反应条件等。因此,我们在做题时要严格规范,认真书写,注重语言的逻辑性,做到言简意赅,同时还要注意化学用语的有效使用,切忌辞不达意、言不由衷、语无伦次,更忌答非所问。所答内容的内涵要严格与设问的外延相吻合。<br><br>②不按答题要求答题不给分,如将结构简式写成结构式,名称,化学式<br><br>⒊ 规范作答,给阅卷者最佳印象<br><br>要给阅卷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必须书写规范,层次分明,要点清晰,重点突出,否则评卷人可能看不清,甚至找不到你的得分点,导致很多同学自我感觉良好却得了低分。因此做解答题时切忌只求结论,不顾过程,要力争既对且全,把该得的分都得到手。<br><br>规范解题时心中要装着三个人:一个是高素质的自我,二是精明的命题者,三是挑剔的阅卷者。<br><br>一般说来,命题者总是会通过精心设计题干,在题目的知识载体中,借助于“情境、立意、设问”的巧妙角度等,嵌进一些并非显露的信息或题障,以充分体现题目良好的区分度和选拔功能,如果应试者不去认真研析命题意图,只是一味地“凭印象、凭经验、凭感觉”去思考问题,则一定会被一些表观而非本质的东西诱进陷阱。<br><br>规范的格式和严密的步骤,能充分体现出应试者的“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涵养,体现出应试者顺畅科学的应答思路和良好的做题习惯。以计算题为例:“解”“设”、“写”(化学方程式、关系式)、“列”(代数式、比例式)、“解”(解出答案)、“论”(必要时依据题意进行讨论)、“转”(将求解结果过渡转化成设问所求结果)、“答”(点明答案,给阅卷者提供视觉上的方便)。此外,解答过程中还要进行必要的语言衔接,“因为”“所以”“因此”“解知”“故”“由题意”等词语更要适时适地地运用,以体现规范性和严密性。<br><br>我们的作答是让阅卷人看的,如果做题时只“唯我”而不设身处地地从评卷角度去考虑,那么一定会吃亏的。解答和书写时应注意如下问题:<br><br>① 这样写阅卷时能否看清?<br><br>② 这是不是最佳角度?标准答案会从哪个角度设置?<br><br>③ 这样的格式和布局是否有利于阅卷?<br><br>④ 某些字符的书写是否会造成歧义或产生误会?<br><br>⑤ 专业术语、专用符号(名词)的运用是否符合阅读或使用习惯等等。<br><br>近年高考化学阅卷分析结果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规范答题,减少失分,势在必行!有不少同学平日测练都有这样的教训:<br><br>① 会而不对。主要表现在解题思路上,或考虑不全,或推理不严,或书写不准,最后答案是错的。<br><br>② 对而不全。主要表现在思路大致正确,最后的结论也出来了,但丢三落四,或遗漏某一答案,或讨论不够完备,或是以偏概全。<br><br>③ 全而不精。虽面面俱到,但语言不到位,答不到点子上。多是由于答题时一系列的不规范所致。<br><br>因此,在答题时必须自始至终地时时、处处规范,以求最大限度地减少非知识性失分,力争做到“会的应该是对的,对的应该是完整的”。<br><br>⒋ 规范解题,灵活运用应试技巧<br><br>⑴ 不忙答题,先摸卷情<br><br>拿到试卷后,在规定的地方写好姓名和准考证号后,先对试卷进行整体感知,看看这份试卷共多少页,总题量是多少,分哪几部分,有哪几种题型。<br><br>这样有两个好处,一个是要防止试卷错误,尽早调换,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二是可对全卷作整体把握,以便尽早定下作战方案。<br><br>高考中,总会或多或少地设置一些既可巧解巧算甚至不算就可推知的题,又可用常规方法解答的题。显然,巧解巧答节省时间,常规解答浪费时间。因此做题时,切不可拿题就算,应先审视之后再动笔。<br><br>⑵ 两先两后,合理安排<br><br>试卷的难易、生熟占分高低大体心中有数了,情绪也稳定了,此时大脑里的思维状态由启动阶段进入亢奋阶段。只要听到铃声一响就可开始答题了。解题应注意两先两后的安排:<br><br>① 先易后难,敢于放弃<br><br>一般来说,一份成功的试卷,题目的排列应是由易到难的,但这是命题者的主观愿望,具体情况却因人而异。同样一个题目,对他人来说是难的,对你来说也许是容易的,所以我们千万别教条,被一个题目卡住时就产生这样的念头,“这个题目做不出,下面的题目更别提了。”事实情况往往是:下面一个题目反而容易!<br><br>答题的次序不可拘泥于从前往后的顺序,应尽量做到先易后难,这是因为一方面做容易题准确率高,用时短,先解决了几个容易题,美美地拿上好几分甚至好几十分后,自己马上有旗开得胜的感觉,产生初尝胜利的快感,能够增强信心,使思维趋向高潮,对稳定情绪、刺激大脑兴奋,使人进入最佳竞技状态,发挥水平都极为有利;<br><br>另一方面如果先做难题,可能会浪费好多时间,即使难关被攻克,却已没有时间去得那些易得的分数;所以关键时刻,敢于放弃,根据情况先绕开那些难攻的堡垒,等容易题解答完,再集中火力攻克之,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br><br>先易后难,从容解答。