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吴导把香榭丽舍大街、协和广场和凯旋门的参观游览放到了昨天,增加了今天巴黎圣母院和卢浮宫的游览时间,使我们这次欧洲之行更加圆满。巴黎的游览,如果没有巴黎圣母院和匆匆而过的卢浮宫,那会使我们感到非常的遗憾,感谢吴导的精心安排。今天上午参观著名的巴黎圣母院。</p><p class="ql-block"> 1163年的春天,巴黎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在塞纳河畔埋下第一块基石,这座即将拔地而起的哥特式圣殿,将在未来八百余年的岁月里成为人类文明的缩影。 </p><p class="ql-block"> 巴黎圣母院的建造本身就是中世纪工程学的奇迹。1177年,当第三层拱廊开始搭建时,建筑大师让·德·谢勒开创性地采用飞扶壁结构,使教堂高度突破当时极限的33米。工匠们在每块石灰岩上雕刻的圣经故事,让整座建筑成为可以阅读的立体圣经。</p><p class="ql-block"> 法国大革命期间,28尊犹太君王雕像被误认为法兰西君主惨遭斩首,直到1977年,工人才在巴黎某银行地基中发现这些沉睡两个世纪的石雕头颅。而维克多·雨果1831年创作《巴黎圣母院》时,这座建筑早已沦为仓库,小说家的文字魔法让它重获新生,催生了维奥莱-勒-杜克主持的19世纪大修复工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19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这</span>场持续15小时的大火中,消防员皮埃尔·吉约发现指挥系统出现致命延迟:起火33分钟后,自动警报才传至值班室。当第一支水枪开始喷射时,900吨铅制屋顶已在800℃高温中熔解。塔尖那只1260年铸造的铜制公鸡风向标从93米高空坠落,这个中世纪工匠打造的圣物,内封三件基督圣物与巴黎守护神圣吉纳维芙的遗骨。</p><p class="ql-block"> 修复过程中发现12世纪工匠采用的石灰砂浆含有牛血与蛋白的特殊配方,化学家与历史学家在实验室重演了这项失传技艺。尖塔重建方案,最终以"当代性可见"原则敲定——新尖塔基座保留烧焦橡木,上部采用钛合金框架覆以玻璃鳞片。</p><p class="ql-block"> 艺术家克里斯托弗回收被熔化的铅制屋顶铸造了纪念章,表面印刻着火灾当天的星空图。这些限量3000枚的"星尘之章",每售出一枚就为传统工匠培养基金注入500欧元。</p><p class="ql-block"> 修复中还发现某块13世纪石柱内封存的陶罐中,藏着中世纪工匠的羊毛手套与拉丁文祷词,令人动容。</p> <p class="ql-block"> 巴黎圣母院的飞扶壁。</p> <p class="ql-block"> 玫瑰色的窗户上矗立着圣母玛利亚的雕像,怀里抱着年轻的耶稣,左右两侧是二位天使。</p> <p class="ql-block"> 巴黎圣母院西立面“众王廊”上的28尊犹太王雕像,是哥特式艺术的经典之作,但它们并非实际历史人物的肖像,而是象征《旧约》中的犹太君王与先知。这些雕塑在法国大革命期间被误认为法国君主而遭斩首,直至1977年才在巴黎某银行地基中发现其残骸。</p> <p class="ql-block"> 中央大门代表“最终判决”。中柱上的雕塑是耶稣·基督对“世界末日”每个人命运的判断。一方面,“被拯救的灵魂”升入天堂,而另一方面,罪人被送进地狱。</p> <p class="ql-block"> 教堂中间的穹顶,更高达35米,凸显着天国世界的神圣与庄严。</p> <p class="ql-block"> 教堂北侧廊柱旁的铜质圣水盆。制作于1845年维奥莱-勒-杜克修复时期,直径约1.5米,中央竖立着青铜十字架,缸内盛装的并非普通水,而是经过祝圣的圣水。</p><p class="ql-block"> 十字架在水中倒影会形成完整的"十字光路",强化基督"连接天地"的宗教意象。</p> <p class="ql-block"> 宗徒托举圣山祭台。最特殊的基督形象,短裙基督像,一种罕见的中世纪艺术表现形式。</p><p class="ql-block"> 右肩完全裸露,左肩仅挂一条织物(象征受刑时被撕破的长袍) </p><p class="ql-block"> 腰间束有七结草绳(对应中世纪《黄金传说》中基督受鞭打的七处伤口)。