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镜头里的时光札记:我的影视制作自学之路</p><p class="ql-block"> 刘培祯</p><p class="ql-block"> 三十载光阴流转,我与影视制作的缘分,竟始于一张价值五十元的刻录光盘。</p><p class="ql-block"> 1995年,初中班长热情邀请我们前往航天部,在鹫峰的宾馆共度了一段难忘时光。那时,一位同学扛着大大的摄像机,为我们记录下相聚的点滴。返程后,每个人都收到了一盘沉甸甸的大录像带。然而,三年后的1998年,当我满怀期待地重温那段回忆时,却发现磁带因岁月侵蚀而掉磁,画面褪去色彩,满屏皆是雪花。为了留存这份珍贵记忆,我来到万寿路附近的照相馆,希望将录像带转制成光盘,可对方开出的五十元要价,让我心头一震。望着价目单,一个念头突然冒了出来:与其花钱求助他人,为何不自己尝试学习刻录技术?就这样,我怀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踏上了这条充满挑战与惊喜的自学之路。</p><p class="ql-block"> 自学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每一步都伴随着艰辛与坚持。无数次在软件操作的难题前徘徊,无数个夜晚为解决技术故障而绞尽脑汁。但正是这份迎难而上的执着,让我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与难忘的回忆。这些年来,摄像机的镜头成了我记录生活的独特笔触——我用它为双方父母和兄弟姐妹留存下温情瞬间,定格朋友同事的欢乐笑颜,珍藏老师同学相聚的珍贵时刻,也为孙辈们留下了童真烂漫的童年影像。十个装满数据的IT硬盘里,存储的不仅是画面,更是无数个鲜活的故事,是岁月沉淀下的深厚情谊。</p><p class="ql-block"> 至今仍记得在姚玉萍家中拍摄的场景,那段视频已悄然走过23个年头。前些年,我特意将其中有她老伴身影的片段精心剪辑出来,只为让这份回忆能长久陪伴她。然而,遗憾也随之而来——董洪儒曾向我索要于德英告别仪式的视频,却因硬盘损坏而永远遗失。这份遗憾,更让我坚定了继续记录的决心。</p><p class="ql-block"><b> 回首过往,我最初不过是想为自己、为身边人书写一部“视频日记”,用镜头充实退休生活,与亲朋好友分享美好。如今想来,我不仅做到了,更在这一过程中,用影像搭建起情感的桥梁,让那些转瞬即逝的珍贵瞬间,化作永恒的温暖记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