能拿到得分先拿到---手中有分,心中不慌。回过头再做难题,能做多少做多少,得分少些不遗憾,得分多就赚了。<br><br>② 先熟后生,合理用时<br><br>通览全卷后,应试者会看到较多的驾轻就熟的题目,也可能看到一些生题或新型题,对前者——熟悉的“果子”应先摘。<br><br>面对熟悉的题目,自然像吃了定心丸,做起来得心应手,会使你获得好心情,并且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留下更多的时间来思考那些不熟悉的题目。有些题目需花很多时间却只得到很少分数,有些题目只要花很少时间却有很高的分值。所以应先把时间用在那些较易题或分值较高题目上,最大限度地提高时间的利用率。<br><br>万一题目偏难,也不要惊慌失措,而要冷静思考,变生为熟,想一想能不能把所谓的生题化解为若干个熟悉的小问题,或转化为熟悉的题型。总之要记住一句名言:“我易人易,我不大意;我难人难,我不畏难”。<br><br>在大家容易的情况下就看谁更细心,而细心最主要的就是审题时要慢要细心。<br><br>⑶ 先做优势学科,再做其它科目<br><br>先做优势学科,既可以先拿到比较有把握的分数,做题做出一个好的心态,又可以为其它学科留有充分的时间。避免一开始就遇到难题使心情郁闷,脑袋发懵。<br><br>⒌ 分段得分,每分必争<br><br>高考阅卷采用“分段给分”的办法,即卷面上反映出懂多少知识就给多少分。通俗的理解就是一道题,即使我们未解答出其结果,只解答到了中途,也可以得到一些分,甚至只要你写出了一条解答此题所用的公式、化学反应方程式都可以得到一点分。<br><br>针对“分段给分”的评分办法,我们的策略就是“分段得分”。<br><br>这“分段得分”分两种情况:<br><br>⑴ 对于会做的题目:要解决对而不全的老大难问题。对而不全就是解题的思路是正确的,最终的结论也是正确的,但答题过程中遗漏了重要步骤,即通常说的“跳步”。由于评分采用分段给分的办法,那么你跳过的那一段就不得分了,因此,我们的答题过程应规范,重要步骤不可遗漏。<br><br>⑵ 对于不会做的题目,我们的策略是“跳步解答”,第一小题答不出来,就把第一小题作为已知条件,用来解答第二小题,只要答得对,第二小题照样得分。也可采用“缺步解题”,能演算到什么程度就什么程度,不强求结论。例如化学计算题,不会列方程,光写出解这道题所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也可得一两分,这叫“一个果子吃不到,咬它一口也是好”。<br><br>⒍ 尽量减少失误,力争多得分数<br><br>纵观历次考试,因失误而失去的分数平均在5--10分左右,有的甚至更多,若能克服失误,在有效的时间内把能得分的题全部拿下,<br><br>高考没有足够的时间让你反复验算,更不容你再三地变换解题方法,往往是拿到一个题目,凭感觉选定一种方法就动手做,这时除了你的每一步运算务求正确外,还要求把你当时的解法坚持到底,也许你选择的不是最好的方法,但如回头重来将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当然坚持到底并不意味着钻牛角尖,一旦发现自己走进死胡同,还是要立刻迷途知返。<br><br>⒎ 科学地分配时间<br><br>理综时间是150分钟,平均每一学科分配50分钟,解答各类试题所需时间就有差异,合理分配时间就会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得分率。Ⅰ卷的化学选择题,一道题平均分配时间1.5~2分钟,主观题每题平均是8~10分钟。如果还有拿不下来的大题时,可实施分段得分策略,会多少,写多少,能得几分算几分。因为就阅卷情况来看,评分细节还是比较人性化的。<br><br>⑴ 遇难而过(一般看2-3次还不知道什么意思),等会做的题目做完后再回头思考。有时也会对平时很熟的知识,因一时难以想起而突然卡壳,此时不要急于求成,要暂时放过也许在做完后面的题后突然从记忆中冒出来。否则会越想越急,越急越记不起来,最后因小失大。<br><br>⑵ 对于“选择”、“填空”两种题型里涉及的计算问题,其中多有巧解、妙算,注意广开思路,少走弯路,少做无用功,以增加有效时间。一般来讲,做选择题(理综)控制在40-55分钟,根据平时自己出错率的高低合理安排,不可太快(少于40分钟),这样出错率较高, 也不可太慢(60分钟以上),影响第二卷的解题。解答第二卷控制在100分钟左右。<br><br>⒏ 草稿纸的使用<br><br>高考中每科都发一定数量的草稿纸,如何科学地安排和使用草稿纸也是有学问的,东写一式、西画一笔,哪里有空往哪里挤是不可取的。一是不利于检查,二是为检查(重新验算等)增加了时间,从而造成时间的浪费。因此草稿纸的使用应当规划好,大致分好区,按题号整洁地列式计算。这样在逐题检查时才有原始依据,又快又准,可以说这是历年优秀考生的成功经验和考试技巧之一。<br><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