</p><p class="ql-block"> 裸露的躯体展现鞭痕与肋伤,但通过肌肉线条的古典化处理保持神圣性。短裙版右手角度更倾斜,使小指正好指向北玫瑰花窗的"犹大之星"彩玻璃。</p><p class="ql-block"> 2019年大火高温使短裙表面氧化层剥落,暴露出原始鎏金纹样——裙摆内侧竟刻有300个微缩十字架,排列成"耶路撒冷-罗马-巴黎"的朝圣路线。</p> <p class="ql-block"> 巴黎圣母院著名的《圣德尼殉道三联画》,位于北耳堂的圣德尼小堂。这三幅15世纪弗拉芒风格板画以连环叙事方式展现了巴黎主保圣人圣德尼的殉道传奇。</p><p class="ql-block"> 左幅:《斩首时刻的奇迹》,罗马士兵持剑欲斩首跪着的圣德尼,空中飞舞的天使正接住圣德尼被砍下的头颅 ,圣德尼脖颈断口处已散发金光(预示复活)。</p><p class="ql-block"> 中幅:《圣体显现》,相向跪拜的二人为身首分离的圣德尼(无头躯体与持头天使),中间浮现的发光体为圣德尼临终主持的圣体圣事 </p><p class="ql-block"> 右幅:《三王致敬》,跪拜三人为东方三博士(隐喻圣德尼传播福音至异邦),受拜者为捧着自己头颅的圣德尼(象征殉道者永恒的司祭职),背景中的巴黎城墙上可见圣母院雏形。</p><p class="ql-block"> 耳堂中央的圣德尼遗骨匣。</p><p class="ql-block"> 右边雕塑是《安息的殉道者》,描绘的是圣德尼(Saint Denis)殉道后的"神圣安息"状态,展现他被斩首后,其躯体在蒙马特山丘奇迹般休息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一些主教雕像作为历史纪念物出现于耳堂或唱诗班席。</p> <p class="ql-block"> 巴黎圣母院著名的"基督普世君王像",这座14世纪晚期的彩绘橡木雕塑,是哥特艺术向文艺复兴过渡的典范之作。</p><p class="ql-block"> 2021年修复时蓝披风内侧发现1317年工匠留言:"我以三倍工资拒绝镀金,因天国的荣耀不需修饰" ,基督左袖暗袋藏有中世纪朝圣者放置的铅制"罪孽清单"(现存587份) 。</p> <p class="ql-block"> 巴黎圣母院中的标志性雕像便是位于教堂中与大堂十字交叉的耳堂中的圣母雕像。自12世纪巴黎圣母院建成之初,便专门在这里设立了圣母祭坛,这也是巴黎圣母院内37个圣母像中最知名的一个。</p> <p class="ql-block"> 巴黎圣母院中另一尊圣母像。</p> <p class="ql-block"> 记述耶稣一生的木雕。</p> <p class="ql-block"> 黄金日晷。</p> <p class="ql-block"> 坠落的铜制公鸡。1260年铸造的铜制公鸡风向标从93米高空坠落,在圣母院广场砸出深坑。这个中世纪工匠打造的圣物,内封三件基督圣物与巴黎守护神圣吉纳维芙的遗骨。</p> <p class="ql-block"> 青铜圣母像。圣母像最初铸造于19世纪,是建筑师维奥莱-勒-杜克主持的修复工程中复制的巴洛克风格雕塑之一。原作为中世纪作品,因岁月侵蚀被替换,新雕塑既保留了宗教象征性,又融入了19世纪的艺术审美。圣母像位于教堂内部祭坛附近,与玫瑰花窗、尖顶共同构成垂直轴线上的视觉焦点,象征神性与人性的联结。</p><p class="ql-block"> 2019年在火灾中,青铜圣母像经历了严峻考验。尽管圣母像未直接接触明火,但教堂内部温度一度超过800℃,导致青铜表面氧化并形成独特的虹彩色泽。这种物理变化意外赋予雕塑沧桑美感,成为火灾中“意外重生”的艺术案例。</p> <p class="ql-block"> 巴黎圣母院中供奉的中国圣徒陈昌品,他是中国贵州籍天主教殉道者,也是巴黎圣母院内唯一明确记载的华人圣徒。</p><p class="ql-block"> 陈昌品生于贵州兴仁县一个贫困的非基督徒家庭,幼时被法国传教士李万美神父收养,接受天主教教育。1853年受洗后进入修道院学习,后转至青岩县姚家关大修院攻读哲学。1861年,因“青岩教案”遇害:当时贵州提督田兴恕镇压天主教,陈昌品与其他三名教徒被处决,年仅23岁。