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 臧僖伯谏观魚》是《古文观止》的第四篇,是一篇劝谏文。</p><p class="ql-block"> 《古文观止》中的劝谏文有好几篇。劝谏的事情不同,谏言人地位不同,劝谏的理由和劝谏的方式就有很大的不同。</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718年春天,鲁隐公说要去棠这个地方看捕鱼。</p><p class="ql-block"> 棠在鲁的边境,有河流、有湖泊,漁业比较发达,每年春天的捕鱼也很壮观。</p><p class="ql-block"> 一个国君去看本国有特色的生产活动,后世或许会得到大臣的赞许。可是臧僖伯不同意,当场提出反对意见,批评鲁隐公这个举动违反了礼法制度。</p><p class="ql-block"> <b>“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b></p><p class="ql-block"> <b>“国之大事,在祀与戎。</b>”本文所说的事或者大事,都是指祭祀和兵事。</p><p class="ql-block"> 臧僖伯是鲁隐公的老叔,开口就训人:“不管什么 事儿,如果不是直接与国 家大事关联,所有的物资器材,不能 制作兵器,或不能作为祭品,君 王都不应该去动手。君王是 把民众纳入社会秩序和行为准则的人。 讲习大事要以法度为准则进行 衡量,叫做轨;选取材料 制作器物以显示文采,叫做物。事物不符合轨和物,就叫做乱政。多次乱政,导至败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讲了春夏秋冬四季结合狩猎进行的军事训练,以及军事训练结束之后的祭祀。</p><p class="ql-block"> 最后说,鸟兽的肉,动物的羽毛皮革、骨角牙齿,如果不是用作祭品,则君王不能去射杀。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至于平常的山林川泽的物产,是下层官吏去管,不必君王过问。</p><p class="ql-block"> 臧僖伯老先生相当偏激。从尧舜 禹到 西周,那个时代 的执政 理念,也没有说国君一定要天天在宫里头去“抓大事”。《尚书》上还有相当多处强调执政者要听取大臣意见,了解民间疾苦。他片面强调国君的主要职责,认为除此之外的所有事儿,包括观魚都是不应该去做的。</p><p class="ql-block"> 臧老 先生是个上纲上 线 的高手,一来就把观魚提到亡党亡国的高度 加以批判,话说的理直气壮,但是少有说服力。劝谏文风比较像后世的那一类批判家,一上来就给你扣帽子,打棍子。</p><p class="ql-block"> 魯隐公被批的没了脾气,干脆换个说法:我不是去玩耍,我是要去边地检查指导工作。</p><p class="ql-block"> 臧僖伯劝不动,装病不跟随出行。</p><p class="ql-block"> 孔老二认为这件事很糟糕,不合礼法,<b>“非礼也”。</b></p><p class="ql-block"> 《<b>左传》</b>这么一记,鲁隐公观鱼这件事就青史留骂名了。儒家长期以来都把这事看成乱政的反面典型。后世还在魯隐公观魚处建了个观鱼台,位于今天山东鱼台县张黄镇武台村西,是当地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p><p class="ql-block"> 南宋一位诗人叫汪元量的还题了首观鱼台的诗,诗是这样写的: </p><p class="ql-block"> “高台留古迹,不见隐公游。</p><p class="ql-block"> 白日悲风曲,清河逆水流。</p><p class="ql-block"> 潜鱼投别圃,狡兔据荒丘。</p><p class="ql-block"> 应笑臧僖伯,如何谏得休?”</p><p class="ql-block"> 诗人 经历 北宋亡国,心 情怆凉,却是批评臧僖伯:这种昏君,劝谏有什么用?</p><p class="ql-block"> 近代也有不少人跟着瞎嚷嚷,说鲁隐公不守礼法,最后凄惨地死去,是咎由自取。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搬《<b>周礼</b>》等古训证明鲁隐公其实也没有“<b>越制”。</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讨论 魯隐公观鱼是否合乎礼法,是没有意义的。读此文我注意 到的是 臧 僖伯 谏言 的 第二段话,他讲 春夏 秋冬 的围猎 军训活动,透露了春秋时军队制度的一些情况。 </p><p class="ql-block"> <b>“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b></p><p class="ql-block"> 春夏秋冬四季的打猎,都是利用农忙的间隙而进行的军事训练活动。</p><p class="ql-block"> <b>春蒐</b>(蒐,音同搜),春天禽兽正处于繁殖期,狩猎要选取未孕的动物,有保护生态平衡之意。</p><p class="ql-block"> <b>夏苗,</b>夏天的狩猎,重点是针对危害庄稼的动物,是为了保护夏苗。</p><p class="ql-block"> <b>秋狝(</b>狝,音同显),秋气肃杀,应时而猎,捕杀伤害庄稼和家畜的动物。</p><p class="ql-block"> <b>冬狩,</b>冬天,庄 稼已经收获完毕,野兽膘肥体壮,是狩猎的好时机。</p><p class="ql-block"> 军事训练为什么要在农闲时间进行?这就涉及到春秋时期军队的构成。</p><p class="ql-block"> 诸侯国的军队,特别是中小诸侯国的军队,相当比例是农民,平时耕田种地,战时披甲打仗,农闲时组织结合围猎的军事训练,可以看成是国家的预备伇队伍。</p><p class="ql-block"> 军事训练就 不光是训练这一部分人员,军队 的主干部分必须配合训练。</p><p class="ql-block"> 军队的主干 相当于后世的常备兵,其构成主要是<b>士。</b></p><p class="ql-block"> <b>士 </b>这个称谓出现于西周,指末流贵族。诸侯 封爵,大夫 封家,下一代嫡长子继位。几代人下来,这些家族的大批子弟,没有爵位,没有权力,财产也不多,只保留有贵族的 身分。他们 受过 比较好 的教育,出 路呢,或者是 给贵族 当 家臣,管理田庄,管理财产事务;或者是到政府机构里当一个下层 公务员;或者 是到军队里当个军士或下级军官。努力若干年,或升迁,或立军功,会获得赏赐,获得土地和地位。</p><p class="ql-block"> 对贵族 子弟的 教育内容 统 称为“<b>六艺”。礼</b>,礼仪教育,包括道德规范和各种场合的行为规范;<b>乐,</b>音乐舞蹈;<b>射,</b>以射箭技术为题目的个人军事技能;<b>御,</b>驾驭马车的技术;<b>书,</b>包括书法和文学修养;<b>数</b>,算术、数学和一些自然科学知识。</p><p class="ql-block"> 严格训练出来的贵族子弟能文能武,当个小公务员或是从军打个仗,都不在话下,或者两个行业随意转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春秋时,也有平民进入士的 阶层,数量不多。战国时期,士的构成有了比较大的变化,是后话。这个变化,读到战国时期的文章时再解读。</p><p class="ql-block"> 士和平民出身的 职业军人构成军队的基本盘。这些 人的个人军事技能平时 已经训练。四个农闲时的军事 训练有两个主要内容,一个是对预备役士兵军事 技能的训练,二是训练常备兵和 预备伇士兵之间的配 合,形成 有活力强 大的 军 事力量。</p><p class="ql-block"> <b>春蒐,</b>主要训练士兵熟悉军中的鼓、金、旗帜等信号,并在这些信号的指挥下,掌握坐作、进退、疾徐、左右及分散、集中、包抄等战术动 作。“击 鼓进 军,鸣金收兵”,军队作战时的所有队阵变化和战术动作,都靠此指挥。</p><p class="ql-block"> <b>夏苗,</b>仲夏时节,着重训练士兵露宿原野的能力以及夜间作战的技巧。</p><p class="ql-block"> <b>秋狝</b>,主要进行布阵演练和实战操练。</p><p class="ql-block"> <b>冬狩,</b>则是对一年军事训练成果的综合性检阅和训练,规模通常超过前三次,展示军队的武力。</p><p class="ql-block"> <b>“三年而治兵,入则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b></p><p class="ql-block"> 四时的军训每年都进行,每三年还要进行远距离的军事训练,才能形成军队的战斗力。训练归来,要在宗庙前祭祀,向祖宗汇报军训的成果。这时的军队,旗帜鲜 明,军容严整。然后犒劳军队,集体攴饮,庆祝军训结束。清点缴获的猎物,有的用来制作军用物资,比如羽毛制造箭簇,有的皮革可制作皮甲。</p><p class="ql-block"> <b>“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習威仪也。〞</b></p><p class="ql-block"> 向宗庙祭祀时,不同等级的官员乘坐的马车、穿着的衣服、军队的旗子,纹饰文采鲜明,贵贱分明,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不同的等级,显示出少长的顺序,这是“<b>讲习大事”</b>的威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些叙述,让我们窥见春秋时诸侯国军队训练的一些侧面。