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高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路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以《中国建筑的特征》"语文味+力学+美学"教学实践为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摘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邹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论文以《中国建筑的特征》跨学科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聚焦语文核心素养与力学原理、美学观点的深度融合。深入剖析课堂教学案例,揭示在文本解读中融入工程力学知识、艺术美学理论的具体策略,探索如何在保持语文本体性的基础上,实现跨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研究指出,通过“语言解码 - 力学解析 - 美学鉴赏”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科学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能力,为高中语文跨学科教学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范式。同时,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跨学科教学理论依据,以及《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 年版)》等国家要求,为教学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与政策支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一、引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大背景下,跨学科教学已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路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 年版)》明确强调“注重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旨在通过跨学科整合,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与综合素养。以《中国建筑的特征》这一课文教学为切入点,将语文文本分析与力学结构、美学原理相融合,既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但在实践过程中,如何在凸显语文核心地位的同时,实现与力学、美学知识的无缝对接,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深入反思与探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二、跨学科教学的理论依据</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习是基于个体已有经验与环境互动、与他人合作来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在跨学科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接受单科知识,而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主动关联不同学科知识,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例如在《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中,学生依据文本描述,结合力学知识去主动构建对建筑结构的理解,在探索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掌握。教师则需转变为引导者,帮助学生挖掘学科间联系,组织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助力学生完成知识建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8px;">(二)多元智能理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涵盖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等多种类型。这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了有力理论支撑,因为跨学科教学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种能力解决问题,能契合不同学生的智能优势。在《中国建筑的特征》学习中,学生运用语言智能解读文本,用逻辑数学智能分析建筑力学原理,借空间智能理解建筑布局与造型,在跨学科学习中全方位发展智能。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面临如何精准评估学生多元智能,以及如何设计活动以促进学生智能全面发展的挑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情境学习理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社会化过程,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通过与他人互动交流掌握知识技能。跨学科教学创设了真实且复杂的学习情境,像在《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古建筑在特定历史文化情境下的力学设计与美学表达,学生将语文、力学、美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理解知识的现实意义。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有挑战性的情境,组织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在情境中整合知识、提升能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三、"语文味"与力学、美学融合的实践策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一)以文本为核心,构建跨学科解读框架</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 语言解码:挖掘文本中的科学表达</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讲解“斗拱”这一建筑构件时,先引导学生精读文本中对斗拱“减少剪力”“装饰性”等描述,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准确的说明性语言展现建筑特征。通过拆解文本结构,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性与逻辑性,如对斗拱各部件连接与作用的阐述,展现出语言精准传达科学信息的功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 力学解析:验证文本中的科学原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引入力学知识,借助受力分析图、动态模拟视频等可视化手段,将“斗拱”通过力学原理实现结构稳定的过程具象化。通过杠杆原理演示,让学生理解斗拱如何将屋顶重量均匀分散,印证文本中“四两拨千斤”的科学描述,加深对文本科学性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 美学鉴赏:品味文本中的审美表达</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结合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对称美”“韵律美”理论,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对建筑群体布局、屋顶曲线的描写。对比西方建筑美学,理解作者在文字中传递的中国建筑独特审美价值,感受文本语言的诗意与美感,如对故宫建筑对称布局的描写,体现出庄严、和谐的审美意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二)设计阶梯式学习任务,实现深度融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 初级任务:语言与力学的互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布置任务:从文本中摘录体现建筑力学原理的语句,结合力学知识绘制示意图。例如,根据“举折”的文字描述,绘制屋顶坡度变化图,在验证科学原理的同时,让学生更深入理解文本中对建筑结构的表述,实现语言与力学知识的初步融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 进阶任务:美学视角下的文本再解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开展探究活动:对比不同地域古建筑的造型特点,结合文本分析其美学价值,并撰写赏析短文。学生运用美学理论,从建筑色彩、装饰、比例等方面分析文本中古建筑的审美特色,提升对文本文化内涵的理解深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 综合任务:跨学科创意表达</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组织项目式学习:以“设计一座传统风格的现代建筑”为主题,要求学生结合力学原理设计结构,运用美学理论构思造型,并撰写设计说明。学生在创作实践中,将语文中的表达能力、力学的科学知识、美学的审美观念有机融合,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创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四、跨学科融合的教学反思</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融合的关键在于"以文为本"</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跨学科元素的引入必须紧密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在《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中,始终以文本解读为核心,将力学、美学知识作为理解文本的工具。分析建筑结构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用精准语言阐释复杂科学原理;探讨美学价值时,注重引导学生感受文本语言对建筑美感的描绘,避免跨学科知识喧宾夺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教师需具备跨界整合能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语文教师不仅要精通文本解读技巧,还需储备基础的力学知识和美学理论。可通过跨学科备课、参加专业培训、邀请专家指导等方式,提升跨界整合能力,确保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准确、科学的跨学科知识,引导学生有效开展跨学科学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设计包含语言表达、科学分析、审美鉴赏等多维度的评价标准。在项目式学习评价中,既考察学生对建筑结构力学分析的准确性、美学设计的合理性,也评估其在设计说明中的语言组织、逻辑表达能力,全面反映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发展,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跨学科学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五、结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将语文味与力学原理、美学观点深度融合,需构建“以文本为核心,以学科融合为手段”的教学模式。借助阶梯式学习任务设计,实现语言理解、科学探究、审美鉴赏的有机统一。这种教学实践不仅丰富语文课堂内涵,更有效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高中语文跨学科教学开辟创新路径。未来教学实践中,应依据相关理论与国家要求,进一步探索学科融合深度与广度,持续完善语文跨学科教学体系 ,以更好地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八声甘州·思语文跨学科融合之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邹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叹学科藩篱久相隔,今始破重关。看梁文析古建,力学彰精妙,美学流丹。字句深研细品,文意渐参禅。更借多元智,重构新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欲使文心永驻,却忧融合浅,难溯根源。恐喧宾夺主,失了语文颜。赖师心、精研巧设,创阶梯、任务引深探。期来日、跨科同舞,共绘春山。</p>