</p><p class="ql-block"> 1909年,教宗庇护十世册封陈昌品为“真福”;2000年,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将其正式列为“圣人”,成为首位被天主教廷封圣的贵州籍殉道者。</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陈昌品与另一位中国苗族牧师王志明(英国西敏寺教堂有其浮雕)并称为“西方世界里的两位中国圣人”。</p> <p class="ql-block"> 卢浮宫金字塔位于巴黎卢浮宫的主庭院拿破仑庭院,是一个用玻璃和金属建造的巨大金字塔,周围环绕着三个较小的金字塔。1989年3月29日,当高达21.6米的玻璃金字塔落成的时候,没人能预料到,日后它将成为卢浮宫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法国总统密特朗决定改建和扩建世界著名艺术宝库卢浮宫。为此,法国政府广泛征求设计方案。应征者都是法国及其它国家著名建筑师。最后由密特朗总统出面,邀请世界上十五个声誉卓著的博物馆馆长对应征的设计方案遴选抉择。结果,有十三位馆长选择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p><p class="ql-block"> 贝聿铭在设计中用了玻璃材料,金字塔不仅表面积小,可以反映巴黎不断变化的天空,还能为地下设施提供良好的采光,创造性地解决了把古老宫殿改造成现代化美术馆的一系列难题,取得了极大成功,享誉世界,这一建筑正如贝氏所称:"它预示将来,从而使卢浮宫达到完美。"</p><p class="ql-block"> 玻璃金字塔塔高21米,底宽34米,四个侧面由673块玻璃拼组而成,总平面面积约一千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卢浮宫的收藏品可用浩瀚形容,藏品超过40万件,来自世界各地,跨越几千年,随着拿破仑的远征,大量掠夺而来的艺术品进一步丰富了这座博物馆的收藏,这不由让我想起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里的藏宝洞。</p><p class="ql-block"> 我们事先做了功课,大概了解了卢浮宫的布局和著名藏品所在位置,规划了参观路线。时间有限,我们进入大厅后先取了中文地图,然后选择入口,玻璃金字塔下有三个参观入口,分别通向叙利馆、德农馆和黎塞留馆,根据事前功课,我们选择了从德农馆开始参观。</p> <p class="ql-block"> 《被缚的奴隶》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于1516年创作的大理石雕塑,现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雕塑高215厘米,刻画了一位被反绑双臂的健壮青年奴隶,身体呈螺旋形扭曲,肌肉紧绷,展现出奋力挣脱束缚的姿态。</p> <p class="ql-block"> 《爱神之吻》是新古典主义雕塑家安东尼奥·卡诺瓦的杰作,现藏于卢浮宫。作品描绘了希腊神话中爱神丘比特用深情一吻唤醒妻子普绪克的瞬间。丘比特双翼舒展,俯身轻拥普绪克,后者从沉睡中苏醒,姿态柔美而充满惊喜。雕塑以纯白大理石雕琢,细腻的肌肤纹理与流动的衣褶展现了卡诺瓦对唯美主义的极致追求。</p> <p class="ql-block"> 《自己领导人民》法国浪漫主义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于1830年创作的巨幅油画(260×325厘米),纪念七月革命中巴黎市民推翻查理十世的壮举。画面中心是象征自由的女性形象——头戴弗里吉亚帽、高举三色旗的半裸女神,带领工人、市民与知识分子跨越街垒,背景为硝烟中的巴黎圣母院。</p> <p class="ql-block"> 《马拉之死》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雅克-路易·大卫于1793年创作的布面油画。这幅画描绘了法国大革命时期革命领袖让-保尔·马拉被刺杀后的场景。马拉因皮肤病常浸泡在浴缸中工作,画面中他瘫倒在浴缸内,胸口流血,右手垂落仍握着笔,左手捏着凶手递来的求助信,血迹染红浴巾。