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文言文学习的一点提示

宁永勤

<p class="ql-block">  初二学生学习现代汉语语法尚且有诸多困惑,又要学习文言文,两者搅和在一起,常使学生如坠云雾之中。文言文仍是一种语言,应当从学习积累语言的三个基本点入手,有一定语言积累后定会豁然开朗。哪三个基本点呢?就是构成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因为任何语言都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典范文章为语法规范。</p> <p class="ql-block">  下边尝试从一个知识点出发,逐渐积累文言词汇的古今异义词,积累文言特殊句式,熟悉常用的文言虚词,试图引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路径。</p><p class="ql-block"> 判断句是最简单的句式,我们就从最简单处入手。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在现代汉语中,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系词(判断词)“是”字来联系,例如“我是中国人”。但是在古汉语里,判断句不用系词,而是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断。</p> <p class="ql-block">  例如:</p><p class="ql-block">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p><p class="ql-block">2、南冥者,天池也。《北冥有鱼》</p><p class="ql-block"> 这种用“也”字煞句和用“者”“也”照应的句子,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这里,有时候“是”字容易被误解为系词,实际上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或谓语。请你辨别以下是的用法和这些句式。</p><p class="ql-block">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p><p class="ql-block">2、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p><p class="ql-block">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p> <p class="ql-block">  在判断句中,人们所判断的不限于人或物,有时候是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在前面叙述过了,然后用指示代词“是”字或“此”字复指,使意义更加明确。例如:</p><p class="ql-block">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p><p class="ql-block">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p><p class="ql-block">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p> <p class="ql-block">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谓语前面常用“乃”字来加强肯定,用副词“非”来表示否定。例如:</p><p class="ql-block">1、吾乃梁人也。</p><p class="ql-block">2、是乃仁术也。</p><p class="ql-block">3、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p><p class="ql-block">4、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p><p class="ql-block">5、管仲非仁者与?</p><p class="ql-block">6、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 <p class="ql-block">  然后,我们以《愚公移山》为例,小结这篇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前边所讲的特殊句式,和这里所列的古今异义词,每学一篇课文都主动去小结这样的特殊词汇和句式,积累一段时间,相信你必有大的收获。</p><p class="ql-block">1、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阳 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p><p class="ql-block">2、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指 直。今义 手指。</p><p class="ql-block">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 并。今义 曾经。</p><p class="ql-block">4、投诸渤海之尾。诸 之于。今义 各位。</p><p class="ql-block">5、达于汉阴。阴 山之北,水之南。今义 阴面。</p><p class="ql-block">6、其如土石何?如太行、王屋何?如…何 把…怎么办</p><p class="ql-block">7、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已 停止。</p><p class="ql-block">8、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阴 水之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