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隰县小西天之行(二)

黄建民(拒绝私聊)

<p class="ql-block">  隰县小西天,在山西隰县城西北1公里的凤凰山上,原名千佛庵,是一处佛教寺院,创建于明代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 整个寺院三面环山,古木参天,清流涓涓,环境清幽。</p> <p class="ql-block">  小西天实际建于明代崇祯七年(1634年,其开山祖师为五台山火场寺僧人东明,东明游至隰县,见县城西北的土山像只凤凰,山上树木茂密,环境幽静,适宜建寺庙,便在此修建禅林。此后,东明四处化缘,十年后,终于建成小西天寺庙群。</p> <p class="ql-block">放生池</p> <p class="ql-block">戏台</p> <p class="ql-block"> 如意湖 因形如佛家法器“如意”而得名。印度梵语中称之为“阿那律“,是我国传统吉祥物,象征顺心如意,好运连连。</p> <p class="ql-block"> 观音寺位于风凰山左翼之下,与小西天遥相呼应,寺院坐北向南,据隰县县志记载,始建于北宋皇𧙗初年,明万历,清顺治均有重修。</p> <p class="ql-block">卧佛殿</p> <p class="ql-block">从观音寺出发到小西天路上</p> <p class="ql-block">要到小西天先过趋善桥</p> <p class="ql-block">上山只有一条路,人很多。</p> <p class="ql-block"> 小西天亦非原名,东明禅师创建时命名千佛庵,期盼未来寺院佛像之盛。因千佛庵坐西向东,重门额题“道入西天”和佛经中的西天虚实呼应,又为区别城南另一座明寺院“大西天”而更名“小西天”。</p><p class="ql-block"> 据《隰县志》记载,明万历年间,五台山火场寺僧人东明禅师动意建造,四处化缘,募集资金,于明祟祯二年(1629年)动工兴建。初期建有下院的无量殿、廊庑、南北经舍、韦陀殿、摩云阁、小禅窟、八卦亭等。历时15年,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主建筑大雄宝殿及两侧文殊、普贤两殿、钟鼓二楼、东西廊房、凭栏护壁及山下趋善桥等初步建成,形成以大雄宝殿、无量殿为中心的建筑群。大雄宝殿内满堂彩塑从清顺治元年至清顺治十三年(1644年一1656年)历时13年完成。后经不断修葺,终使凤凰山巅这顶金冠熠熠闪光,名闻遐迩,蜚声中外。</p> <p class="ql-block">小西天山门</p> <p class="ql-block">道入西天</p> <p class="ql-block">无量殿供奉无量寿佛(阿弥陀佛),取佛法无量之意。殿内设多尊铜铸佛像和木雕楼阁,其中铜铸三世佛及文殊、普贤菩萨佛像由顺治七年工部侍郎李呈祥敬奉,被视为镇寺之宝。</p> <p class="ql-block">  殿堂为砖结构枕头窑,无梁柱支撑,又叫“无梁殿”。</p> <p class="ql-block">钟楼创建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p> <p class="ql-block">鼓楼创建于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p> <p class="ql-block">小西天耸立在山巅,据险而筑,为晋西第一古刹。在它的大门有佚名三字联曰:疑无路,别有天。尽管只有寥寥几字,但却描绘了这里景物环境的特点,又别具意味。</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大殿坐西向东,面阔5间单檐悬山顶,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毗卢遮那佛、弥勒佛五尊佛像。殿内塑像两干余尊,堪称“中国悬塑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小西天的悬塑艺术是其最大的亮点。大雄宝殿内的彩塑作品数量众多,形态各异,有的高达3米多,有的仅拇指大小。这些彩塑作品不仅展示了古代雕塑艺术的精湛技艺,还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殿内梁架上的彩绘采用沥粉贴金制作,类似于宫廷的龙凤和玺彩绘,这种彩画形式在明清建筑中属于较高等级,实物保存罕见。</p> <p class="ql-block">  小西天最为人称道的是其悬塑艺术,尤其是大雄宝殿内的悬塑,这些悬塑大多绘塑于明崇祯十七年到清顺治十三年之间,历经数百年依然色彩鲜艳,栩栩如生。大雄宝殿内的悬塑包括千尊佛像,按33重天排列,造型生动,姿态各异,展示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无限创意。</p> <p class="ql-block">莲花广场利用坡地建的汉白玉观音像,四面站立,泽被四方。</p> <p class="ql-block"> 当我缓缓走出小西天,心中满是眷恋与不舍。那金碧辉煌的悬雕佛国世界,已深深烙印在我的灵魂深处,成为了我生命中一段难以忘怀的珍贵记忆。2025.5.1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