背景昏暗,仅有一束光聚焦于马拉苍白的身体,强化了悲剧性与神圣感。</p> <p class="ql-block"> 《拿破仑加冕》是雅克-路易·大卫于1805-1807年创作的巨幅历史油画(610×931厘米)。画作记录了1804年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自封皇帝并加冕皇后的场景。画面中心,拿破仑身着紫红披风,高举皇冠为跪地的约瑟芬皇后加冕,教皇庇护七世无奈坐于后方,四周环绕150余名权贵,人物神态各异,服饰华丽繁复。 </p><p class="ql-block"> 当时,拿破仑为巩固权力,要求教皇亲临加冕,却在仪式中夺过皇冠自行加冕。大卫为避争议,选择描绘拿破仑为皇后加冕的瞬间,既突显其权威,又维护教廷颜面。画中大量细节经过艺术加工:未到场的拿破仑母亲被添至观礼台,矮小的拿破仑身形被拉高以显威严,约瑟芬的形象也被美化以掩盖年龄。此作融合历史真实与政治宣传,被誉为“新古典主义宏大叙事的巅峰”。</p> <p class="ql-block"> 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是卢浮宫的三大镇馆之宝之一。大约公元前200年被创作出的大理石雕塑。虽然女神的头和手臂都已丢失,但被认为是古希腊雕塑家们高度艺术水平的杰作。</p><p class="ql-block"> 胜利女神雕像描绘的是胜利女神尼克(Nike)站在战船船头的瞬间,展示了她从天而降,向胜利者宣告捷报的姿态。</p><p class="ql-block"> 1863年,一位法国人在爱琴海北部的萨莫色雷斯岛上发现了这座雕像的碎片。当时,雕像已经破裂成了100多块不完整的大理石碎片。经过艺术家们的多年修复,这座雕像得以重新站立起来,并在卢浮宫展出。</p><p class="ql-block"> 胜利女神位于卢浮宫德农馆的显赫位置——达鲁楼梯顶端,高约3.28米,加上底座的高度,远远看去就像真的要飞起来一样。雕像的双翅栩栩如生,衣裙随风飘扬,整个雕像充满了动感和感情渲染。</p> <p class="ql-block"> 达鲁阶梯是卢浮宫建筑群中重要的交通节点。它由建筑师赫克托·勒菲埃尔(Hector Lefuel)在19世纪设计,连接了三个楼层和四个不同方向的展厅(如意大利绘画馆、古希腊罗马艺术馆等)。我们在寻找《蒙娜丽莎》、《拿破仑加冕》等作品时,多次通过达鲁阶梯在不同展区之间穿梭。</p><p class="ql-block"> 因为语言障碍,我们虽然手里拿着地图,还是常常找不到要看的展品,或者是和我们预先规划的路线出现了差异。我们一边拿着地图讨论,一边四处寻找可能的标记,有的时候就会看到工作人员,我们要么指着地图上要去的展厅、要么指着手机上的图片,再加上石老师的简单对话,工作人员都能理解我们的意思,并给我们指出方向。</p> <p class="ql-block"> 断臂的维纳斯。是古希腊雕刻家阿历山德罗斯于公元前150年左右创作的大理石雕塑。雕像表现出的爱神维纳斯身材端庄秀丽,肌肤丰腴,美丽的椭圆形面庞,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平静的面容,流露出希腊雕塑艺术鼎盛时期沿袭下来的思想化传统。她那微微扭转的姿势,使半裸的身体构成一个十分和谐而优美的螺旋形上升体态,富有音乐的韵律感,充满了巨大的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 断臂的维纳斯,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这尊雕像是卢浮宫的三大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 沉睡的雌雄同体。赫尔玛洛狄忒斯,是商业之神与爱神之子,被水仙女萨耳玛西斯疯狂追求,在萨耳玛西斯要求下,神把他们二人合体成一个人(雌雄同体)。</p><p class="ql-block"> 雕塑的上部赫尔玛洛狄忒斯是十七世纪出土的古希腊雕塑,而下部的床垫枕头则是贝尼尼十七世纪的作品。这尊雕像表现的女性身姿曲线柔美流畅。而贝尼尼华丽的床垫和枕头,与原雕塑完美契合,表现出超乎想象的柔软感,更使这位阴阳神显得更加松弛而性感。