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十七章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p><p class="ql-block"> 原文如下: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p><p class="ql-block">太上。</p><p class="ql-block"> 是最好的,最高级的,无法被超越的这种境界或者地位。</p><p class="ql-block">下知有之。</p><p class="ql-block"> 最好的领导境界是:手下人、员工知道有你这么一个人,知道有你存在,你是我们的最高领导。但是关于你个人的具体的情况,比如你具体的人生的简历,你每天都干什么,你喜欢吃什么,喜欢穿什么等等。关于你这个人的所有的具体的细节情况,老百姓全不知道,老百姓就知道你是我们的最高领导者,知道你的样子,知道你的名字,知道你的存在仅此而已。</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太上,下知有之是最好的领导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最高级的领导者,你没有必要把自己的很多细节公开、公布给普通员工。你的这些细节,对员工没有任何帮助,相反会让普通员工认为你不过就是一个普通人,他会轻视你。保持一定的神秘感,是让别人尊敬你的一个方法。人有一种奇怪的心理,就是对我们不太了解的东西,不太了解的人,我们会尊敬他,如果一个人我们太了解了,反而会轻视他。这就是现代人说的保持一定的距离和一定的神秘感,是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领导和下级之间也是如此。所以作为最高级的领导者,你只要让员工知道你是谁,你长什么样子,叫什么名字,让员工知道你是他们的最高领导者就可以了。当然还要让员工知道哪些好的政策是你制定的,这样老百姓会更加地爱戴你。除此之外,关于你个人的具体经历,你个人的爱好和喜好,没有必要让百姓了解太多。这就像现代描写恋爱关系一样,我爱上你,是因为我不太了解你,我离开你,是因为我太了解你了。</p><p class="ql-block">其次,亲而誉之。</p><p class="ql-block"> 第二层次的境界是什么?员工都非常地崇拜你,非常的尊敬你,拿你这个领导当亲人一样去爱戴,去尊敬,而且员工都主动地对你歌功颂德赞美你。这是第二种境界。有的朋友可能不理解,这分明是第一种境界,一个领导被员工歌功颂德,爱戴赞美难道不好吗?为什么老子却说这是第二种境界?这就是老子的智慧超过其他人的地方,老子比其他人看得更深更到位。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如果作为一个领导者,被普通员工崇拜歌功颂德的过分了,就会走向反面,也就是物极必反,说不定哪一天员工就不会像原来那么爱戴你,那么对你歌功颂德了,那你岂不很失落。这是第一个原因。任何人都是有错误的,领导者也不例外。如果你下面的人,百分之一百的对你歌功颂德,没有任何人批评你的错误,没有任何人给你提意见,指责你的缺点,这可不是好现象,这说明你手下人没有真诚的对待你,大家都给你玩虚的,你该怎么领导他们?他们会对你的命令消极怠工,表面一套,背地里做另外一套。这是第二个原因。如果一个领导者总被人歌功颂德,被人赞美,他就会骄傲,一骄傲就容易犯错误,王阳明说人生第一大病只是一个傲字。这是第三个原因。综合上述的原因,老子提出,被下面的人不断地赞美崇拜,歌功颂德的领导,这种境界只能算作第二档次的领导者,境界不是最好的。</p><p class="ql-block">其次,畏之。</p><p class="ql-block"> 老子说再低一档次的领导者的境界是什么?是手下人都害怕你,手下人害怕你,就同时会伴随着讨厌你。我们害怕一个人,说明他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但是他太强大了,我们又不敢反抗,所以只能忍着、躲着,委曲求全。一个领导是这种情况那就危险了,说不准哪一天,手下人可能忍耐不住了,忍无可忍了,他就要造反了。让大家畏惧害怕的秦始皇,他创立的朝代却最短。所以老子告诉做领导的人,不要对下属太狠,不要对下属管得太严,更不要对下属处罚得过分地严格。如果领导对下属太厉害了,你的地位也会保不住。</p><p class="ql-block">其次,侮之。</p><p class="ql-block"> 辱之。侮辱和侮辱意思是一样的。老子说再次一等做领导的境界,也就是最差的境界,是什么?是手下人造反,手下人反过来去侮辱、伤害你这个做领导的人,把你给推翻了踩在脚下,这是最失败的、最悲催的领导。像商纣王、夏桀王,都是历史上著名的被下面人造反推翻的暴君,他们的下场都很悲惨。</p><p class="ql-block"> 老子列出了领导者的四个境界,最高、最好的境界是下面的人都知道你的存在,知道你什么样子,叫什么,知道你是我们的最高的领导。但是关于你的具体的细节,具体的经历,下面人不知道或者知道得不具体、不完整,大家只知道你颁布了很多命令和政策是好的,是对的。这样的领导是水平境界最高的领导。</p><p class="ql-block">信不足焉,有不信焉。</p><p class="ql-block"> 一个做领导的人,你对手下人讲信用讲的不够,做领导的公信力不够,经常说话不算数,或者答应给别人二,最后只给一,做领导的经常出现这种状态——有不信,下面的人也都会纷纷的欺骗你,应付你,对你也不真诚,更不会尽力的为你工作。很多业务员虚开发票,中饱私囊,老板就很生气。