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游记

微信用户

<h3>1.一早,我们四个班学生分批学习参观了,湖南大学的实验室展馆,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我了解到了湖南大学研究团队科研的丰硕的实用性成果,汽车是一个主要方面,对零部件减小质量减少油耗,对主体结构采用冲压式以加强整体结构性,打破了对国外垄断的碰撞假人的依赖,甚至对汽车的轮子布局进行了创新,并取得了种种优势。<br>通过学习我领悟到了,科技创新不只存在于高精尖的生产车间,更能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为我们保驾护航</h3> <h3>2.之后我们游览了岳麓书院,书院大门两侧悬挂的“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对联体现了清代山长袁名曜和学生张中阶对于书院的自信,上联“惟楚有材”源自《左传》中“虽楚有材,晋实用之”的典故,原指楚国人才外流,而袁名曜巧妙反转,表达了对湖湘人才辈出的自豪。下联“于斯为盛”则直指岳麓书院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将地理与人文融为一体。对联以简练文字勾勒出书院“育才兴国”的使命,激励学子以天下为己任,成为时代栋梁。</h3> <h3>“道南”源自宋代理学家杨时的典故。杨时在河南向程颢、程颢兄弟学习理学后南归,程颢目送他说“吾道南矣”,意味理学之道向南传播。<br>对湖湘文化的深远影响。<br>这块匾额不仅肯定了岳麓书院在理学传播中的学术地位,还强调了其对湖湘地区历史文化中思想意识、学术观念、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社会意识文化方面的重大影响。岳麓书院的文化精神内核“博于问学,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历经千年不衰,成为湖湘文化的象征。</h3> <h3><br>岳麓书院的学规,以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为蓝本,强调德行与学问并重:每日必修课包含经典研读、修身自省、社会实践,杜绝空谈,倡导知行合一。如“日课三省”要求学子反思言行得失,“辩论会讲”鼓励思想碰撞,孝敬父母,参拜先贤,早睡早起,通晓时务等要求更是历经千年仍对我们当代求学者有启示作用。这些规则不仅塑造了严谨的学风,更培养出一代代“经世致用”的实干人才,时至今日,仍被湖南大学的学生们所学习践行。</h3> <h3>3.该地景色优美,风景如画,人头攒动,惜今日不得见红叶遍山,更幸得见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犹在眼前。令我更能理解了为什么在20世纪初,有如此多进步,青年都时常来此指点江山,谈论国事,正是因为亭周枫林叠嶂、溪水潺潺,为学生提供静思空间,促使其在自然之美中感悟人生与社会真理。也更激励着身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相连,关注社会现实,追求进步。我们停留时间不长,不久便亭子准备吃饭去了。</h3> <h3>4.乘坐观光小火车,我们到了橘子洲头的终点。树木遮蔽,我们恍然看到了青年毛泽东的半身像,当目光与这尊宏伟的雕像交汇,我心中涌起无尽的崇敬与感慨。这尊雕像以细腻而磅礴的艺术手法,塑造出那令人熟知且敬仰的面容。飞扬的发丝,在诉说着时代的风云变幻;坚毅的神情,彰显着伟大的抱负与信念。主席眼睛直视台湾方向,向后人表明着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决心。这座雕像正是一座历史的丰碑,自豪而庄严的表明着长沙的红色历史</h3> <h3>5.橘子洲头犹如一把利剑,将湘江一分为二,宽阔的江流,平静而沉稳的涌动着。青年毛泽东正是在这里写出了著名的《沁园春·长沙》。今天我站在橘子洲岸边,看着江边繁华的建筑,宏伟的跨江大桥,深感我当代青年应不负革命先辈牺牲,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勇立时代潮头,紧紧把握新时代机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光荣使命。大江东去看似不复返,实则暗自循环;时代青年总是一代接着一代,我们当对得起前人,为后人创造更好的时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