</p> <p class="ql-block"> 达·芬奇所绘的《岩间圣母》以其细腻的笔触、生动的色彩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成为了展览中的一大亮点。</p> <p class="ql-block"> 《迦拿的婚礼》创作于1563年,是委罗内塞为威尼斯圣乔治马焦雷教堂食堂所作的壁画,后于1797年被拿破仑军队掠夺至法国,现陈列于卢浮宫。画面宽6.6米、长近10米,是卢浮宫最大的油画作品。 </p><p class="ql-block"> 作品取材于《圣经·新约》中耶稣在迦拿婚宴上将水变为葡萄酒的神迹。然而,委罗内塞并未遵循传统宗教画的肃穆风格,而是将场景改造成16世纪威尼斯贵族盛宴:U型餐桌置于露天庭院,宾客身着华服,乐师在餐桌前演奏,人群多达138人,包括欧洲君主、威尼斯权贵,甚至画家本人及好友(如提香、丁托列托等)以乐师形象现身。画面中央的耶稣与圣母玛利亚被世俗狂欢包围,背景中的屠宰场景则暗喻耶稣未来的献身。</p> <p class="ql-block"> 《大宫女》是法国画家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于1814年创作的一幅油画。画家是应拿破仑的妹妹,那不勒斯王国的王妃卡洛琳·摩拉的订购而创作的。安格尔创作这幅画时,正值法国在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中失利,曾经占有的土耳其领土不复拥有,在这个背景下观看生活在奥斯曼帝国皇宫中的宫女形象,可以略微满足一下法国人失望的感觉。该画作以头包土耳其头巾、手拿孔雀羽扇的奥斯曼帝国的宫女为主题,整幅画面散发着美轮美奂的异国情调。</p><p class="ql-block"> 画家为打造完美效果,不惜拉长了大宫女的脊椎,使她的躯体更加曼妙。</p> <p class="ql-block"> 卢浮宫德农馆一层,抬头可看到新古典主义时期的法国画家梅里-约瑟夫·布隆代尔于19世纪初开始为卢浮宫创作的《坠落的伊卡洛斯》天顶画。这幅画的故事是:克里特国王米诺斯的命令伟大的工匠代达洛斯被要求建造一座迷宫,困住牛头怪弥诺陶洛斯,并向其献祭,导致无数雅典人丧命。英勇的忒修斯在米诺斯女儿和代达洛斯的帮助下,战胜怪物,拯救了雅典。然而,米诺斯愤怒地将代达洛斯和他的儿子伊卡洛斯关进了迷宫。技艺高超的代达洛斯用蜡将羽毛粘接制作翅膀,准备飞出迷宫,并叮嘱儿子要小心控制。然而,年轻的伊卡洛斯不听劝告,接近太阳,最终翅膀融化,跌入大海。</p><p class="ql-block"> 画中,伊卡洛斯迎面而来。旁边的代达洛斯回头张望,满脸惊恐。更远处,太阳神阿波罗驾驶战车,发出耀眼的光芒,灼烧着伊卡洛斯的翅膀。</p> <p class="ql-block"> 卢浮宫的阿波罗长廊,可以一窥法国王室的奢华与荣耀,欣赏那些历经风雨仍璀璨夺目的珠宝。</p> <p class="ql-block"> 路易十五加冕王冠。王冠由珠宝匠克劳德·隆德设计,1722年完成,是法国旧王朝仅存的王室王冠。王冠主体以镀金银制成,高24厘米,直径22厘米,镶嵌282颗钻石、237颗珍珠及64颗彩色宝石,包括著名的摄政王钻石(后于1729年被取下)。其设计融合了莨苕纹银饰、镂空鸢尾花拱顶及两排珍珠环绕的底座,象征王权与奢华。皇冠仅在加冕典礼使用,后存放于圣丹尼斯修道院,1780年修复时部分宝石被替换为人造石。现藏于卢浮宫,展现了18世纪珠宝工艺的巅峰。</p> <p class="ql-block"> 路易丝皇后的祖母绿饰品。拿破仑一世为第二任妻子玛丽·路易丝皇后大婚时,委托珠宝商尼铎(今尚美CHAUMET)打造了一套祖母绿饰品,包括项链、耳环等。饰品以明艳大气的设计风格著称,选用未经加热的哥伦比亚祖母绿,搭配钻石镶嵌,体现帝国时期的典雅风范。尽管历经政局动荡,这套珠宝未遭拆分或变卖,完整保存至今,成为拿破仑时代皇室珠宝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 欧也妮皇后的珍珠头冠。1853年,拿破仑三世委托珠宝商Gabriel Lemonnier为欧仁妮皇后制作珍珠冠冕,作为结婚礼物。冠冕以金银为基,镶嵌1998颗钻石和212颗珍珠,顶部饰17颗水滴形珍珠,设计兼具新古典主义与灵动美感。