四时狩猎,集中了军事训练、军事演习、大型阅兵的内容,是一个诸侯国战备的主要方式。按臧僖伯的意思,这是诸侯应该亲自抓的工作。三年一次的大训练,国君有可能亲自参与,即使不参与,在宗庙祭祀时,诸侯也必须亲自向祖宗汇报战备的情况和成果。</p><p class="ql-block"> 这种四时田猎制度一直流传下来。汉朝、唐朝都有保留。唐代狩猎活动规模宏大,礼仪繁多,军事意义减弱,更多了体育娱乐功能。</p><p class="ql-block"> 清代的田猎制度还比较出名,特别是<b>木兰秋狝</b>,其活动规格及重要程度远超前代,可以说是清代的一项重要国事活动。</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时,在内蒙古划定 木兰围场。这里处于燕山余脉和大兴安岭余脉交汇处,有高山峡谷、丘陵草原、河流湖泊,地形地貌复杂多样,野 生动物 繁多,还有 大型猛兽。划定围场范围达一万多平方公里。每年秋天举行围猎活动,使八旗官兵既习骑射,又习劳苦,保持传统的骁勇。皇帝借木兰围场,在那里接待蒙古各部族王公贵族,加强对北方地区的管理。</p> <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载,木兰围猎每年秋季举行,大约持续一个月。活动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称布围、观围、行围、罢围。</p><p class="ql-block"> <b>布围,</b>数千名士兵从外围形成包围圈,逐渐向中心收缩,射杀、驱赶野兽。</p><p class="ql-block"> 这一阶段模拟各种地形条件下战场的包围与协同作战,强化军队的纪律性和配合能力。</p><p class="ql-block"> 各个 区域 的军 队也有若 干伏击、围 歼的训 练。比如“哨 鹿诱猎”,由引鹿人戴鹿首,吹鹿 哨,引鹿进入伏击圈,训练士兵的隐蔽能力和精准射击的技能。</p><p class="ql-block"> <b>观围,</b>皇 帝 在 预 设 的“看城”中等待合围完成,观察各部分队伍 的队形是否完整,配合是否协调。同时 观察包围 圈中的动物数量,如果数量过多,则需要放走一批。</p><p class="ql-block"> <b>合围,</b>这是围猎活动中的精彩部分。皇帝亲 自出 猎,皇子、亲王、贝勒 等紧随。亲卫 队分工明确,有架鹰的、牵狗的、递箭的、负责安保的。他们既要能将猎物赶到皇帝面前,让皇帝能大显身手,亲自射杀猛兽,又要保证皇上的安全,不受猛兽伤害。</p><p class="ql-block"> 这也是一次观察皇子皇孙、王公大臣的机会。他们围猎时射杀的猎物,是要记录在档的。下一阶段,还会有奖有罚。</p><p class="ql-block"> <b>罢围,</b>清点猎物。皇帝要亲自检视战果,进行赏罚,大赏士兵宴饮。</p><p class="ql-block"> 康熙、乾隆两位参加围猎都超过40次,亲自主持秋狝大典。康熙累计猎虎135头,狼96头,熊豹各20余头。乾隆累计猎虎85头,熊10头豹三头。虽有亲卫从旁协助,但记其名下的猎物这么多,当的骁勇二字。</p><p class="ql-block"> 春秋时的田猎活动,我没见到更具体的记载,拿清代的木兰秋狝记载,聊以充数吧。</p><p class="ql-block"> 野史中对木兰秋狝还记载了不少皇家轶事传闻,则是另一番风景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汉语贡献的成语和经典词汇</p><p class="ql-block"> <b>不轨不物(</b>不轨也单独成词)</p><p class="ql-block"><b> 乱政亟行</b>(乱政也单独成词)</p><p class="ql-block"><b> 春蒐 夏苗 秋狝 冬狩</b></p><p class="ql-block"><b> 轨物 器用 农隙 饮至</b></p><p class="ql-block"><b> 皂隶之事(</b>后世将皂隶单独成词)</p><p class="ql-block"> <b>官司之守(</b>后世官司单独成词,与原意有区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微信公众号 YN彭老爹</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b><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图片来自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