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欧阳询(557年一641年) ,字信本,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朝著名书法家,官员,楷书四大家之一,南梁征南大将军欧阳頠之孙,南陈左卫将军欧阳纥之子,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p><p class="ql-block"> 欧阳询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于初学者,号为“欧体”。</p><p class="ql-block"> 公元557年,欧阳询出生于衡州(今衡阳) ,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 ,欧阳询祖父欧阳颁(498~563年)曾为南梁直阁将军,父欧阳纥曾任南陈广州刺史和左卫将军等职。因举兵反陈失败被杀,并株连家族。欧阳询因年幼幸免于难,被父亲好友收养。欧阳询聪敏勤学,涉猎经史,博闻强记。隋朝时,欧阳询曾官至太常博士。因与李渊交好,在大唐盛世累迁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也称“欧阳率更”。与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他的字有多人评论。</p><p class="ql-block"> 欧阳询读书数行同尽,少年时就博览古今,精通《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三史,尤其笃好书法,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据说有一次欧阳洵骑马外出,偶然在道旁看到晋代书法名家索靖所写的石碑。他骑在马上仔细观看了一阵才离开,但刚走几步又忍不住再返回下马观赏,赞叹多次,而不愿离去,便干脆铺上毡子坐下反复揣摩,最后竟在碑旁一连坐卧了3天才离去。</p><p class="ql-block"> 欧阳询练习书法最初仿效王羲之,后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尤其是他的正楷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被后代书家奉为圭臬,以“欧体”之称传世。据史书记载,欧阳询的形貌很丑陋,但他的书法却誉满天下,人们都争着想得到他亲笔书写的尺犊文字,一旦得到就视作圭宝,作为自己习字的范本。唐武德(618-624)年间,高丽(今朝鲜)特地派使者来长安求取欧阳询的书法。</p><p class="ql-block"> 欧阳询以80多岁的高龄于贞观(626-649)年间逝世,身后传世的墨迹有《卜商帖》、《张翰帖》等,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 《皇甫诞碑》等,都堪称书法艺术的瑰宝。</p><p class="ql-block"> 欧阳询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其源出于汉隶,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贴。楷书以《九成宫醴泉铭》等,行书以《梦奠帖》、《张翰帖》等为最著名。其他书体,也无一不佳,唐张怀瓘《书断》中说: “询八体尽能,笔力险劲,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犹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宠之势,风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朽出于大令,别成一体,森森然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水,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雅之致。”</p><p class="ql-block"> 欧阳询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 , 《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其中竖弯钩等笔画仍是隶笔。他的楷书无论用笔,结体都有十分严肃的程式,最便于初学。后人所传“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就是从他的楷书归纳出来的结字规律。他的行楷书《张翰思鲈帖》体势纵长,笔力劲健。墨迹传世,尤为宝贵。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书法一本家传。</p><p class="ql-block">代表作品</p><p class="ql-block">楷书: 《九成宫醴泉铭》[1]、 《皇甫诞碑》、《化度寺碑》 ;</p><p class="ql-block">行书:《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p><p class="ql-block">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 《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p> <p class="ql-block"> 九成宫,全称《九成宫醴泉铭碑》,魏征撰文,欧阳询书丹,立于贞观六年四月(公元632年)。记太宗于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泉水之事。此碑高2.7米,厚0.27 米,上宽0.87米,下宽0.93米,全碑二十四行,行四十九字。此碑首身相连,首有六龙缠绕,额篆九成宫醴泉铭六字,侧有宋明题字,碑座已损,今断为五石,仍在陕西麟游九成宫。九成宫乃欧阳询七十五岁所写,用笔方整,结构严谨,尽显欧书结构布置精严、圆润中见秀劲之特点,全碑无一笔松懈,更无一处紊乱,乃欧阳询登峰之作,明赵涵于《石墨镌华》评此碑为“正书第一”。或赞曰:楷法极则。亦不为过。此碑为后世学书者奉为圭臬,椎拓极多,又加风化,碑断字损,又有逐利者剜凿,好事者挖补,久而久之,几乎无一笔不凿,无一字未补,至明清时,笔画瘦弱,锋芒全失,本意俱失。是故,旧拓虽多,而善本极少。今日,我辈幸甚,良工旧拓,又有影印,多可展观,然虽有善本,而选本、照相、制版、用纸、印刷、装帧缺一不可,是为杂说。</p> <p class="ql-block"> 欧阳询的楷书融合北碑楷书的刚健与南朝楷书的灵巧,又独出新意,使其险绝挺拔,每个字都无可挑剔。很多书友一般从他的《九成宫醴泉铭》练起,而他还有一部作品,论点画之精良、法度之严谨,在《九成宫》之上,此作便是《皇甫诞君碑》。这件作品是欧阳询早年之作,还保留着六朝隋代楷书的高古朴茂,而且也不过于严谨,难度小于其中晚年的作品,因此更适合临摹打基础,不会出现难以出帖的情况。《皇甫诞君碑》全称《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弘义明公皇甫府君之碑》,由于志宁撰文、欧阳询书丹,碑高268厘米,宽96厘米,正文共28行,满行59字,总计1500余字,现藏于西安碑林。历代名家对此作多有赞誉,明代王世贞点评:“率更书《皇甫君碑》,比之诸碑尤为险劲。”翁方纲称赞:“是碑由隶成楷,因险绝而恰得方正,乃率更行笔最见神采,未遽藏锋,是学唐楷第一必由之路也。”想学正宗唐楷,此作是最佳选择。即使与他本人其他大作相比,《皇甫诞君碑》也最为完美:“险峭莫过于《皇甫诞碑》,而险绝尤为难,此《皇甫碑》所以贵也。”此作露锋斜切入纸,中锋行笔,锋芒外露,刚柔相济,铁画银钩。转折处以方笔切角,棱角分明如刀凿,内部稍作圆转,刚硬中见柔韧,避免板滞。结字中宫收紧、险峻均衡,字形多取修长纵势,外延笔画舒展,通过欹侧取势打破对称,却因重心稳定而无倾倒之险。《皇甫诞君碑》标志着楷书从隋代的南北合流走向唐代的法度完备,为颜真卿、柳公权提供了借鉴,全篇1546个字完整无缺,每个笔画皆经千锤百炼,既可供初学者奠定基础,又可助内行人提高笔力,堪为楷书的绝佳“范本”。</p> <p class="ql-block"> 《化度寺碑》全称《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于唐贞观五年立。欧阳询书。用笔瘦劲刚猛,结体内敛修长,法度森严。此碑模勒之工,非后世所及,故称楷法极则。镌于唐贞观五年(公元六三一年),李百药撰文,欧阳询楷书,共三十五行,每行三十三字。原碑在长安(今西安)终南山佛寺,和尚以为碑内有宝而砸碎,故原碑已经损坏。北宋庆历年间石毁后翻刻甚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