普法战争后,冠冕被拍卖,辗转于德国贵族Thurn und Taxis家族,1992年由卢浮宫购回,成为欧洲王室珠宝流转与历史变迁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昂古莱姆公爵夫人头冠。路易十八赠予侄女昂古莱姆公爵夫人的头冠,是复辟时期珠宝艺术的典范。头冠镶有15.93克拉的祖母绿主石,搭配1031颗钻石和40颗祖母绿,色彩纯净,结构对称。其材质融合王室珍藏的四颗祖母绿与钻石,第二共和国时期曾被欧仁妮皇后佩戴。头冠原属1814年交付公爵夫人的祖母绿首饰套件,现与同系列首饰分藏,被列入卢浮宫皇冠钻石清单,见证波旁王朝复辟的短暂辉煌。</p> <p class="ql-block"> 十八王朝图坦卡蒙法老石雕像。</p> <p class="ql-block"> 汉谟拉比法典。大约在公元前1776年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律汇编。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原文刻在一段高2.25米,上周长1.65米,底部周长1.90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故又名“石柱法”。</p><p class="ql-block"> 石柱上端是汉谟拉比王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的浮雕,以象征君权神授,王权不可侵犯;下端是用阿卡德楔形文字刻写的法典铭文,共3500行、282条。在1901年至1902年初的期间,法国考古队在伊朗的古埃兰地区进行了一次考古挖掘,这次挖掘的重要发现之一便是《汉谟拉比法典》的石碑,该石碑上详细记载了这部法典的内容。这块珍贵的汉谟拉比法典石碑被运送至法国,并被妥善安置在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内。</p><p class="ql-block"> 《汉谟拉比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序言和结语约占全部篇幅的五分之一,语言丰富,词藻华丽,充满神化、美化汉谟拉比的言辞,是一篇对国王的赞美诗。正文包括282条法律,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等制度都作了详细的规定。</p> <p class="ql-block"> 五条腿,在视觉上让你感觉他在行走。</p> <p class="ql-block"> 亚述帝国的拉玛苏。也被称为“牛头人”,汉语通常称为《萨尔恭二世宫殿的守护神兽》,是亚述和巴比伦神话中的一对半狮半牛怪人面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两河流域文明在巴比伦之后是亚述帝国的崛起和强大。公元前8世纪,国王萨尔贡二世在都城建城堡,有高约4米的人面牛身石雕做守护神。</span>它们有翅膀,可以飞翔,而且力量很大,保卫着亚述人的神庙和宫殿。拉玛苏被称为“亚述之牛”,是亚述人的主神之一,脸部据说是按照国王萨尔恭二世本人的形象雕刻的。</p><p class="ql-block"> 拉玛苏发掘于伊拉克杜尔-沙鲁金,约制作于公元前721-705年,新亚述帝国时期。巨大的建筑装饰雕塑拉玛苏代表了亚述帝国的威仪与国王的权力。</p> <p class="ql-block"> 在卢浮宫游览的一个半小时,为尽可能看到想看的展品,我们犹如急行军一般。出了卢浮宫,我们几个人浑身是汗,但又无比开心。在有限的时间里置身艺术的海洋,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珍品令人眼花缭乱,希腊神话、古埃及的文明、中世纪的宗教、皇室的奢华,打开我们对欧洲历史、文明、艺术新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 结束了美丽的巴黎之游,我们赶往比利时第二大城市安特卫普,在此入住,明天将赶往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