这样的老板不妨先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你自己先对手下人讲信用讲得不够,说的话没有兑现,或者答应兑现二,结果兑现了一。如果你以前做过这样的事情,那么今天你就不能怪下属对你撒谎,中饱私囊了。</p><p class="ql-block">其实不仅仅是做领导,我们平时在生活当中交朋友、做人也是如此。如果你老被别人骗,你先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以前你也有意无意地老爱说大话,甚至说谎话骗周围的人?如果你以前有这个习惯,那么今天有人骗了你十万块钱,或者在感情上,在其他事情上骗了你,那么抱歉,你也不要过分的抱怨人家。因为在此之前,你说话办事也不够客观,也不够老实,这就叫信不足,有不信。这是第一个解释,这个解释是对的。除此之外,信不足,有不信,还有一个解释,这个信可以理解成为信心或者自信。你没有信心,没有自信,别人也不会相信你,不会追随你。这种解释更有深度,更有智慧。要想有追随者,该怎么做?持之以恒才会有追随者。你想让粉丝越来越多,想让别人追随你,首先你自己要相信你做的、说的是对的,你坚持这么做,坚持这么说,过一段时间,你的追随者就会增多。如果你对自己做的和说的都不相信,你都感觉到心里打鼓,你当然就不会持之以恒地这么做,这么说,肯定就很少有人膜拜你,追随你了。</p><p class="ql-block"> 信不足,有不信,告诉我们:第一,我们做事情要讲信用。如果我们平时对别人都是谎话连篇,经常吹牛夸大,就一定会有别人来欺骗我们,也对我们谎话连篇,说话不算话。同时我们要对自己说的、做的和想的有足够的信心,如果我们信心不足,不够坚持忍耐,就不会有真正的膜拜者和追随者。</p><p class="ql-block">悠兮其贵言。</p><p class="ql-block"> 指的是领导展示给手下人的状态应当是稳重的,乐观的,这样才能稳定军心。不管这个事情多么棘手,领导在下属面前要显得很稳重,不急不躁,永远是面带微笑或者面沉似水。同时领导说话,颁布命令,要三思而后言,三思而后行。所谓金口玉言,金口难开,并不是说领导不爱说话,而是领导说话的时候很小心、很仔细,每个字都像蹦出来的金子一样,让你不能去怀疑,经得起所有人的推敲。真金不怕火炼,领导说的话,经得起你们去考证,去推敲。领导说话和老师讲课不一样,老师讲课没有强制力,讲到高兴的地方,可以讲一讲笑话,可以多举几个案例,活跃一下气氛,但是领导讲话不能来这一套,更不能在讲话的时候,随便的就来点幽默。</p><p class="ql-block"> 老子给出了领导的两个状态:第一个状态是稳重、沉稳,给人一种胸有成竹的感觉,不能上蹿下跳,显得很情绪化,很浮躁。这样的人当不了最高级的领导。高级的领导尽量不要情绪化,容易情绪化的人,肯定官不大。第二,领导在讲话,颁布命令的时候,一定要想好了再说,尽量让我们说的话,让别人找不出任何漏洞和毛病来。所谓贵人话语稀,稀是少的意思,为什么贵人话语稀?因为他是反复琢磨,想好了以后才说的,而且他说的都是重点、关键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p><p class="ql-block"> 老子说太上,下知有之,指的是领导的命令和政策,员工也知道是这位领导颁布的。如果这个政策和命令有效、很好,员工也会感激这个领导。在现实生活当中没有任何一个领导愿意,下面的人都很成功都很好,但是下面的人都认为他们的成功跟我这个领导一点关系没有,有哪位领导愿意做这样的领导?肯定是没有的。领导者个人也有成就感的需要,任何人都有成就感的需要。公司治理得很好,事情办成了,员工生活很幸福。这个时候员工都知道是他们的最高的领导下的命令,颁布的政策符合了员工的需要,他们要感激他们的这位最高领导。而不是员工都认为我们生活得很好,是我们自己挣来的,自己干出来,跟这个领导一毛钱关系没有。皆谓我自然,指的是领导的命令和政策,顺应了民意,顺应了天心。中国古人讲,民心就是天意,民愿天从,老百姓想要什么,上苍就会顺应老百姓的需要,给老百姓什么。领导顺应了老百姓的需要,满足了老百姓的需要,就等于满足了天道,满足了天的需要,天道又是按照道德规律在运行。这句话其实是告诉领导者,领导的命令要尽可能地符合民意,符合民意的命令和政策,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也就是符合天道的。通过这句话,老子也告诉我们,做领导的人在下命令之前,制定一个政策之前,不能随意,一定要认真的花一段时间去了解下属都需要什么。你制定的命令和政策,要最大限度地配合下属的需要,这种命令和政策才能够把企业治理得更好。</p><p class="ql-block"> 可能做过管理者的朋友会有一个困惑,如果我的命令和政策全都去顺从手下人了,我作为一个领导者,我的利益,我的想法又如何实现?</p><p class="ql-block"> 我们都知道屁股决定脑袋,坐在班台后面的人和坐在屏风工作站后面的人,想法肯定不会完全一样。怎么办?这是一个阴阳平衡的过程。在实际的工作当中,领导在制定政策,颁布命令之前,都先花一些时间征求一下下属的意见,了解一下下属的需要。然后在领导者的需要和下属的需要之间,找一个相对的平衡点,就是所谓的阴和阳的融合点,以这个融合点或者平衡点为标准,去制定命令和政策,就能够在最大的限度上满足百姓下属的需要,同时又能够实现领导者的利益和需要。领导者的利益和需要是通过下属百姓的利益和需要来实现的,这也是周文王和姜子牙他们治国的思想。李世民在《贞观政要》这部经典当中曾经讲过,水涨自然船更高,水就是员工、下级,船就是领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